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精選范文 > 中山陵的導游詞(精選15篇)

中山陵的導游詞

發布時間:2022-08-08

中山陵的導游詞(精選15篇)

中山陵的導游詞 篇1

  景點概況:(2分30秒)

  各位團友,今天我們將要參觀的景點是中山陵。中山陵位于南京第二峰小茅山的南麓,是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它是南京民國時期的著名建筑,現已成為南京的名片和標志,也是國家首批5A級景區之一。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孫中山先生這個人。孫中山先生名孫文,字逸仙,因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用過“中山樵”的化名,所以國內尊稱他為中山先生,而外國友人常稱他為孫逸仙博士。1866年出生,少年時在檀香山、香港等地求學,畢業后在廣州、澳門等地行醫,后棄醫從政;1905年在日本組織成立了中國同盟會,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綱領,以及“民主、民生、民權”三民主義學說;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宣誓就職,袁世凱竊過后,他又先后領導了“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1925年3月12日因積勞成疾在北京病逝。中山陵的墓址是孫中山先生生前選定的,在1912年4月1日也就是孫中山為求南北和平統一毅然辭去總統職務的次日,孫中山先生與胡漢民等人曾到紫金山一帶打獵,他環視周圍地形,笑對左右說:“待我他日辭世后,愿向國民乞此一柸土,以安置軀殼爾”。中山陵是由青年建筑師呂彥直設計的,依山而筑,坐北朝南,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墓地全局呈“警鐘”形圖案。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1929年6月1日正午12時舉行“奉安大典”孫中山先生的靈柩葬于墓穴內就從未打開過。 陵前部分:(2分鐘)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中山陵的半月形廣場。廣場南面的八角形石臺上有一尊紫銅寶鼎,高4.25米,腹徑1.23米,重5000公斤,是中山陵的紀念性建筑之一,此鼎是1933秋由廣州中山大學校長戴季陶和全體師生捐贈,鼎的腹部鑄有“智、仁、勇”三個字是中山大學的校訓,鼎內還刻戴母黃氏手術《孝經》全文,所以此鼎又名孝經鼎。由廣場拾級而上,迎面的便是博愛坊,位于墓道前列正中,這是一座四柱三檐的沖天式牌坊,建于1930年,高12米,寬17.3米,用福建花崗巖仿古代木結構牌樓形式建成,橫額上覆藍色琉璃瓦,柱腳前后夾抱鼓石,柱底為長方形石座,牌坊上雕刻蓮瓣云和古代建筑彩繪等圖案,因為其正中的橫額上有一塊石匾,上面刻著孫中山手書的“博愛”兩個鎦金陰文,所以被稱為“博愛坊”。博愛一語出自唐韓愈《原道》中“博愛之謂仁”,據說孫中山先生生前最愛題

  這兩個字送人,這兩字也成為他一生極好的概括和寫照。穿過牌坊,是一條長480米,寬近40米的墓道,墓道分左、中、右三道,中間墓道寬12米,兩側為9米寬的草坪,其間種植了雪松、檜柏等常青樹木,左右兩邊的墓道各寬4.6米,在它們的東西各有草坪,其間不但種植了銀杏等樹木,還設有供謁陵者休息的水泥長椅,墓道的設計既符合中國傳統建筑精神,又具有獨特風格,嚴格的中軸對稱給人以法度嚴謹的感覺,以兩兩對稱的雪松、檜柏、銀杏、紅楓等樹木代替古代帝王墓前常見的石人石獸,喻示著中山先生的精神如青松翠柏萬古長青。

  陵門、碑亭:(2分30秒)

  走過墓道,我們現在來到的是陵門前的水泥平臺,這是中山陵的第二大廣場,寬約70米,兩邊種植了松、柏等許多常綠樹木,在廣場的正北方,大家看到的便是陵門,陵門是一座南北各有3個拱門的單檐歇山頂覆藍色琉璃瓦的建筑,全部用福建花崗巖建成,角梁和檐椽為紫銅,南面三門洞裝有對開的鏤空花格仿古式鐵門,中門南面石額上有孫中山先生親筆所書“天下為公”四個字,取自《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是儒家學說所闡述的一種大同的社會理想,是與家天下相對立的思想,三民主義中“民權”所闡發的也正是這種思想。陵門兩側半環形的石擁壁與陵墓的圍墻相連,勾勒出呂彥直設計的“自由鐘”的下端輪廓。過了陵門便是碑亭,碑亭寬約12米,高約17米,為重檐歇山頂,上覆藍色琉璃瓦,亭身由花崗巖建造,東西南各有一座拱門,北面為一立窗,碑亭中央立有花崗巖墓碑,碑高8.1米,寬4米,上刻“葬總理孫先生于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24個顏體楷書鎦金大字,字為原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譚延闿所寫。碑額上有陰刻的黨徽,這塊碑重點突出了孫中山先生的葬禮為黨葬。從碑亭到上面的祭堂共有八段大石階,每段設有一平臺,上三下五共八段平臺,設計寓意為“三民主義,五權憲法”,這八段大石階共有290級,如果從博愛坊算起共392級,寓意當時全中國的39200萬同胞,臺階又分為10個平臺,當你從下往上看時,只見臺階不見平臺,而當我們爬上頂層朝下看時,卻只見平臺不見臺階,暗喻:革命道路雖曲折,但到革命勝利,前方便是充滿希望的坦途。在第五段平臺上,有一對銅鼎,上刻“奉安大典”四個篆體大字,是當時上海市政府為紀念中山先生的葬禮而敬獻的,兩側的鼎腹上有兩個洞為1937年12月日軍炮轟紫金山時留下的,時刻提醒我們莫忘國恥。

  祭堂、墓室:(3分鐘)

  爬上臺階我們來到的是祭堂前的平臺,平臺前有石欄,東西兩邊各有一華表,高達12.6米,平臺的正中便是祭堂。這座融中西建筑風格為一體的宮殿式建筑,長30米,寬25米,高29米,外墻全部

  采用香港花崗巖砌成,四周有堡壘式建筑物,祭堂屋頂重檐九脊,上覆藍色琉璃瓦,檐下有石質斗拱和銅質椽子,雙檐之間嵌有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天地正氣”直額,祭堂正面有三扇拱形大門,上刻花紋,每扇門有對開的鏤空花格紫銅門,門楣上從東到西分別刻著“民族”“民生”“民權”6個篆體大字,是元老張靜江的手書。進入祭堂,祭堂內部以云南產的白色大理石鋪地,堂內四周還可以看到12根黑色石柱,直徑0.8米,四隱八顯,祭堂兩側的護壁上還刻有孫中山手書的《建國大綱》全文,祭堂內頂為斗式,正中藻井為馬賽克鑲嵌的黨徽圖案。祭堂正中是孫中山先生全身坐像,一身長袍馬褂,雙腳緊靠,膝上攤著展開的文卷,雙目凝視前方,神情專注,坐像是法籍波蘭雕塑家保羅·蘭竇斯基在法國巴黎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坐像底座四周有六幅反映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的畫面,正面一幅為《如抱赤子》,東面兩幅為《出國宣傳》和《商討革命》,西面兩幅為《振聾發聵》和《討袁護國》,背面一幅為《國會授印》,堂內主料是黑色大理石,與純白石像一起烘托出凝重哀悼的氣氛。祭堂與墓室兩端相通,墓門分兩道,外門為兩扇對開銅門,上面飾以門釘和鋪首銜環,門額上刻有“浩氣長存”四個字,取自孫中山為黃花崗烈士墓的題字,第二道門是單扇銅門,門上刻有張靜江篆書“孫中山先生之墓”,只有墓門關閉時,門上的字才能見到,墓室是一座半球形封閉式建筑,直徑約18米,高11米,頂呈天穹狀,上有馬賽克鑲成的黨徽圖案,墓室中央是一大理石圓壙,直徑4.3米,深1.6米,壙口用大理石欄桿圍護,壙內置大理石石棺一具,棺面上仰臥著由捷克雕塑家高琪雕刻的白色大理石孫中山全身臥像,孫中山身穿中山裝,雙手放于胸前,安詳而眠,此像與真人的比例為1:1,孫先生的遺體就安葬在石壙下5米深處的長方形墓穴里,墓穴用花崗巖墊底,四周砌隔墻,孫先生的遺體安放在一具美國制造的紫銅棺內,棺上蓋有一層密封的水晶透明板,銅棺由四根金屬條懸吊空中,可以說是“入土不沾土”,穴門再用鋼筋水泥密封,孫先生的遺體自奉安大典之后放入墓穴,從未被打開、移動過。

  附屬紀念建筑:(1分鐘)

  各位游客,中山陵主體建筑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了,在中山陵內還有很多附屬建筑,如孫中山紀念館,以及由美國舊金山華僑代表和遼寧省黨部捐贈而建的音樂臺;華僑捐贈而建的大理石質八角亭光華亭;廣州市政府捐建的行健亭,名字出處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山植物園是原總理陵園植物園;還有廖仲愷與何香凝墓、譚延闿墓、紫霞湖正氣亭等等,大家可以先自由參觀參觀!

