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自己讀書心得2篇
讀書心得一
今年年初,我在北侖新華書店發現了李開復寫的《做最好的自己》一書,隨手翻閱幾頁,覺得很有閱讀價值,出于對李開復的久仰之心,當即購買了下來,細細閱讀之后,很有收獲,受到很多啟發,李開復在書中明確提出,他的人生目標就是做最好的自己。一個人的消極或者進取和他們的價值觀有密切聯系,但目前很多青年人都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有的甚至是錯誤的人生目標,他們整日泡在網吧聊天,上班沒精打采,或者大吃大喝,游山玩水,有些雖然事業上有所成功,但沒法再有所突破,大有一勞永逸之勢。為此李開復誠懇地指出,青年人不能為世俗價值觀所蒙蔽,不宜盲目地迎合拜金主義,追逐著金錢、名利、物質享受等,青年人應當有自己個性的人生價值觀。為此,他也提出成功是多元化的觀點,并例舉了大量事實,最終要求每個青年人要有屬于自己的正確人生價值觀,好好規劃自己的人生藍圖。李開復本人在事業上的巨大成功,也是該書理念的一種事實論證,具有充分的參考價值與借鑒意義,是一本難得的勵志書籍。
李開復在書中系統地提出成就個人價值觀的六個重要因素,自信、自省、勇氣、胸懷、積極、同理心。李開復沒有給成功抽象定義,只說要做最好的自己,就做這個字眼,圍繞著價值觀的六個重要因素,展開六個行為,分別是:追尋理想與合作溝通對應;努力學習與人際交流對應;有效執行與發現興趣對應;這六個行為環環相扣,缺一不可。追尋理想是實現個人價值觀的最強動力,如果擔心理想遙不可及,而更愿意隨波逐流,就很容易失去方向,迷失自我,但在追尋理想上,也不能抱有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如果意氣行事,草率作出決定,選擇很快,放棄也很快。當慎重地定下一個人生目標以后,就得全力以赴地去做,不能因為在通向成功道路中的任何困難而動搖,堅定自己的立場,選你所愛,愛你所選。李開復就此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談論追求理想的必要性,這也給書中綿密的邏輯解說注入了生動的感性論證,讓我們認識到李開復從大學時學法律,到后來攻讀計算機,直至事業有成的轉變中隱含的成功軌跡。
當興趣、天賦、理想、專業,這些因素合并在一起的時候,孕育事業的搖籃就誕生了。李開復強調青年人要持有一份成事業的心態,他在書中雖然不曾寫出一定要將工作當作事業來做這樣的句子,但實質上他委婉地指出工作中也可以收獲事業。每個人會有自己的工作,但不一定都有事業,如果我們用心對待人生目標,努力實踐自己的人生價值,是絕不會僅僅將工作當作解決溫飽問題的態度來對待,而是在工作中培養興趣,把工作融入到事業中去,最終走向成功。
李開復著作《做最好的自己》具有旁敲側擊,務實有用的特點,指導青年人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發掘潛力、追求理想、找到自己的真正興趣愛好。開卷有益,好書難得!
曾經翻閱過幾本勵志類書籍,在這個假期里同樣細細聆讀了李開復先生著的這一本《做最好的自己》,書中。開復先生以明朗簡約又親切的講述式語調。歷述了自己的親身經驗,指點事業成功的規律和達到卓越的途徑。通觀全書,粗略一讀。這似乎是在對尚未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們提出的一些建議與忠告,對我們從事教育事業的人來說似乎沒有密切的聯系。但每每讀完一章,細細品位,慢慢思索,開復先生提出的這種為人處世的觀點其實適合任何領域,我們簡單又復雜的教育領域又何嘗不是呢?正是李開復先生給象我這樣急功近利又鹵莽青澀的后生們注入了一針強有力的鎮定劑。
《做最好的自己》一書結構明了,他提出了獨特的成功同心圓理論,即以正確的價值觀為核心,輔以積極、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氣、胸懷六種重要的人生態度作為同心圓的第二層,再以追尋理想、發現興趣、有效執行、努力學習、人際交流、合作溝六種行為方式通構成同心圓的最外一環。一環扣一環,使讀者猶如在享受一本結構嚴謹的小說。而且書中的言語逐字逐句都似乎是李開復先生面對面地向你傳授成功之道。他列舉了自己經歷的大量事例,讓道理融會于一個又一個的創業經歷中,又在這些經歷中,把人生觀價值觀深深地烙如讀者的腦海中,
李開復憑著過人的膽量,贏得的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的重任。他敢于打傳統,當場在會議上指出比爾的錯誤,這樣的勇氣正是我們廣大的中國人所缺乏的氣魄。你沒有試過,怎么知道你不能?這是李開復的信條,我想把這句話放到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中,也照樣行得通,我們相信,這是我們激發后進生,鼓勵內向學生的一種極好的教育手段。
