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師的古詩教學心得:巧解古詩文教學壁壘
編者按:古詩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瑰寶,老師在古詩的教學中應該更加深入讓學生了解古詩的各方面,下面我們來看看《提高師者素養 巧解古詩文教學壁壘》這篇教學感悟吧!
詩,是文字的舞蹈,古詩文更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我們偉大中華的特色文化,雖然經歷了新文化運動,文言文已經被白話文所完敗,但作為一個民族優秀文化一部分,它不僅不會過時,而且更值得我們去繼承,去學習,去研究,去發揚。要知道綿延幾千年的古老文化才是我們的文化之根,脫離了它,任何構建“文化自信”的努力終將是空中樓閣。正基于此,新修訂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加大古詩文的學習比重。
目前的古詩文教育質量并沒有隨著其內容比重的增加而相應提升,相反,中學的古詩文教育還幾乎停留在數年前的水平,大都是給學生講課時也大都照本宣科,解釋幾個字詞,翻譯一遍大意,讓學生背會即可。這樣一來,古代詩人立意的新奇、構思的巧妙、想象的豐富、意境的深遠,起承轉合的匠心獨運,遣詞造句的不落窠臼,都蕩然無存,試問這樣的課堂學習方式,學生如何會喜歡?又怎能點燃學習經典熱情,走進傳統經典,感受經典魅力哪?
新的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古詩文教學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對古詩文誦讀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獲得思想的啟迪,使學生真正享受到審美的樂趣。同時新課程下的古詩課堂,不提倡原本的逐字逐句的翻譯,要求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去自主感悟,自我想象,自我創新,達到一種無痕的教學效果。那么如何實現這樣的教學目標呢? 我談自己在教學中的一些做法,與學界同仁共同切磋 ,希望同仁們能批評指正。
在日常的古詩文教學中,我反復研學,根據課堂教學實際,我發現,孩子們對詩歌寫的什么內容,怎么寫的,其實并不感興趣,反而對詩歌的生平、經歷等非常感興趣。于是,我抓住了學生這方面的喜好,每節課正課之前,我都會為學生講一個與詩歌背景、作者有關的故事或古詩,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我在講解劉禹錫的七言絕句《秋詞》中采用了這樣的方式:
一、首先介紹劉禹錫的為人: 樂觀、堅強、不妥協,又能隨分時從,隨遇而安的個性,在長期的不得意中仍然寫出“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寒沙始到金”的佳句,流傳千古。
二十二歲,加入王叔文派,支持永貞革新,失敗被貶。三十歲被召回長安,結束了長達9年的貶謫生涯,期待著皇帝的重新委任,好有一番作為。但是形勢不容樂觀,當權的宰相正是當初革新派的死對頭。正是暮春時節,劉禹錫到玄都觀觀賞桃花散心,寫下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紫陌紅塵拂面來,
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
盡是劉郎去后栽。”
充滿影射的詩句刺的當權者不高興,于是劉禹錫再次被貶。因為裴度的求情,劉禹錫被改貶到連州,后來又轉徙到夔州、和州做剌史。
時光流轉,歲月如梭,20xx年過去了,劉禹錫已經白發滿頭,仍然過著貶謫的仕途生涯。終于,裴度當上了宰相,劉禹錫被調回長安。又逢暮春時節,劉禹錫忽然想起了20xx年前調回長安的那一幕,想到了玄都觀的桃花,是否仍在絢爛的開放?
劉禹錫故地重游,發現玄都觀的道士死的死,散的散,桃林無人照料,俱成朽木,玄都觀里荒草萋萋,不復舊日繁盛景觀。此時的劉禹錫感慨萬千,寫下了《再游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
桃花凈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
前度劉郎今又來!”
真的,種桃道士們,保守勢力們,你們現在都在哪里?你們打不垮的劉郎,看我又回來啦!學生在不自覺間感受了劉禹錫的陽光,樂觀,堅韌的生活態度。不經意間多學了兩首詩。
二、抄寫古詩,標準字音,節奏。
三、標出韻腳,反復朗讀。
四、根據自己的理解,再讀古詩,注意語調變化。
五、整體感受,請你根據“時間、地點、景色、事件、心情”等幾個方面把整首詩串聯成一個小故事。
六、整體分析。
七、把這個故事講給同學們聽。
八、鼓勵“仿寫”,激發想象力。 引導學生根據你平時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想,展開想象,模仿古人寫下來。對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寫作熱情有深遠影響。
九、背誦古詩。
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充滿了興趣,很快,學生就了解了詩歌的內容,情境,并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詩歌的內容。更神奇的是,我好像是課堂的多余的人,沒有老師多少話語權,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直接把詩歌的內容背誦下來了。
細細回想,其實每一首詩都有它的寫作背景,情境,真正能被學生接受的,其實是詩歌所蘊含的知識背景,而文字,只是把孩子們引向那個時代、那個情境的一個載體,在讓孩子們熟悉語言風格的前提,化經典為通俗才是學生學習古詩文的有效途徑。
通過多次學習與實踐,我也初步掌握了在教學古詩文時的一些技巧。古詩文重在讀,特別是對于剛剛從小學升入初中的學生,他們還沒有具備一下子就能分析詩意的能力。所以先要讓學生知道古詩文的節奏,在多讀的基礎上再去悟情,而學生只有在真正悟情了才會讀出詩中的情感,古詩的韻味。我想“熟讀百遍,其義自見”也就是這個道理吧!我深深地知道,走進經典名著,使古詩文真正讓學生喜歡,根植于學生內心,就應該加強自身的學習,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加強自己各方面的修養。
作者| 鄭標工作室任芳波
公眾號|太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