中山陵的導游詞 篇2

  各位朋友,來到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你們一定想去看看當地最有名氣、最具特色的景點吧。到了南京,如果沒去中山陵,可以說你只看到了半個南京城。盡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稱,擁有"金陵四十景"等眾多名勝古跡,但中山陵無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個。

  說起中山陵,當然要提到它的主人--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孫先生本名孫文,字逸仙。外國友人都稱呼他為"孫逸仙博士"。因為他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用過"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國內被尊稱為孫中山先生。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后求學于檀香山、香港等地,畢業后在廣州、澳門等地行醫。后來他棄醫從政,并于1905年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提出了"驅除按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著名綱領,及"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學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后,孫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并于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職。此后,經歷了"袁世凱竊國""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風風雨雨,1921年他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在1924年1月廣州召開的中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應馮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討論國家大計,終因積勞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孫先生生前選定的。這里視野開闊,氣象雄偉,的確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你們也許會問;孫先生出生于廣東,逝世在北京,畢生為革命奔波于各地,為什么要選擇南京作為自己的長眠之地呢?

  據說,早在1912年孫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靈谷寺的住持和尚就曾向他推薦過這塊"前臨平川,后擁青嶂"的風水寶地。當年3月31日,中山先生為求南北和平統一,毅然辭去總統之職。4月初的一天,他與胡漢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帶打獵,來到現陵墓所在地休息。孫先生環顧四周,對左右說,我將來死后,想向國民求得這塊土地以安葬(待我他日辭世后,愿向國民乞一?土以安置軀殼爾)。當然,紫金山的氣勢風水還不是孫先生作此決定的根本原因。孫先生臨終前囑咐:"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因此,盡管孫先生在南京停留時間并不長,但南京對于孫先生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他選擇南京紫金山為墓址,從根本上說,是為了紀念辛亥革命,激勵革命同仁。

  為尊重孫先生的遺愿,由孫夫人宋慶齡、孫科等人組成的孫中山葬事籌備處實地察看,選好陵址,劃地20__畝修墓,又登報懸獎,征集陵墓設計方案。在眾多應征者中,青年建筑師呂彥直設計的鐘形圖案被一致評為首獎,他本人也被聘主持全部工程。1926年3月12日孫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舉行了奠基典禮。歷時3年多,耗資150萬銀元,中山陵終于在1929年春竣工。令人惋惜的是,留學美國、才華橫溢的青年建筑師呂彥直在主持建陵過程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不幸與孫先生一樣身患肝癌,在工程臨近尾聲時病逝,年僅35歲。1929年6月1日舉行奉安大典,孫先生的遺體從北京運到南京。從此60余年,孫先生一直長眠在這里。

  中山陵的建造可以說是南京城建設史上的一件大事。當年為了迎接孫先生靈樞,南京修筑了第一條柏油馬路--西起中山碼頭,東至中山門,長達24里的中山路。直到今天,中山路依然是南京最主要的交通干道之一。同時改造翻修了明代城門朝陽門,并改名為中山門。在中山門到中山陵之間還修筑了一條陵園路。如同巴黎人以香榭里舍大道為驕傲,紐約人為第五大街而自豪一樣,南京人對自己城市美麗的林蔭大道最是得意。而這條長達3公里的陵園路無疑正是南京林蔭道的最佳代表。在這條"綠蔭長廊"兩側,種植著南京最主要的行道樹--梧桐。人們習慣上稱它為法國梧桐,但追根溯源起來,它可是我們中國的"土特產"。只因當年法國人將它從云南移植到上海法租界,才得了現在這么一個土洋結合的名字。

  車出中山門,沿陵園路行駛,終點便是中山陵前的半月形廣場。大家請朝南看,廣場正南是一座八角形石臺。臺上那尊雙耳三足的紫銅寶鼎,重5000公斤,高4.25米,腹徑1.23米,是中山陵紀念性裝飾之一。此鼎鑄于1933年秋,由廣州中山大學全體師生和戴季陶捐贈。鼎一面鑄有"智、仁、勇"三個字,是中山大學校訓。鼎內豎有一塊六角形銅牌,上刻戴母手書《孝經》全文。

  由廣場踏階而上,迎面是一座四楹三闕門的沖天式石牌坊。這座牌坊建于1931~1933年,高12米,寬17.3米。建坊用的都是大塊福建花崗巖,但采用的卻是中國傳統木結構形式。大家抬頭可以望見坊額正中金光閃閃的"博愛"兩字。這兩個字是孫先生的手跡,原出自唐韓愈《原道》"博愛之為仁"一語。據說孫先生生前最愛題這兩字送人。孫先生畢生以偉大的博愛精神致力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為民族的獨立自由奮斗不息,可以說"博愛"二字正是對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寫照。

  由博愛坊向前走,是一段長480米,寬數十米的墓道。中山陵的整體設計,突出中國的傳統風格,莊嚴肅穆,獨具特色。為了體現孫先生的崇高偉大,中山陵沿用了古代依山為陵的慣例,將墓室筑于海拔約160米的全陵最高處。此外,整個陵區的建筑植被講求中軸對稱,更給人以法度莊嚴之感。請大家向前看,朝北順坡而上,依次有陵門、碑亭、祭堂和祭堂后的墓室等建筑。而墓道兩邊的這些雪松、檜柏、銀杏、紅楓兩兩相對,代替了古代慣用的石人石獸,象征著孫先生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質。雪松是世界四大觀賞樹種大一,現已成為南京市的市樹。

  墓道盡頭是平臺。根據呂彥直的設計,整個陵墓平面為"木鐸"形。鐸,就是平常我們說的大鈴擋。在古代它是用來宣布政教法令和戰爭令的。鐸的聲音宏亮,而且傳得很遠,有"使天下皆達道"的喻義。陵墓選用這樣一個圖式,讓人不禁想起孫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名言,其用意也正在警示后人。這里的平臺廣場就是當年呂彥直設計的"自由之鐘"的下緣。這座宏偉的三拱門,是陵區的正式開端。它高16米,寬27米,進深8.8米,也是用福建花崗巖筑成的。中門橫額上是孫中山手書"天下為公",出自《禮記.禮運》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意思是說國家政權不是哪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這是孫先生畢生奮斗的理想,也是他所倡導的三民主義的極好注解。

  過了陵門便是碑亭。亭正中這塊9米高的巨碑上,刻有元老譚延?手書的"中國葬孫先生于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24個餾金顏體大字。當初討論立碑時,計劃由汪精衛、胡漢民等人分別撰寫銘文、墓志銘等。可花了兩年時間也沒寫出來。大家都認為先生的思想功績是文字所無法概括的、于是索性不寫銘文,改用現在的形式。

  出碑亭,迎面石階層層疊疊。南京人常說中山陵的臺階像是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所以來這兒游覽的客人常常要問:中山陵究竟有多少級臺階呢?

  各位朋友,大家不妨也來數數看,怎么樣?

  來到臨近頂端的平臺,可以看見一對大銅鼎,上刻"奉安大典"字樣,是當時上海市政府捐贈的。大家仔細看,會發現在左邊那個鼎下面有兩個洞。為什么會這樣呢?原來這是1937年末日軍攻占南京時向中山陵炮擊造成的,這兩個洞就是當時留下的彈洞。如今雖時過境遷,但這兩個彈洞仍時時提醒我們莫忘國恥。距此不遠的前方還有一對仿古青銅鼎,那是由孫先生的兒子孫科一家敬贈的。

  拾級而上,終于登上頂臺。由此既可鳥瞰,更宜遠眺。置身此間,背倚巍巍鐘山,耳聽陣陣松濤,更覺偉人的浩然正氣與大自然同存。祭堂處在鐘山半山腰,從博愛坊到祭堂總共有392級臺階,高差約70米,平面距離700米。如從碑亭數起則有290級臺階。建筑師為避單調,將這392級臺階分作10段,每段1個平臺,總計有大小10個平臺。更妙的是,從下向上看時一望到頂,石階連綿不斷,不見平臺;而各位現在朝下看時,卻反而不見臺階,只見平臺了。這392級的數字并非巧合,而是暗喻了當時全中國三億九千二百萬同胞。一路登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對中山先生敬仰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現在大家面對的就是祭堂和墓室,這是陵墓的主體部分。當年呂彥直督建至此,就因身患絕癥而逝,常令后人發出"出師未捷身先死"之嘆。祭堂是仿木結構宮殿式建筑,長30米,闊25米,高29米,四周有堡壘式的小建筑物,并有兩座高12.6米的華表拱衛。祭堂屋頂為重檐九脊,上覆藍色琉璃瓦,外墻全用香港花崗巖砌成。祭堂門額上有"民族""民生""民權"陽文篆字,這是孫先生從事革命活動最基本最概括的指導思想。居中的"民生"門相上端,又有孫中山手書的"天地正氣"四字直額。

