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個人培訓心得:課程的開發要以學科課程為中心
山師大一周的學習結束了,他們對課程的開發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幾位專家的觀點雖然有所不同,但他們對課程的整合與開發的思想是一致的。通過此次培訓使我受益匪淺,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洗禮。
徐教授講到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提高自己,不是為了達到什么結果,而是豐富自己的知識,閱歷。教學研究是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的重要途徑之一。而課程的開發與整合是教研的重點。提供給學生適合的課程是教師的責任,這并不是增加教師的負擔,而是為了促進教學。這是教育發展的規律,正如孫寬寧教授所說:只要按教育規律辦事,就會成功。
有人說我們地處偏僻的農村學校,各項基礎條件都很落后,甚至還存在很多代課教師,把正常的教學搞好就不錯了,還搞什么花樣,窮折騰。的確課程開發對我們來說是個大課題。但我認為動起來總比原地踏步走要強,學校里總有幾個積極分子愿意去嘗試。下面我談幾點不成熟的看法:
一、課程建設要立足學校的問題
孫寬寧教授長期深入基層研究課程建設,她深入淺出地總結出來,近幾年來各地學校在課程建設方面的亂象及存在的問題,使得學校在課程方面的投入與產出失衡。盲目追求學校課程的外鑠特色,過分形塑學校課程的完美體系,正在悄然抹殺學校的課程,不但沒有促進學校的教學,反而阻礙了正常的學科課程的進行。所以學校課程的建設應該是學校教師對學校的育人需求或問題,而對學校課程進行持續改進的專業活動,它是為學科課程服務的。要以育人為目的,以教師為主體,以專業為依托的常態建設。對于我們學校來說要弘揚優勢,順勢而為,繼往開來。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一個校長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確目標。
二、管理要精細化
從青島浮山路小學的報告,西營鎮參觀學習。我深深體會到他們之所以取得了與眾不同的成績,與他們的精細管理,領導的擔當是密不可分的。浮山路小學各項管理都有標準,有節奏。任何活動都有團隊,有計劃目標,有檢查反饋,有延時追蹤,有展示,有總結。任何活動都環環相扣,有始有終。比如讀書活動:他們致力于“讓閱讀成為習慣”理念,制定詳盡讀書計劃,每年一屆的大型主題讀書活動,辯論賽,靜讀日,情景劇表演,讀書節節徽,藏書章等已經成為課程的框架。西營鎮多種特色課程的開發都是從計劃、實施、成果、評價、總結等都做到細致的建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作業課程,他們把統一的作業變成多元化、分層設置,從無序到有序,規定作業的數量、批改要求,有作業批改的簡單判斷到關注學生的發展,學科探究性作業從無到百花齊放。
三、評價合理反饋及時
活動計劃制定了,也實施了不能總結一寫了事。還要進行階段性的及時評價,這樣才能知道自己到底干的如何,如何改進使活動能更好的達成目標。付海倫教授指出要建立目標多元、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比如對高效課堂的評價:教師方面:要從教師的準備狀態評價,教學實施評價,教學效益的評價。學生方面:要對學習的狀態評價,學習心理評價等。
課程的整合和開發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而非一勞永逸的結果。它是促進學科課程學習的手段,而非目標。課程整合一定要和學科課程是相輔相成的,而非獨立的活動。總之,課程的整合與開發要立足學校的實際,服務于學科課程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