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梁家河》讀后感精選3篇
讀了《梁家河》從梁家河七年知青歲月中深刻體悟到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頭苦干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復興民族的夢想。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梁家河》讀后感,歡迎大家參閱。
《梁家河》讀后感1000字
正值暑期,我和上小學的女兒一起讀了《梁家河》一書。封面上那段話深深地吸引了我們,“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大有學問的地方”,女兒和我說:“媽媽,我們一起看看啥說的梁家河的大學問”。
一幕一景,展現了在1969年至1975年在陜西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村插隊期間,在與群眾一塊過、一塊苦、一塊干的工作歷程中,實現了從迷惘、彷徨到充滿自信的轉變,孕育了他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書平鋪直敘,真實、生動的講述了一個平凡青年七年知青歲月里不平凡的涅槃重生。看完之后,很受鼓舞。
讀這本書,感受最深的就是在回憶當年知青歲月時說過的一句話:“上山下鄉到陜北,遠在千里之外,舉目無親,靠的就是團結,與群眾打成一片。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個大有學問的地方。”所說的這個大學問,在這本書中就表現為——黨的群眾路線。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創造性地運用到黨的全部工作中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線,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的方法論,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一個基本方面,是黨的根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簡而言之,黨的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七年知青歲月的實踐表明,面對艱難困苦和繁重任務,必須深入群眾、學習知識、肯于鉆研、掌握規律、注意方法,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這是戰勝困難、創造業績的關鍵和保障。
作為一名黨員,深入一線群眾當中是黨賦予我的責任,也是公司對我提出的要求。公司倡導“聯絡員”制度,開展走訪公寓、打飯盛湯活動,目的在于讓我們能夠近距離地接觸一線工友,傾聽他們的心聲、盡自己的力量為他們排憂解難,這是公司積極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方法。一直以來,公司始終注重“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創造性地開展“6+1”S管理,使服務意識深入人心,贏得了全體員工的廣泛認同和大力支持,公司的工作水平不斷提升。
古人有云:“動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其應必速”。《梁家河》讓我們看到了榜樣的力量,學習領悟《梁家河》,就是要我們把群眾觀的改造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一些捫心自問,多一些自查自省;在服務群眾的實踐活動中去磨練意志,提升境界,做一個思想干凈、作風正派、誠實守信的人。女兒說,她也一定會好好學習,多學本領,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梁家河》讀后感1000字
《梁家河》這本書語言樸實,情感真摯,情節生動,具有濃厚的陜北鄉土氣息,有很強的可讀性、思想性、教育性。讀了這本書從梁家河七年知青歲月中深刻體悟到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頭苦干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復興民族的夢想。
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對知識的如饑似渴和注重修生養性的精神。還記得書中寫道:“那個時候的,除了勞動之外,一個是融入群眾,再一個就是到處找書、看書。一面進行著他的農民化實踐,一面在書中汲取著精神、思想上的營養。”另一方面,是辦事原則問題。當年xx辦事堅持原則,十分耿直。有一次,隊里的拖拉機需要拉到縣城維修,維修時,村民梁玉忠買了3包兩毛錢的煙,用于請人幫忙抬機器,回來后找報銷,因為不符合隊里規定,堅決不報銷。不久后,梁玉忠的父親病重,自掏腰包買了3斤肉去看望。在那個一年難得吃上一次肉的年代,這件事讓梁玉忠一家十分感動。