  請各位跟我進入祭堂。祭堂內部以云南產白黑色大理石鋪地。堂內有直徑0.8米的黑色石柱12根,四周墻壁下嵌黑色大理石。大家可以看見東西兩壁上所刻的孫中山手書《建國大綱》全文。整個祭堂以黑白藍色為基調,均為中國傳統孝色。而鑲嵌彩色玻璃的內窗,在陽光照射下卻顯出另一番西洋風味。如此中西合壁的風格,正與孫先生融貫中西的.精神氣度相契合。祭堂正中是孫中山著長袍馬褂的石刻全身坐像。像高4.6米,底座闊2.1米。這座雕像是當時世界著名的法籍波蘭雕刻家保羅.阿林斯基受孫中山葬事委員會之托,用意大利白石雕刻而成,并于1930年從巴黎運至中山陵的,全部造價150萬法郎。坐像下四面的6幅浮雕是截取了孫先生從事革命活動的6個片斷。它們分別是"如抱赤子""出國宣傳""商討革命""國會授印""振聾發聵"和"討袁護國"。

  經過祭堂來到墓室。墓門分兩道,第一道是兩扇美國產的紫銅保險門,門上的門釘和銅環上的神獸(椒圖)極富中國傳統特色。門楣上刻"浩氣長存"橫額,取孫中山為黃花崗烈士墓所書手跡。第二道門為獨扇銅門,上刻張靜江所寫"孫中山先生之墓"七個篆字。

  墓室是半球形封閉建筑,頂呈西式穹隆狀,以馬賽克鑲成黨徽圖案。室內圓形,鋪以大理石,直徑約18米,高11米,四壁以淡紅色大理石貼面。正中的圓形大理石壙,直徑4.33米,深1.7米,四周圍是1米高的白色大理石欄桿。壙內墓穴上安放著孫先生穿中山裝的大理石臥像,這是捷克雕塑家高琪按孫先生的遺體形象所作。孫先生的紫銅棺就安放在臥像下5米左右處。為什么祭堂內的坐像身著長袍馬褂,而這里卻改穿中山裝了呢?原來當年內左右兩派矛盾尖銳,以蔣介石為首的右派主張塑像穿長袍馬褂;而左派則主張穿中山裝。兩派意見不合,結果各搞各的,就出現了上述情況。

  各位朋友,孫先生的遺體究竟是否還在中山陵,這是每一位來這里的游客最關心的問題。事實上,自孫先生逝世后,他的遺體的確是歷經磨難。1925年3月12日孫先生逝世時,他的遺體經過防腐處理,暫時被安置在北京香山碧云寺。1926年,被北伐軍打敗逃到北京的軍閥張宗昌,把失敗的原因歸咎為孫先生的遺體壓住了他的風水。于是他打算要焚化遺體。后經愛國將領張學良派兵保護,遺體才得以保存,但已受到空氣侵蝕。1929年5月28日靈柩由津浦鐵路從北京運抵浦口,6月1日運達中山陵。奉安大典儀式完畢后,即用水泥將靈柩澆入壙中。墓穴用花崗巖墊底,四周建隔墻,紫銅棺下有一特制楠木墊,棺上有一層密封著的水晶透明板。當年公祭時,站在石壙邊,扶欄即可瞻仰中山先生遺容。抗戰爆發后,政府曾準備將遺體運往重慶;解放戰爭后期,蔣介石又曾想將遺體遷往中國臺灣,但由于爆破墓穴勢必會損壞遺體,因而受到工程界愛國人士和左派的極力勸阻,終于使遺體得以安然保存至今。

  沿祭堂外廣場兩側后壁有一道門,通向墓堡公園。中為墓室寶頂,呈覆鐘形。墓堡后墻設有"中山陵建設史料展",近200幅珍貴歷史資料展現了中山陵的建設和中山先生的遺體奉安全過程。

  除了陵墓主體建筑外,中山陵周圍還有一些紀念性建筑設施。包括藏經樓、音樂臺、光化亭、行健亭、仰止亭、流徽榭等等。它們大多是1929年奉安大典后,各界人士和海外僑胞友人捐款修建而成。另外,位于梅花山頂的博愛閣,是一位臺灣同胞捐資興建的,于1993年11月12日孫先生誕辰127周年時落成。

  各位朋友,孫中山先生一生為革命奮斗,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晚年又采取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建立了偉大的功勛,也贏得了中外進步人士的廣泛擁戴和頌揚。解放后,中山陵受到國家高度重視,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作為"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之一的中山陵每年接待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無數炎黃子孫與國際友人。人們懷著對中山先生偉大精神的崇敬與景仰來到這里憑吊拜謁。在兩岸統一成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的今天,面對目前海峽兩岸的現狀,海內外炎黃子孫都衷心期盼著祖國統一、繁榮昌盛的那一天早日到來。彼時彼刻,倘若孫中山先生泉下有知,必會含笑長眠的。

  謝謝大家!

中山陵的導游詞 篇3

  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新世紀”旅行社的導游王子陽,歡迎大家跟隨我來參觀中山陵。

  中山陵位于浩蕩的大江之濱,坐落在我國著名的古都——南京,在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發展長河中,有10個朝代和政權先后在此建都,許多叱咤風云的著名人物長眠在這里,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就位于南京東郊的鐘山南麓。鐘山是寧鎮山脈的最高峰,海拔約460米,東西走向,長約7千米,南北寬度約3千米。千百年來,這里進行過種種社會活動,建成了許多園林、第宅、寺塔、壇臺和陵墓,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史實和動人的傳說。

  3月12日,孫中山因患肝癌醫治無效與北京逝世,臨終前一再表示,愿其遺體如友人列寧一樣得以保存,歸葬南京紫金山,根據他的遺愿,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一致決定在南京紫金山建陵,陵園的設計方案是通過競爭入選的,采取了密封評議的方式,最后,評出首獎是中國設計師呂彥昌設計的鐘形圖案,鐘有“示警”和“自由”的含義,它象征著孫中山領導中國革命的意義和貢獻,同時又與陵墓所在地鐘山相吻合,在具體設計上,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手法和技術,汲取了中國古代傳統建筑中的經驗,采用了中軸對稱的總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觀,淳樸的色調,簡潔的裝修和大面積綠化等方法,很好的表現了陵園的莊嚴氣氛和和孫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中山陵于春動工興建,中間由于軍閥割據,政局混亂,工程進展緩慢,至3月方才竣工,6月1日舉行了盛大隆重的奉安大點,全國各地都沉浸在悲哀之中,孫中山先生的靈柩于12時,在101響禮炮聲中,葬入墓穴,一代偉人就此安息在鐘山南麓。

  陵墓的入口位于最南端,是一座三間三樓琉璃瓦頂的石牌坊,在明間的檐下,懸掛著孫中山先生的手術“博愛”橫匾一方,繼續向里,沿著墓道,便到大陵門,陵門高15米,寬24米,深8米,氣勢非凡,正中拱門楣上鐫刻著中山先生親筆書寫的“天下為公”幾個金光大字,循陵門后至石階及至碑亭,亭內在龜趺上立8米高的石碑一座,上刻鑲金楷書“中國國民黨葬孫先生于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自碑亭再往北,跨過290級的臺階便登上了寬135米,深30米的大平臺,平臺是全陵的制高點,這里視野開闊,氣象萬千,既便近觀,又宜遠眺,無論春夏秋冬,風霜雨雪,大自然都向人們展示其周圍變幻無窮的奇妙景色。平臺中央,便是祭殿,祭堂正面明間的雙眼連接處刻有中山先生的手術“天地正氣”,三個圓券門上方,鐫刻著“民族”“民權”“民生”六字,呈內有12根黑色花崗石圓柱,護壁為黑色大理石,左右壁上刻有中山先生的《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全文,堂中央偏北處,置有這位偉大的革命家的白色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視,神態安詳,栩栩如生。

  巍巍中山陵,巍巍的氣勢襯托了孫中山先生的偉大品格,不朽精神,也可以所,它是孫中山品格與精神的象征,在中山陵肅穆的氛圍中,寄托了人們對孫中山先生的無限敬仰。

中山陵的導游詞 篇4

  各位團友, 我們現在來到了南京紫金山的第二峰, 小茅山的南麓, 這里就是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所在地—中山陵.

  中山陵的墓址是孫中山先生生前所選定的. 1925年3月孫先生臨終前, 他又囑咐左右“吾死之后, 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 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 ”

  呂彥直所設計的中山陵, 平面為一“木鐸”形, 形狀如鐘, 象征著中山先生精神如響亮鐘聲, 無遠弗達, 這種設計也最符合先生遺囑中“喚起民眾”之意.被“葬事籌備處”認為“簡樸堅實且完全根據中國古代建筑精神”, 從而獲“一致決定采用”, 陵墓在孫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奠基, 1926年6月1日開工,1929年春天完工.

  孝經鼎

  在廣場的正南面有一座三層八角形的石臺, 在石臺上有一尊三足雙耳的紫銅寶鼎, 重達萬斤. 這只銅鼎是1933年秋由戴季陶和中山大學的全體師生捐贈的.鼎的腹部鑄有 “智,仁,勇”三個字. 鼎內立有一塊六角形銅牌, 上面刻有《孝經》全文, 所以此鼎又名“孝經鼎”.

  博愛坊

  拾階而上, 迎面有一牌坊, 橫額上有一塊石匾, 上面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鎦金陰文, 所以被稱為“博愛坊”.“博愛”一語出于唐朝韓愈《原道》中“博愛之謂仁”.