當然,最讓人佩服的是,開復先生敢于打破常規,不顧一切地去追求自己的興趣。在讀大學時,他就頂住強大的壓力,毅然放棄自己的專業,轉到自己感興趣的計算機專業,用他的話說如果我沒有作出當時的決定。到現在,我可能還只是某個美國小鎮上的一個既不成功又不快樂的律師。他的這次經歷又一次見證了興趣對人生發展要的重要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我們的孩子來說,他們還不能所有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興趣中,但我們可以想辦法把他們的興趣培養起來,讓興趣跟著自己的意志行走,所以在教育中,把握培養調控孩子們的興趣又是重要的一個環節。
當然,開復留給我們的還有智慧。書中講到,有一次他要用電腦來進行成果演示,上司要求他在極短的時間內把成功率從90%提高到99%,開復巧妙地雙管齊下,準備了兩臺電腦,這樣,兩臺電腦都失敗的機率降到了1%(10%*10%=1%),毫不費力地把成功率提高到了99%。這種雙管齊下的方法在我們的教學領域中非常值得借鑒。就拿上好一堂課來說,只準備一套方案,顯然失敗的可能性會很大,若準備了兩套甚至更多,即使你的第一套方案失敗了,但你馬上可以運用第二套,第三套
李開復把林林總總的做人處世哲學歸納為成功同心圓,提出人人都可以成功;我可以選擇我的成功這一主題。這本書對于我們青年人選擇未來的道路,在推動社會進步的過程中雕塑出來未來的自己有很大幫助。最后引用李博士的一句話: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做最好的自己,做快樂的自己,一步步向成功邁進
讀書心得二
古今中外,大家對書的評價都非常高。歌德曾說過:“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讀書有益身心健康,凈化思想,升華人格品德。
在所謂的成功學,心靈雞湯橫行市面的今天,我讀過的多勵志書,良莠不齊,看后基本都是一些空話,非常平淡的描述,教條主義色彩非常濃厚,總是覺得與筆者得不到很好的共鳴。無意中拜讀了李開復先生著的《做最好的自己》一書后,感覺很不錯,與其它書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之處。
書中,開復先生提出了“成功同心圓”,即以正確的價值觀為核心,輔以積極、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氣、胸懷六種重要的人生態度作為同心圓的第二層,再以追尋理想、發現興趣、有效執行、努力學習、人際交流、合作溝通六種行為方式構成同心圓的最外一環。
讀過這本書后,我對成功有了新的認識,成功就是不斷的超越自己,讓自己的人生快樂、充實、有意義。事業進步是成功,給家人快樂是成功,廣交朋友是成功,幫助他人也是成功。成功不遙遠,不虛度此生就是成功。成功就是做好每件事,快樂每一天。
詳細說來,感悟有三點:
感悟其一:成功的標準不是單一的,社會給每個人提供了不同的舞臺,只要在自己的舞臺上竭盡全力扮好自己的角色,將自己的價值發揮到極限,不管是令人矚目的,還是普通平凡的,那都是一個成功者。在現實社會中,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無法實現的夢想,或許我們的理想和現實存在差距,但是,許多事情是我們無法改變的,我們所能做到的就是不要茫然,改變自己的心態,改變自己的情緒,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自己的生命充分燃燒,追求做最好的自己。
感悟其二:人所處的位置是不相同的,社會給每個人提供了不同的生活環境,只要正確找準自己位置努力去做,不盲目的比較,不管是出類拔萃,還是默默無聞,那都是一個成功者。比如:拿自己的優點與別人的缺點比,可能會比出上進心,也可能是比出沾沾自喜;拿自己的缺點與別人優點比,可能比出自卑,也可能比出努力奮斗。其實,成功有大小之異,無輕重之別,何必在意是否超越了別人,要在乎的是超越自己。
感悟其三:選擇成功的道路是多樣的,成功給每個人提供了不同的途徑,只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的利弊,選擇一條最理想、最適合自己的道路,那都是一個成功者。比如:中庸就是要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審慎而冷靜地選擇最好的解決方案;中庸就是要在諸多對立統一的因素中,敏銳而智慧地尋找最佳的均衡狀態。其實,無論抉擇正確與否,無論結果如何,已經做出的決定就無法收回了,只有坦然接受。因為,現實社會上不是每個人做每件事情都能達到自己理想的目標,只要達到擇前“重重”思考、擇后“輕輕”放下,那就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盡信書不如無書,簡單的照搬書中建議恐怕也不是開復先生希望看到的,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精彩。再好的一本書也不會讓人讀罷便脫胎換骨,成就一番大事業,它給人帶來更多的是一些可以指導我們未來學習工作生活的原則,和一些對待問題的思考方法。
作為一名讀者,我感謝開復先生帶來了《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