從這些日常小事中,我們可以看出既重情重義,又堅持原則,讓我深受教育。一是堅守原則,要儲足腳跟底氣;二是堅守原則,要保持滿腔銳氣;三是堅守原則,要頻吹暖心之氣;四是堅守原則,要運足丹田真氣。
在陜北的七年,正處于我們國家的特殊時期,黑白顛倒、美丑錯亂,老百姓都在掙扎著生存。但是在這里,把自己看作是黃土地的一部分,憑借生活的歷練和滿心的熱烈,結合農村當時的真實情況,立足于自身實際,帶領著鄉親們打壩造田、修沼氣池、建鐵業社、發展生產,在蒼涼的黃土高原上,在苦難的灰燼中,釀造出屬于他們的生活之蜜。
青春是一首同人民群眾一起奮斗的青春之歌!為“只有進行了激情奮斗的青春,只有進行了頑強拼搏的青春,只有為人民作出了貢獻的青春,才會留下充實、溫暖、持久、無悔的青春回憶”做了最好的注腳。是的,只有選定了目標并在奮斗中感到自己的春光沒有虛度,這樣的生活才是充實的,精神也會永遠年輕。
現在我們想的最多的也正是對自我的社會“定位”問題。記得來到工作崗位的最初幾年,我們就是在不斷的對自己定位,尋找歸屬。這個時候,如若不能正確認識自己、自己的工作崗位、職責、性質,很容易在這樣或那樣的困惑漩渦之中跌跌撞撞,迷失方向。
回想起投身到基層管理崗位的這幾年,也曾遇到過挫折,受到過質疑,也曾苦悶彷徨。但是出于對“無奮斗不青春”的矢志不渝的堅信,讓我始終保持著內心深處的希望,讓我擁有了直面人生困難和逼仄的勇氣與力量。過程很辛苦,但理想有沃土。當看到自己所負責的工作取得了成績、獲得了榮譽,看到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感謝自己還好沒有放棄,終也收獲了比“詩和遠方”更遼闊的奮斗的榮光。
《梁家河》讀后感1200字
最近,紀實文學《梁家河》一書受到黨員群眾的追捧,該書樸實的語言,真摯的情懷,深情描述了青年時代的七年梁家河歲月,向我們展示一代領袖在青春歲月中的成長、成才、勤學、修德、明辨、篤行的不平凡人生經歷,正是因為有了梁家河七年插隊的艱苦磨練,承載著他初心不改和“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堅韌不撥的意志品質和艱苦奮斗的生動詮釋,歷練了他立志成長、初心不改、實干擔當的為民情懷。
該書給我思想帶來了巨大震撼,從中吸取了豐富的精神給養,指引著我要努力培養“敢吃苦、勇創新、善學習、心為民”的精神品格。同時,但凡事有所成者,必是悟有所獲,悟有所獲者,必是讀有所得。將讀書與求知緊密相連,將求知與為民緊密相連,將為民與濟世緊密相連,這是我從梁家河歲月的讀書印跡中所得出的深刻啟示,也為我們黨員追求理想,實現理想提供了有效路徑和現實依據。
今天我們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作為一名黨員,首先,我應更進一步加強學習,不忘初心,不棄不餒,不急不躁,做好自己的每項工作;在梁家河七年知青歲月,經常是在煤油燈下看“磚頭一樣厚的書”,上山放羊,他揣著書,鋤地休息時,就拿出《新華字典》”……幾乎梁家河的鄉親都用“愛看書”、“好學”來評價。把讀書作為工作、生活的組成部分,日積月累,逐漸積淀成為治國理政的大智慧。可以說,面對艱難困苦時不退縮不放棄、吃苦耐勞的人生態度;堅定的理想信念,矢志不渝跟黨走的決心;把學習當成一種習慣,練就了過硬本領。七年知青歲月,田間地頭的一鋤一犁、掏心窩子的一言一行,是青年一代人生觀、勵志成長的鮮活教材,成為青年干部成長的生動范本。實踐錘煉是初心不改的“航標”。作為黨員,我既要學習黨的理論方針堅定理想信念,又要學習業務知識增長工作本領,還要學習其他各類知識開闊眼界,博采眾長,切實將學習作為安身立命的基礎,才能更好地為黨工作;其次,作為黨員,我要敢吃苦,將苦難當成磨刀之石,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苦難是人生最好的大學,正是這所大學錘煉了自青年時代樹立起的百折不撓的堅定信念,為其執政興國、領導中華民族實現“中國夢”奠定了堅實的精神基礎,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就要具備不怕吃苦,敢于吃苦的精神,做好本職工作,為公司發展添磚加瓦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作為一名黨員,還要勇創新,將創新當成實干之要。青年來到梁家河后,從發展村子經濟、改善村民生產生活入手,以創新的眼光埋頭實干,辦沼氣,打井,創辦鐵業社等等一樁樁一件件的實事體現出勇于創新的實干品質。黨員干部既要會干,更要干好,既要繼承經驗,又要勇于創新,面對發展中的新問題要著力培養創新思維、辯證思維去看待解決,在解決問題中增長實干本領。
在梁家河的知青精神就像燈塔一樣指引我前進的方向,就像火把一般照亮我前行的腳步,讓我不忘初心跟黨走,牢記使命加油干,讓青春無悔,使黨性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