  墓道

  由博愛坊向前走, 是長480米, 寬近40米的墓道, 以兩兩對稱的雪松, 檜柏, 銀杏, 紅楓等樹木代替古代帝王墓前常見的石人石獸,更好的表現了高潔長青的象征意義.

  陵門

  廣場的正北方, 大家看到的就是陵門. 陵門是一座單檐歇山頂的建筑. 用福建花崗巖建成,上蓋藍色琉璃瓦.陵門檐下的石額上鐫刻著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天下為公”四個大字, 語出《禮記·禮運》中的 “大道之行, 天下為公”. “天下為公”正是與 “家天下”相對立的思想,三民主義中 “民權”所闡發的也正是這種思想.

  在陵門前有一對三米高的石獅. 陵門兩側半環形的石擁壁與陵墓的圍墻相連, 勾勒出 “自由鐘”的下端輪廓.

  碑亭

  陵門之后的這座拱券式結構的建筑就是碑亭. 亭頂為重檐歇山式, 上覆藍色琉璃瓦, 亭身用花崗石砌成, 亭中間立有一塊用整塊花崗巖刻成的石碑,碑高8.1米, 碑座上有山海圖案, 碑身上刻著 “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于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 二十四個顏體楷書鎦金大字.字為原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譚延闿所寫. 碑額上有陰刻的國民黨黨徽. 這塊碑的最突出特點便是強調孫中山先生的葬禮為 “黨葬”.

  從碑亭到上面的祭堂共有八段大石階, 每段設有一平臺. 上三下五, 其寓意為 “三民主義, 五權憲法.” 這八段大石階共有290級, 如果從博愛坊算起,共有392級臺階. 當初這樣設計的意圖就是要游人在攀登時記住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須努力”這一總理的遺言.

  祭堂

  我們正面的這座仿古代木結構宮殿式建筑就是祭堂了. 祭堂長30米, 寬25米, 高29米. 在其四角各建有一個堡壘式方室.祭堂墻身全部用香港花崗巖砌成. 祭堂為歇山重檐藍琉璃瓦頂, 在重檐正中嵌有孫中山先生手書的 “天地正氣”直額. 檐下祭堂正面開了三個拱門,門楣上方從東到西分別刻著由國民黨元老張靜江先生所書的 “民族”, “民生”, “民權”六個陽篆鎦金字.

  祭堂內用云南產的大理石鋪地. 堂內左右前后排列著12根巨大的石柱, 四隱八顯, 下承大理石柱礎. 東西護壁上鐫刻著孫中山先生書寫的《建國大綱》的全文.祭堂內頂為斗式, 正中藻井為馬賽克鑲嵌的國民黨黨徽圖案, 表現了一黨專_之意.

  祭堂的正中端置著孫中山先生長袍馬褂全身坐像. 石像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成, 高4.6米, 由法國籍波蘭雕刻家保羅·蘭竇斯基于1930年在法國巴黎制成.孫中山先生端坐在太師椅上, 膝上攤著展開的長卷, 他深思者, 雙目凝視遠方, 仿佛思考著建國方略, 表現出一位思想家的深沉和睿智.在石像下的像座四周有六幅反映孫中山先生生平事跡的浮雕. 南面一幅為 “如抱赤子” , 東面兩幅是 “出國宣傳”和 “商討革命” , 西面兩幅是 “振聾發聵”和“討袁護國”. 北面是 “國會授印”.

  墓室

  祭堂與墓室兩端想通. 墓門分兩道, 外門是兩扇銅質大門, 門楣橫額上刻有 “浩氣長存”,取自孫中山為黃花崗烈士墓的題字. 第二道門是單扇銅門,門上刻有 “孫中山先生之墓”七個篆字.

  墓室為天穹狀半球形封閉建筑, 直徑18米, 高11米, 頂呈天穹狀, 頂上有用馬賽克鑲成的國民黨黨徽圖案.墓室正中的圓形大理石石壙內的石棺座上安放著由捷克雕塑家高祺按孫先生剛剛去世時的遺體形象所作的漢白玉臥像, 雕像著中山裝, 安詳入睡,.

  在這尊臥像下五米處就是孫先生的墓穴了. 中山先生的遺體自1929年6月1日放入墓穴后, 就從未曾被打開, 移動過.

  1961年國務院把中山陵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為全國5A級的旅游景區.

  中山陵的講解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中山陵的導游詞 篇5

  各位朋友,來到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你們一定想去看看當地最有名氣、最具特色的景點吧。到了南京,如果沒去中山陵,可以說你只看到了半個南京城。盡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稱,擁有"金陵四十景"等眾多名勝古跡,但中山陵無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個。

  說起中山陵,當然要提到它的主人--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孫先生本名孫文,字逸仙。外國友人都稱呼他為"孫逸仙博士"。因為他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用過"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國內被尊稱為孫中山先生。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后求學于檀香山、香港等地,畢業后在廣州、澳門等地行醫。后來他棄醫從政,并于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總理,提出了"驅除按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著名綱領,及"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學說。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后,孫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并于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職。此后,經歷了"袁世凱竊國""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風風雨雨,他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在1月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應馮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討論國家大計,終因積勞成疾,于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孫先生生前選定的。這里視野開闊,氣象雄偉,的確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你們也許會問;孫先生出生于廣東,逝世在北京,畢生為革命奔波于各地,為什么要選擇南京作為自己的長眠之地呢?

中山陵的導游詞 篇6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來到了中山陵。它于1月15日破土動工,歷時三年多,耗資220余萬銀元,于春竣工。孫先生的遺體是6月1日從北京運抵這里的。整個陵區的面積達83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由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臺和墓室等組成。根據呂彥直的設計,整個陵區平面呈警鐘形,給人以警鐘長鳴、發人深醒的啟迪。孫中山先生在臨終遺囑中說,他致力于國民革命四十年,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呂彥直的警鐘形設計,寓意深刻,最貼切地表達了“喚起民眾”之意。

  中山陵作為一座陵墓,呂彥直在設計上繼承了我國傳統的陵墓建筑風格,如依山為陵,保留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等中國古代陵墓中常用的基本建筑格局,但又剔除了古代帝王陵墓中屬于封建糟粕一類的東西,如摒棄用于顯示古代帝王威嚴的石人石獸,同時吸取西方建筑的一些先進技藝。整個構思的確稱得上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別具匠心,巧奪天工。

中山陵的導游詞 篇7

  中山陵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依次為廣場、石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墓室。

  廣場 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鐘”。山下中山先生銅像是鐘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鐘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鐘擺錘。

  碑亭 石坊后是長達375米、寬40米的墓道。前行為陵門,門額上為孫中山的手跡“天下為公”四個大字。再進為亭,一塊高約6米的碑石上刻著“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國國民黨葬孫先生于此”的鎏金大字。過碑亭即為陡峻的石階,石階共分八段392級。

  祭堂 走到陵墓最高的平臺,上有華表兩座,后為祭堂。祭堂的正中,為孫中山先生的漢白玉坐像,祭堂四壁的黑色大理石墻上刻有孫中山親筆書寫的《建國大綱》和胡漢民等人書寫的《遺囑》。

  墓室 祭堂之后有一個銅門,橫額上書“浩氣長存”四個大字。門內即為鐘形墓室,其中央有一直徑4米、深5米的圓形大理石圓穴。孫中山的漢白玉靈柩及臥像即安放在圓穴中。

  在中山陵四周還有一些紀念性建筑物,是由當時各界人士和海外僑胞投資修建的,可做游覽。

中山陵的導游詞 篇8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來到了中山陵。它于1月15日破土動工,歷時三年多,耗資220余萬銀元,于春竣工。孫先生的遺體是6月1日從北京運抵這里的。整個陵區的面積達83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由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臺和墓室等組成。根據呂彥直的設計,整個陵區平面呈警鐘形,給人以警鐘長鳴、發人深醒的啟迪。孫中山先生在臨終遺囑中說,他致力于國民革命四十年,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呂彥直的警鐘形設計,寓意深刻,最貼切地表達了“喚起民眾”之意。

  中山陵作為一座陵墓,呂彥直在設計上繼承了我國傳統的陵墓建筑風格,如依山為陵,保留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等中國古代陵墓中常用的基本建筑格局,但又剔除了古代帝王陵墓中屬于封建糟粕一類的東西,如摒棄用于顯示古代帝王威嚴的石人石獸,同時吸取西方建筑的一些先進技藝。整個構思的確稱得上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別具匠心,巧奪天工。

中山陵的導游詞 篇9

  今天,天氣特別的熱。火辣辣的太陽像烤爐一樣當頭照。小草熱的低下了頭;小狗熱的吐著舌頭;就連路上的行人熱的也無影無蹤。

  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來中山陵了,小的時候,也來過,但至今腦子里只有模糊的片段。但今年,我11歲了,希望能通過今天,來給我一個不一樣的中山陵。

  來到中山陵的大門口,一下子就映入眼簾的就是高聳入云的臺階。它是用白色的大理石做成的。臺階上的人很多,他們有的背了一個大背包,有的戴了一頂太陽帽,有的手里還拿著一瓶礦泉水。看了這一切,我也迫不及待了,立刻快步走上臺階,來到第一道門。“那是什么?”“博愛是什么?”“博愛是誰說的?”聽著周邊游客議論著什么什么愛的,我的心里不猶有些好奇,就問:“那個什么什么愛的是什么意思呀?”媽媽摸了摸我的頭,告訴我說:“是博愛吧!他是國父孫中山先生說的,意思是:不能自私自利,要有愛心,心胸要寬廣。

  通過了第一道門,我和爸爸,媽媽,哥哥又擠進了去第二道門的人流。火辣辣的太陽好像也在于我們同行,我們走到哪兒,它跟到哪兒,累的我們雙腿發軟。我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氣呼呼的說到:“不爬了,不爬了,我的腿骨都要散架了,你們先上去吧!”“喂!”哥哥瞟了我一眼,說:“你不會就這么點能耐吧?還不如我!”雖然知道哥哥用的是“激將法”可我哪能讓他囂張?我不服輸的性格那是一貫的!是呀!堅持就是勝利!哥哥說的不錯!想到這里,我立刻從地上爬了起來繼續走,“1,2,3,,,,,,,21,22,23”我一個一個臺階數著,在不知不覺中,我們來到了第二道門,它的的外形真特別!是一個圓形的拱門,門頭上是用青色的琉璃瓦搭建而成,青色代表的是:蒼天。在這道門上還有用金燦燦的亮漆刻上去的四個大字:天下為公。意思是:要對別人像對自己的親人一樣,要站在國家一方想事。

  啊!看到去第三道門的石階,我們還不得不倒吸一口涼氣,真的好長!大約有600多級呢!等我們好不容易才上去時,(雖然中間有很多的放棄,但還是上來了)才明白第三道門上的字,它們是:民族,民權,民生,這是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在最里面還有一個大廳,大廳的中間是孫中山的石像,他手拿一本書,戴著副眼鏡,坐在一張石椅上,好像有很多知識的樣子。他面朝南,因為他生前就想收回中國臺灣,而南,就是中國臺灣現在所處位置。

  雖然今天的中山陵一游,并沒有去游樂場,去商場購物好玩,有趣,但是我學到了很多于中山陵,孫中山的知識,讓我比別人早一步開啟中國歷史的大門。

中山陵的導游詞 篇10

  步入中山陵大門,我被中山陵的高大和雄偉所吸引了,我們首先來到了陵園廣場。廣場四周屹立著一棵棵蒼松,它們看上去是那樣的青翠欲滴,那樣的生機勃勃。它們象征著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永遠不倒,又恰似革命事業萬古長青,生生不息。繼續往前走,一座巍峨聳立著的牌坊便映入眼簾,抬頭仰望,由孫中山先生題寫的“博愛”兩個大字赫然顯現在牌坊中央,這蒼勁有力的兩個字告誡人們,要只求奉獻,不求索取;要用大海般的胸懷去關愛天下每一個人

  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 392級,8個平臺。我們一邊向上攀登,一邊拍照留影。走到一半,我向上看了看發現,映入眼簾的只有臺階,沒有平臺。我再回頭往下看時,卻只能看見平臺,看不見臺階了。我問導游:“中山陵的臺階設計得這么巧妙,可有什么含義呢?”導游說:“從下往上看,只有臺階,寓意著前面的路很艱辛。而從上往下看,全是平臺,寓意著當經過了艱辛和磨難以后,看自己走過的路,發現過去的路也很平坦。”奧,我明白了:其實學習也是一樣,會經常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一旦你弄明白了,才感覺并不是那么難。

  處在山頂最高峰的祭堂,有三個拱門,上面書寫著孫中山先生所創導的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堂中置放著孫中山先生的坐像,高4.6米,逼真生動,再進入一扇銅門,可以看見一座漢白玉雕像-孫中山先生靜靜地躺在靈柩上.聽導游說,孫中山先生的軀體在紫銅棺內,被混泥土澆筑在離地面5米的地下... 我久久地站著,心里默默的向這位老一輩革命家致敬!

  中山陵之旅,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飽覽美景的喜悅,更多的是對社會的思考,對民族的熱愛,對領袖的敬意。作為記憶,將永遠銘刻在我的心中。

中山陵的導游詞 篇11

  各位朋友,來到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你們一定想去看看當地最有名氣、最具特色的景點吧,到了南京,如果沒去中山陵,可以說你只看到了半個南京城。盡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稱,擁有“金陵四十景”等眾多名勝古跡,但中山陵無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個。

  說起中山陵,當然要提到它的主人—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孫先生本名孫文,字逸仙。外國友人都稱呼他為“孫逸仙博士”。因為他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用過“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國內被尊稱為孫中山先生。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后求學于檀香山、香港等地,畢業后在廣州、澳門等地行醫。后來他棄醫從政,并于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總理,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著名綱領,及“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學說。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后,孫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臨時大總統,并于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職。此后,經歷了“袁世凱竊國”、“二次革命”、“護國運動”和“運動”等風風雨雨,他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在1月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應馮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討論國家大計,終因積勞成疾,于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孫先生生前選定的。這里視野開闊,氣象雄偉,的確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你們也許會問:孫先生出生于廣東,逝世在北京,畢生為革命奔波于各地,為什么要選擇南京作為自己的長眠之地呢?據說,早在孫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靈谷寺的住持和尚就曾向他推薦過這塊“前臨平川,后擁青嶂”的風水寶地。當年3月31日,中山先生為求南北和平統一,毅然辭去總統之職,4月初的一天,他與胡漢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帶打獵,來到現陵墓所在地休息。孫先生環顧四周,對左右說,我將來死后,想向國民求得這塊土地以安葬(待我他日辭世后,愿向國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當然,紫金山的氣勢風水還不是孫先生作此決定的根本原因。孫先生臨終前囑咐:“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因此,盡管孫先生在南京停留時間并不長,但南京對于孫先生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他選擇南京紫金山為墓址,從根本上說,是為了紀念辛亥革命,激勵革命同仁。

  為尊重孫先生的遺愿,由孫夫人宋慶齡、孫科等人組成的孫中山葬事籌備處實地察看,選好陵址,劃地20xx畝修墓,又登報懸獎,征集陵墓設計方案。在眾多應征者中,青年建筑師呂彥直設計的鐘形圖案被一致評為首獎,他本人也被聘主持全部工程。3月12日孫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舉行了奠基典禮。歷時3年多,耗資150萬銀元,中山陵終于在春竣工。令人惋惜的是,留學美國、才華橫溢的青年建筑師呂彥直在主持建陵過程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不幸與孫先生一樣身患肝癌,在工程臨近尾聲時病逝,年僅35歲。6月1日舉行奉安大典,孫先生的遺體從北京運到南京。從此60余年,孫先生一直長眠在這里。

  中山陵的建造可以說是南京城建設史上的一件大事。當年為了迎接孫先生靈柩,南京修筑了第一條柏油馬路—西起中山碼頭,東至中山門,長達24里的中山路。直到今天,中山路依然是南京最主要的交通干道之一。同時改造翻修了明代城門朝陽門,并改名為中山門。在中山門到中山陵之間還修筑了一條陵園路。如同巴黎人以香榭里舍大道為驕傲,紐約人為第五大街而自豪一樣,南京人對自己城市美麗的林蔭大道最是得意。而這條長達3公里的陵園路無疑正是南京林蔭道的最佳代表。在這條“綠蔭長廊”兩側,種植著南京最主要的行道樹——梧桐。人們習慣上稱它為法國梧桐,但追根溯源起來,它可是我們中國的“土特產”,只因當年法國人將它從云南移植到上海法租界,才得了現在這么一個土洋結合的名字。

  車出中山門,沿陵園路行駛,終點便是中山陵前的半月形廣場。大家請,朝南看,廣場正南是一座八角形石臺。臺上那尊雙耳三足的紫銅寶鼎,重5000公斤,高4.25米,腹徑1.23米,是中山陵紀念性裝飾之一。此鼎鑄于1933年秋,由廣州中山大學全體師生和戴季陶捐贈。鼎一面鑄有“智、仁、勇”三個字,是中山大學校訓。鼎內豎有一塊六角形銅牌,上刻戴母手書《孝經》全文。

  由廣場踏階而上,迎面是一座四楹三闕門的沖天式石牌坊。這座牌坊建于1931~1933年,高12米,寬17.3米。建坊用的都是大塊福建花崗巖,但采用的卻是中國傳統木結構形式。大家抬頭可以望見坊額正中金光閃閃的“博愛”兩字。這兩個字是孫先生的手跡,原出自唐韓愈《原道》“博愛之為仁”一語,據說孫先生生前最愛題這兩宇送人。孫先生畢生以偉大的博愛精神致力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為民族的獨立自由奮斗不息,可以說“博愛”二字正是對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寫照。

  由博愛坊向前走,是一段長480米,寬數十米的墓道。中山陵的整體設計,突出中國的傳統風格,莊嚴肅穆,獨具特色。為了體現孫先生的崇高偉大,中山陵沿用了古代依山為陵的慣例,將墓室筑于海拔約160米的全陵最高處。此外,整個陵區的建筑植被講求中軸對稱,更給。人以法度莊嚴之感。請大家向前看,朝北順坡而上,依次有陵門、碑亭、祭堂和祭堂后的墓室等建筑。而墓道兩邊的這些雪松、檜柏、銀杏、紅楓兩兩相對,代替了古代慣用的石人石獸,象征著孫先生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質。雪松是世界四大觀賞樹種之一,現已成為南京市的市樹。墓道盡頭是平臺。根據呂彥直的設計,整個陵墓平面為“木鐸”形。鐸,就是平常我們說的大鈴鐺。在古代它是用來宣布政教法令和戰爭令的。鐸的聲音宏亮,而且傳得很遠,有“使天下皆達道”的喻義。陵墓選用這樣一個圖式,讓人不禁想起孫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名言,其用意也正在警示后人。這里的平臺廣場就是當年呂彥直設計的“自由之鐘”的下緣。這座宏偉的三拱門,是陵區的正式開端。它高16米,寬27米,進深8.8米,也是用福建花崗巖筑成的。中門橫額上是孫中山手書“天下為公”,出自《禮記.禮運》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意思是說國家不是哪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這是孫先生畢生奮斗的理想,也是他所倡導的三民主義的極好注解。

  過了陵門便是碑亭。亭正中這塊9米高的巨碑上,刻有國民黨元老譚延闿手書的“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于此十八年六月一日”24個鎦金顏體大字。當初討論立碑時,計劃由汪精衛、胡漢民等人分別撰寫銘文、墓志銘等。可花了兩年時間也沒寫出來。大家都認為先生的思想功績是文字所無法概括的,于是索性不寫銘文,改用現在的形式。

  出碑亭,迎面石階層層疊疊。南京人常說中山陵的臺階像是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所以來這兒游覽的客人常常要問:中山陵究竟有多少級臺階呢?

  各位朋友,大家不妨也來數數看,怎么樣?

  來到臨近頂端的平臺,可以看見一對大銅鼎,上刻“奉安大典”字樣,是當時上海市政府捐贈的。大家仔細看,會發現在左邊那個鼎下面有兩個洞。為什么會這樣呢?原來這是1937年末日軍攻占南京時向中山陵炮擊造成的,這兩個洞就是當時留下的彈洞。如今雖時過境遷,但這兩個彈洞仍時時提醒我們莫忘國恥。距此不遠的前方還有一對仿古青銅鼎,那是.由孫先生的兒子孫科一家敬贈的。

  拾級而上,終于登上頂臺。由此既可鳥瞰,更宜遠眺。置身此間,背倚巍巍鐘山,耳聽陣陣松濤,更覺偉人的浩然正氣與大自然同存。祭堂處在鐘山半山腰,從博愛坊到祭堂總共有392級臺階,高差約70米,平面距離700米。如從碑亭數起則有290級臺階。建筑師為避單調,將這392級臺階分作10段,每段1個平臺,總計有大小10個平臺。更妙的是,從下向上看時一望到頂,石階連綿不斷,不見平臺;而各位現在朝下看時,卻反而不見臺階,只見平臺了。這392級的數字并非巧合,而是暗喻了當時全中國三億九干二百萬同胞。一路登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對中山先生敬仰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現在大家面對的就是祭堂和墓室,這是陵墓的主體部分。當年呂彥直督建至此,就因身患絕癥而逝,常令后人發出“出師未捷身先死”之嘆。祭堂是仿木結構宮殿式建筑,長30米,闊25米,高29米,四周有堡壘式的小建筑物,并有兩座高12.6米的華表拱衛。祭堂屋頂為重檐九脊,上覆藍色琉璃瓦,外墻全用香港花崗巖砌成。祭堂門額上有“民族”、“民生”、“民權”陽文篆字,這是孫先生從事革命活動最基本最概括的指導思想。居中的“民生”門楣上端,又有孫中山手書的“天地正氣”四字直額。

  請各位跟我進入祭堂。祭堂內部以云南產白黑色大理石鋪地。堂內有直徑0.8米的黑色石柱12根,四周墻壁下嵌黑色大理石。大家可以看見東西兩壁上所刻的孫中山手書《建國大綱》全文。整個祭堂以黑白藍色為基調,均為中國傳統孝色。而鑲嵌彩色玻璃的內窗,在陽光照射下卻顯出另一番西洋風味。如此中西合壁的風格,正與孫先生融貫中西的精神氣度相契合。祭堂正中是孫中山著長袍馬褂的石刻全身坐像,像高4.6米,底座闊2.1米。這座雕像是當時世界著名的法籍波蘭雕刻家保羅.阿林斯基受孫中山葬事委員會之托,用意大利白石雕刻而成,并于1930年從巴黎運至中山陵的,全部造價150萬法郎。坐像下四面的6幅浮雕是截取了孫先生從事革命活動的六個片斷。它們分別是“如抱赤子”、“出國宣傳”、“商討革命”、“國會授印”、“振聾發聵”和“討袁護國”。經過祭堂來到墓室。墓門分兩道,第一道是兩扇美國產的紫銅保險門,門上的門釘和銅環上的神獸(椒圖)極富中國傳統特色,門楣上刻“浩氣長存”橫額,取孫中山為黃花崗烈土墓所書手跡。第二道門為獨扇銅門,上刻張靜江所寫“孫中山先生之墓”七個篆字。

  墓室是半球形封閉建筑,頂呈西式穹隆狀,以馬賽克鑲成國民黨黨徽圖案。室內圓形,鋪以大理石,直徑約18米,高11米,四壁以淡紅色大理石貼面。正中的圓形大理石壙,直徑4.33米,深1.7米,四周圍是1米高的白色大理石欄桿。壙內墓穴上安放著孫先生穿中山裝的大理石臥像,這是捷克雕塑家高琪按孫先生的遺體形象所作。孫先生的紫銅棺就安放在臥像下5米左右處。為什么祭堂內的坐像身著長袍馬褂,而這里卻改穿中山裝了呢?原來當年國民黨內左右兩派矛盾尖銳,以蔣介石為首的右派主張塑像穿長袍馬褂;而左派則主張穿中山裝。兩派意見不合,結果各搞各的,就出現了上述情況。

  各位朋友,孫先生的遺體究竟是否還在中山陵,這是每一位來這里的游客最關心的問題。事實上,自孫先生逝世后,他的遺體的確是歷經磨難。3月12日孫先生逝世時,他的遺體經過防腐處理,暫時被安置在北京香山碧云寺。,被北伐軍打敗逃到北京的軍閥張宗昌,把失敗的原因歸咎為孫先生的遺體壓住了他的風水。于是他打算要焚化遺體。后經愛國將領張學良派兵保護,遺體才得以保存,但已受到空氣侵蝕。5月28日靈柩由津浦鐵路從北京運抵浦口,6月1日運達中山陵。奉安大典儀式完畢后,即用水泥將靈柩澆入壙中。墓穴用花崗巖墊底,四周建隔墻,紫銅棺下有一特制楠木墊,棺上有一層密封著的水晶透明板。當年公祭時,站在石壙邊,扶欄即可瞻仰中山先生遺容。抗戰爆發后,國民黨政府曾準備將遺體運往重慶;解放戰爭后期,蔣介石又曾想將遺體遷往中國臺灣,但由于爆破墓穴勢必會損壞遺體,因而受到工程界愛國人士和國民黨左派的極力勸阻,終于使遺體得以安然保存至今。

  沿祭堂外廣場兩側后壁有一道門,通向墓堡公園。中為墓室寶頂,呈覆鐘形。墓堡后墻設有“中山陵建設史料展”,近200幅珍貴歷史資料展現了中山陵的建設和中山先生的遺體奉安全過程。

  除了陵墓主體建筑外,中山陵周圍還有一些紀念性建筑設施,包括藏經樓、音樂臺、光化亭、行健亭、仰止亭、流徽榭等等。它們大多是奉安大典后,各界人士和海外僑胞友人捐款修建而成。另外,位于梅花山頂的博愛閣,是一位臺灣同胞捐資興建的,于1993年11月12日孫先生誕辰127周年時落成。

  各位朋友,孫中山先生一生為革命奮斗,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晚年又采取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建立了偉大的功勛,也贏得了中外進步人士的廣泛擁戴和頌揚。解放后,中山陵受到國家高度重視,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作為“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之一的中山陵,每年接待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無數炎黃子孫與國際友人。人們懷著對中山先生偉大精神的崇敬與景仰來到這里憑吊拜謁。在兩岸統一成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的今天,面對目前海峽兩岸的現狀,海內外炎黃子孫都衷心期盼著祖國統一、繁榮昌盛的那一天早日到來。彼時彼刻,倘若孫中山先生泉下有知,必會含笑長眠的。謝謝大家!

中山陵的導游詞 篇12

  人們常說:不到故宮、長城就等于沒去過北京;不到外灘船游浦江、登東方明珠或金茂大廈就等于沒去過上海;不長到西湖、宋城就不知杭州的千年風情;那么不到中山陵你就等于白來了一趟南京。大家都是大老遠出來旅游的,有的以前也許來過,有的以后可能再來,還有的可能旅游完這一趟以后就不會再來了,所以希望大家能多看一看其中的經典精華少留一些遺憾。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來到了中山陵 它于1月15日破土動工,歷時三年多,耗資220余萬銀元,于春竣工 孫先生的遺體是6月1日從北京運抵這里的 整個陵區的面積達83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由牌坊 墓道 陵門 碑亭 祭臺和墓室等組成 根據呂彥直的設計,整個陵區平面呈警鐘形,給人以警鐘長鳴 發人深醒的啟迪 孫中山先生在臨終遺囑中說,他致力于國民革命四十年,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 呂彥直的警鐘形設計,寓意深刻,最貼切地表達了 喚起民眾 之意

  中山陵作為一座陵墓,呂彥直在設計上繼承了我國傳統的陵墓建筑風格,如依山為陵,保留牌坊 墓道 陵

  門 碑亭 祭堂等中國古代陵墓中常用的基本建筑格局,但又剔除了古代帝王陵墓中屬于封建糟粕一類的東西,如摒棄用于顯示古代帝王威嚴的石人石獸,同時吸取西方建筑的一些先進技藝 整個構思的確稱得上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別具匠心,巧奪天工

  各位游客:進入中山陵,首先來到的是陵前的廣場 廣場位于中山陵的正南端 雖然不很大,但卻為陵墓平添了莊嚴肅穆的氣勢 請大家留意,我們腳下的這片廣場呈半月形,是 鐘 的下緣 四周蒼松挺立,樹大蔭濃,恰似革命事業萬古長青,枝繁葉茂,生生不息 大家再看,廣場南面的高臺上,矗立著的是孫中山的全身銅像,氣宇軒昂,栩栩如生

  廣場南面那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八角形石臺上的紫銅寶鼎,高4.25米,腹徑1.21米,重約5000公斤,是中山陵紀念性建筑之一 這尊鼎鑄于1933年秋,是廣州中山大學師生和校長戴季陶捐贈的 鼎的一面鑄有 智 仁 勇 三個字,是中山大學的校訓 鼎內還刻有戴母黃氏手書 孝經 全文,所以叫孝經鼎

  博愛訪 墓道 陵墓正門 碑亭 條堂 墓室 孫中山遺

  體安葬經過

  各位游客:由廣場拾級而上就是墓道 在墓道的人口處,大家請看:這座沖天而立的花崗巖牌坊,高12米,寬17.3米,牌坊上端正中的橫帽上刻著 博愛 二字,因此又稱為 博愛坊 這座牌坊建于1930年,采用花崗巖仿木結構,建筑格局為四攬三閉門沖天式 牌坊,在我國古代通常建在帝王陵寢的人口處,用來歌功頌德,至此朝拜者必須下馬步行 我們眼前的這座牌坊上所鐫刻的 博愛 兩字是中山先生的手跡,也是他生前的座右銘,據說孫先生生前最愛題這兩字送人

  經過牌坊,就到墓道 整條墓道長480多米,分為三道:中道寬12米,鋼筋水泥路面 左右二道各黨4 2米,柏油路面 墓道兩旁對稱地種植著兩排雪松和四排檜柏,代替了古代陵墓前道常用的石人石獸,喻示著中山先生的浩然正氣長留天地之間 其中的雪松已成為南京市的市樹

  走完墓道,我們便來到了陵墓的正門 陵門坐北朝南,有三個拱門,每個拱門都裝有一扇對開的樓花銅門

  陵門平面為長方形,高16.5米,寬27米,進深8.8米,全部用福建花崗巖建成 屋檐為單層歇山式 歇山式建筑是我國古代第二等級的建筑屋頂式樣 門楣上有孫中山先生親筆所書 天下為公 四個大字 這四個大字表達了孫先生畢生的奮斗目標和所追求的理想

  陵門之后,是一座方形的碑亭,邊長12米,高約17米,全部用花崗巖建成 亭中這塊高8.1米 寬4米的巨碑,碑的正面刻有國民黨元老譚延 手書的 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于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 24個餾金大字 字為顏體,道勁有力 譚延 在民國時期曾做過國民政府主席 行政院院長,是國民黨內四大書法家之一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孫中山曾經當過臨時政府大總統,并沒有擔任過政府總理,為何碑文稱他為 總理 而不稱為 總統 呢 當時段棋瑞政府雖然明令國葬孫中山,但實際上舉行的是黨葬,孫中山在國民黨內的職務是總理 再看碑的背面,沒有題寫任何文字 當初討論立碑時,計劃由汪精衛撰寫碑文,胡漢民撰寫墓志銘,可花了兩年時間碑文內容也沒能定下來 大家都認為像孫中山這樣偉大的人物,其功績是無法用文字來評述的,于是就決定不寫銘文 游客們:這座碑亭四面各有一個拱門,北側的拱門下設

  有石欄,我們在此可憑欄遠眺中山陵祭堂的雄姿,也可攝影留念

  出了碑亭,循著層層石階到祭堂前平臺,共有八段石階,共290級,每段石階上都有一塊平臺 平臺上還陳列著一些紀念品,豐富了石階的景觀內容 石階兩旁種滿了各種終年常青的樹木,有松柏 楓樹 石鋪 海棠等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第五層平臺上,這里有一對巨大的紫銅鼎,上面刻著 奉安大典 四個篆書大字,這是當時的上海市政府為紀念中山先生的葬禮而敬獻的 請大家仔細看西側的那只銅鼎,壁上留有兩個彈孔,據說是1937年12月日軍攻打南京時被炮彈擊穿的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終于登上了第十層平臺,這是陵墓的最高處,海拔158米 讓我們環顧一下平臺四周,這座平臺東西寬162米,南北進深38米,祭堂就位于平臺的正中 到了這里,我想問一下,哪位游客能說出剛才我們一共走過了幾級石階 對了,從廣場到祭堂總共有392級石階 設計者為避免單調,將這392級石階分為十段,每段一個平臺,總計有大小十個平

  臺 朝下看,不見臺階,只見平臺 如果從下往上看,那么就只見到臺階,不見平臺了 或許有的游客要問:這392級臺階的數字是否巧合 不是!而是暗喻了當時中國的三億九千兩百萬同胞

  現在我們來到了祭堂前,這座融中西建筑風格于一體的宮殿式建筑,長30米,寬25米,高29米,四周有堡壘式的小建筑物,并有兩座高12.6米的華表拱衛 祭堂的屋頂為重檐九脊,上覆藍色琉璃瓦,外墻用花崗巖砌成 祭堂的三拱門婚上從東到西分別刻著 民族 民生 民權 6個篆體大字,是國民黨元老張靜江的手書 居中的 民生 門楣上端,還有孫中山所書 天地正氣 4個金字直額

  請各位跟我進人祭堂 祭堂內部以云南產白黑色大理石鋪地 堂內四周還可以看到12根黑色石柱,直徑有0.8米,四隱八現,12代表的是一年中的12個月,4代表的是一年中的4個季節 大西兩側的護壁上還刻有孫中山手書 建國大綱 全文 祭堂正中是一尊石雕孫中山全身坐像,像高4.6米,底座寬2.1米,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 只見中山先生身穿長袍馬褂,膝上放著一本展開的文卷,雙目凝視前方,顯示

  出一位偉大思想家的深沉和睿智 坐像是由法籍波蘭雕刻家保羅 郎特斯基雕琢而成的,它于1930年雕成后從治國巴黎運到中山陵,總造價150萬法郎 坐像底座四側的六幅浮雕,再現了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的生動畫面 正面一幅為 如抱赤子 ,畫面上孫中山先生正在精心地為一個患病的幼兒治病 東面兩幅是 出國宣傳 和 商討革命 ,表現了孫中山先生早年奔走革命和創建同盟會的情形 背面一幅為 國會授印 ,再現了辛亥革命后,議會向孫中山授大總統印的場面 西面兩幅浮雕,一幅是 振聾發聵 ,表現了孫中山為喚起民眾,正向群眾宣傳革命道理 另一幅是 討袁護國 ,內容是孫中山發表演說,號召人民討伐倒行逆施的袁世凱

  祭堂后壁正中是墓門,與墓室相通 墓門分為兩道,第一道是兩扇美國產的紫銅保險門,門婚上刻有 浩氣長存 橫額,是孫中山先生親筆所書 第二道為獨扇銅門,上刻張靜江所寫 孫中山先生之墓 7個篆字 門開啟時,這7個字是看不見的,只有當墓門關閉時,門上的字才能看見

  整個墓室是一座半球形封閉式建筑,頂呈西式穹隆狀

  室內圓形,直徑約18米,高11米,四壁用妃色人造石貼面 墓室的地面用白色大理石鋪砌 墓壁上裝有目光燈,頂上裝有8個反光鏡 使室內保持柔和而充足的光線 墓室的中央是安葬孫中山靈棕的大理石礦,直徑約4.3米,石礦深1.6米,四周圍著一圈精致的白色大理石欄桿 墓護正中的長方形墓穴上安放著孫中山先生的漢白玉臥像,臥像身穿中山裝,神態寧靜,面容慈祥,如同生前安睡一樣,令人肅然起敬 這是捷克雕塑家高濃按孫中山遺體的形象而創作的

  講到這里,大家最關心的一定是孫先生的遺體是否仍在中山陵,事實上,孫先生逝世后,他的遺體的確是歷經了磨難 本來,孫中山逝世前,曾經吩咐葬禮儀式和棺木式樣仿照列寧的格式,讓民眾瞻仰遺容 可當孫先生逝世時,蘇聯贈送的玻璃鋼棺材沒能及時運到,只好暫時安放在酉式玻璃蓋棺木棺內,停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石塔之中 當3月30日蘇聯政府送來玻璃鋼棺材時,孫中山的遺體已久殮半個多月了,由于防腐措施不當,遺容不能再供后人瞻仰,只好改為土葬 6月1日,遺體從北京遷往南京,當時就在這臥像下5米左右處安放了從美國定購的紫銅棺 解放戰爭后期,蔣介石曾想將遺體遷往中國臺灣,

  但由于爆破墓穴勢必會損壞遺體,因而作罷,終于使遺體得以安然保存在中山陵內

中山陵的導游詞 篇13

  中山陵是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它坐落在江蘇省南京市東郊鐘山東峰小茅山的南麓,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整個建筑群依山勢而層層上升,氣勢宏偉!

  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鐘山的遺愿,靈柩暫停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內,并決定在南京鐘山修建他的陵墓。中山陵由陵墓樣稿得獎者、著名建筑師呂彥直設計施工。

  整個墓區平面形如大鐘,鐘的頂為山下半月形廣場,廣場南端的鼎臺(現改為中山先生的立像)為大鐘的鐘紐,鐘錘就是半球形的墓室。“鼎”在古代是權力的象征,因此整個大鐘乃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依次為廣場、石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墓室。

  祭堂的正中,為孫中山先生的漢白玉坐像,此像為國外雕塑名家保羅蘭德斯所作。坐像德基座四周雕刻著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業績,祭堂四壁的黑色大理石墻上刻有孫中山親筆書寫的>和胡漢民等人書寫的>。祭堂之后有一個銅門,橫額上書“浩氣長存”四個大字,亦是孫中山先生的手筆。門內即為鐘形墓室,其中央有一直徑4米、深5米的圓形大理石圓穴。孫中山的漢白玉靈柩及臥像即安放在圓穴中,瞻仰者可圍繞漢白玉欄桿俯視靈柩上的臥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棋按遺體形象塑造,十分逼真。孫中山先生雖然與世長辭,但是他浩氣長存,永遠為世人所敬仰。中山陵的建筑風格中西合壁,鐘山的雄偉形勢與各個牌坊、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通過大片綠地和寬廣的通天臺階,連成一個大的整體,顯得十分莊嚴雄偉,既有深刻的含意,又顯得十分莊嚴雄偉,更有宏偉的氣勢,設計非常成功,所以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中山陵的導游詞 篇14

  中山陵各位朋友,來到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你們一定想去看看當地最有名氣、最具特色的景點吧。到了南京,如果沒去中山陵,可以說你只看到了半個南京城。盡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稱,擁有"金陵四十景"等眾多名勝古跡,但中山陵無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個。

  說起中山陵,當然要提到它的主人--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孫先生本名孫文,字逸仙。外國友人都稱呼他為"孫逸仙博士"。因為他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用過"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國內被尊稱為孫中山先生。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后求學于檀香山、香港等地,畢業后在廣州、澳門等地行醫。后來他棄醫從政,并于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總理,提出了"驅除按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著名綱領,及"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學說。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后,孫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并于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職。此后,經歷了"袁世凱竊國""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風風雨雨,他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在1月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應馮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討論國家大計,終因積勞成疾,于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孫先生生前選定的。這里視野開闊,氣象雄偉,的確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你們也許會問;孫先生出生于廣東,逝世在北京,畢生為革命奔波于各地,為什么要選擇南京作為自己的長眠之地呢?

  據說,早在孫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靈谷寺的住持和尚就曾向他推薦過這塊"前臨平川,后擁青嶂"的風水寶地。當年3月31日,中山先生為求南北和平統一,毅然辭去總統之職。4月初的一天,他與胡漢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帶打獵,來到現陵墓所在地休息。孫先生環顧四周,對左右說,我將來死后,想向國民求得這塊土地以安葬(待我他日辭世后,愿向國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當然,紫金山的氣勢風水還不是孫先生作此決定的根本原因。孫先生臨終前囑咐:"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因此,盡管孫先生在南京停留時間并不長,但南京對于孫先生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他選擇南京紫金山為墓址,從根本上說,是為了紀念辛亥革命,激勵革命同仁。

中山陵的導游詞 篇15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來到了中山陵。它于1月15日破土動工,歷時三年多,耗資220余萬銀元,于春竣工。孫先生的遺體是6月1日從北京運抵這里的。整個陵區的面積達83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由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臺和墓室等組成。根據呂彥直的設計,整個陵區平面呈警鐘形,給人以警鐘長鳴、發人深醒的啟迪。孫中山先生在臨終遺囑中說,他致力于國民革命四十年,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呂彥直的警鐘形設計,寓意深刻,最貼切地表達了“喚起民眾”之意。

  中山陵作為一座陵墓,呂彥直在設計上繼承了我國傳統的陵墓建筑風格,如依山為陵,保留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等中國古代陵墓中常用的基本建筑格局,但又剔除了古代帝王陵墓中屬于封建糟粕一類的東西,如摒棄用于顯示古代帝王威嚴的石人石獸,同時吸取西方建筑的一些先進技藝。整個構思的確稱得上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別具匠心,巧奪天工。

中山陵的導游詞(精選15篇) 相關內容:
  • 中山故居導游詞(精選15篇)

    中山故居導游詞 篇1在中山市翠亨村,是一幢兩層樓的中西合壁式小樓房,為孫中山于26歲時所親自設計和改建。上下并列著7個穹形門樓,莊重而大方。四周皆蒼松、翠竹、古榕和紅棉,環境清幽。在中山書房中,陳列著他用過的針筒和聽診器。...

  • 中山紀念堂導游詞(通用17篇)

    廣州中山紀念堂是廣州市的標志性建筑之一,位于越秀區東風中路259號,北靠越秀山,正對廣州市人民政府,左鄰廣東省人民政府。廣州地鐵二號線的紀念堂站就是以此命名。由來中山紀念堂是為紀念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而籌資興建。...

  • 中山紀念堂的導游詞(精選20篇)

    中山紀念堂的導游詞 篇1大家好,歡迎來到中山紀念堂旅游!我是你們的龐導游。我們首先看到的是高大挺拔的大葉榕,有人說這里是游龍休息的地方。接下來來到的是雄偉的云鶴華表。云鶴華表上刻著許多奇怪的條紋,形狀有點像龍。...

  • 舟山導游詞(通用15篇)

    Chinas largest archipelago, Zhoushan,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 coast ofChina. The center of the coastline of the Chinese mainland is the famous YangtzeRiver, Qian Tang River and Yongjiang River, and is the only sea...

  • 工作計劃格式(精選20篇)

    標題計劃的標題,有四種成分:計劃單位的名稱;計劃時限;計劃內容摘要;計劃名稱。一般有以下三種寫法:(1)四種成分完整的標題,如《*單位20xx年工作計劃要點》。...

  • 九江的導游詞(通用19篇)

    各位團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九江市在江西的北陲,長江中游南岸,廬山北麓,東濱鄱陽湖,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老而美麗的城市,秦設九江郡,有“江到潯陽派分”之說,故名九江又稱江州。總面積約一八八二三平方公里。...

  • 書畫展主持詞(通用16篇)

    書畫展主持詞 篇1各位領導,各位書畫家,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金秋送爽,翰墨飄香。為迎接黨的xx大勝利召開,彰顯書畫藝術家的人文關懷,豐富新農村建設文化內涵,特策劃舉辦“丹青歌盛世,翰墨傳真情”中國書畫名家走進婁底...

  • 種植培訓方案(精選17篇)

    一、指導思想為了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依據全縣關于推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結合我校教師實際情況,特制定新裕學校教師專業化發展實施方案。...

  • 田徑運動會主持詞(精選19篇)

    開場白女:尊敬的各位領導男:老師們、同學們合:大家上午好!女:最紅的彩霞升在早晨,最甜的彩夢做在金秋男:生命因運動而美麗,教育因拼搏而精彩女:合肥46中南校區20xx年秋季田徑運動會今天隆重舉行男:這既是一次班級展示集體風采的舞...

  • 精選范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李思思一级毛片 | 免费人成A片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在线播放av | 少妇看A片偷人精品视频 | 黄www在线观看 | 欧洲免费毛片 | avtt天堂网人妻系列 | 欧美成人形色生活片 | 孩交精品乱子片 | 伊人久久综合精品久久 | 欧美18videos极品massage | 人妻少妇波多野结衣黑人 | 人妻斩り56歳无码 | 毛片999 | 麻豆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 | 色多多官网 | 国产成人免费片在线观看 | av免费在线观看网址 | 内地老太婆内射内地小矮人内射 | 91色影视| 美女裸体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 午夜国产在线 | 日韩精品高清在线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99 | 国产欧美视频高清va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女人久久 | 青青av在线| 波多野吉衣视频在线观看 | 国内av一区二区 |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10秀 | 国产麻豆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 亚洲成年网 | 亚洲欧洲精品A片久久99 | 亚洲第一区国产一区二区精品 |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精品 | 日韩免费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黄色a在线 | av国产精品毛片一区二区小说 | 久久久久九九九九 |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免费 |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