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工作會議心得體會通用版范文合輯
【范文一】
“十三五”規劃建議審議通過,發出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沖刺的信號。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科學判斷中國經濟所處的歷史方位,主動作出適應新形勢新發展的戰略選擇,至關重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著重強調,“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這是做好新時期經濟社會工作的綱領性思想,對于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認識新常態要到位。首先是正確認識經濟增速,真正理解增速逐步放緩是客觀發展使然,是符合國際經驗所支持的經濟發展規律。由此,才能驅散“經濟悲觀論”的霧霾,擺脫“速度依賴癥”的困擾,避免加大刺激手段、強行推高經濟,防止矛盾進一步積累拖延甚至引發諸多風險。其次要看到增長動力轉換、經濟結構再平衡是新常態的基本特征。例如農業、制造業比重下降,服務業上升;投資率明顯下降,消費率明顯上升;企業收入占比明顯下降,居民收入占比明顯上升,等等。在這些升降起伏之中,落后生產力不斷萎縮和退出,先進生產力不斷生長和擴張,涌現一系列新的增長點,形成新的增長動力。這些都是客觀趨勢,不會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認識到這一點,才會有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適應新常態要主動。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必須把著力點放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上。有較高效率支撐的增長,才是符合我們愿望的新常態。如果增速下降而效率沒有改善,不僅過去經濟高速擴張掩蓋的諸多矛盾會暴露出來,而且會陷入減速過快、加劇矛盾的困境。主動適應新常態,就要緊緊圍繞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這個基點,調整宏觀調控思路,瞄準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確立定向調控靶點,在精準、及時、適度上下功夫;調整地方發展思路,改變過去以GDP論英雄的偏好與思維定式,將更多資源和精力用于加強市場監管、創新社會管理、提供公共服務、保護生態環境上;調整企業轉型升級戰略,把研發創新、工匠精神作為生存發展的關鍵,真正把價值創造作為企業立足的根本。
引領新常態要作為。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將面臨復雜的系統轉型,也意味著改革開放進入一個全新階段。實現新常態下的新發展,不能坐著等、站著看,只有加快改革,才能闖過關口,推動經濟邁上新臺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的重大創新和必然要求,也是解決現實問題、謀劃長遠發展的必由之路。它既要求我們調整存量,下決心、下大功夫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把資源要素從產能過剩、增長空間有限的產業中釋放出來;也要求我們培育增量,進一步簡政放權、降低稅負,充分釋放市場主體活力和內部增長潛能,為傳統產業挖掘新動力,為新興產業開辟新空間。
發展要靠改革,改革要靠思想解放和理念創新。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尤其要強調擺脫慣性思維、樹立科學理念。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發展理念搞對了,目標任務就好定了,政策舉措也就跟著好定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各自有其深刻內涵,又相互聯系貫通,為做好新常態下的各項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我們要在五大發展理念指引下,深入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把握時不我待的歷史性機遇,創造中國經濟更加光明的未來。
【范文二】
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具體體現。民政工作是以人民群眾為直接的工作對象和服務對象的,以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為根本目的,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服務。在民政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必須體現在四個做到。
一、堅持以人為本,做到民政為民。民政是國政、德政、仁政,是人民政府為民之政。以民為本,為民解困是民政工作的指導思想,我們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多方面的需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民政工作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時,一定要思民之所想,憂民之所愁,念民之所難,為民之所需。體察民情,善解民意,善待百姓,厚待群眾。時刻把困難群眾、優撫對象、弱勢群體放在心上,做好每一項工作,解決各種問題,真正做到為民解困。
二、堅持以人為本,做到服務大局。民政工作所體現的全面性、開放性,需要我們主動服務和置身于黨政工作大局之中,突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我們要緊緊圍繞招商引資全民創業、發展經濟的重點問題,人民群眾要求解決的熱點問題、難點問題來開展民政工作,自覺服從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局。為此,就要進一步破除民政對象特定性,樹立面向全體公眾的大服務觀念,破除包辦的狹隘性,樹立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協作觀念,破除單純等、靠、要的依賴性,樹立自強自立的大發展觀念,從而為民政事業的改革發展提供思想基礎和精神支持。通過思維觀念的大提升,更好地為中心任務和大局服務,發揮民政職能作用,擴大社會影響力和認知度,不斷推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三、堅持以人為本,做到改革創新。民政事業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改革,注重創新。在工作布局上實現全覆蓋,做到城鄉并舉互動?在工作對象上保障和服務特定社會弱勢群體的同時,面向社會公眾,搞好公共服務?鴉在工作管理上由辦民政向管民政轉變?鴉在工作方式上大力推進依法行政,在資金投入上由單純的等、靠、要向多元化方面轉變,建立民政事業經費與經濟發展同步增加的自然增長機制,廣辟社會融資渠道,開創民政工作的新局面。四、堅持以人為本,做到求真務實。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必須堅持求真務實作風,一切要從實際出發,實是求是,不要虛假的繁榮,不要虛假的政績,一切以群眾滿意不滿意、群眾贊成不贊成、群眾高興不高興作為衡量的標準,要多干群眾急需的事,多干群眾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礎的事,多干長遠起作用的事。在民政系統形成一種實干者光榮,空談者可恥的氛圍。做到經常深入基層,貼近群眾,把人民交給我們的事情做好,切實抓好城鄉低保、救災救濟、社區建設、優撫安置、民問組織管理、區劃地名管理、社會救助管理、婚姻登記管理、收養管理等民生工作,以實際行動落實好科學的發展觀。
【范文三】
金融風險被列為三大攻堅戰之首,那么不要想了,明年一方面是搭建多層次資本市場(比如轉板、滬倫通),另一方面就是誰也別給我動,老老實實待著,監管還會從嚴。從文件表達的意志來看,還是今年這種夾板行情,不能漲出風險,也不能跌出風險,上下夾住,擴大直接融資,為實體經濟服務。
三大攻堅戰的其它兩個,精準扶貧和污染防治都好理解,是這幾年的重要施政方向。比如環保部在會議前也說了,督查巡查還將繼續,并且常態化。
三個攻堅戰后的八個任務,是“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具體施政的體現。
繼續供給側改革,這個也好理解,這個和央企國企的改革其實是同步進行的,和第二點做大做強之間也有緊密的聯系。現在鋼鐵煤炭水泥玻璃搞完了,其它行業還要接著搞。
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供給側改革綁在一起,實際上是為后續的全面土流和推進社會變革達到劉易斯第二拐點做準備。更為具體的政策,包括試點,會在之后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討論。
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方面,具體點到的有京津冀、長江經濟帶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其它的都是打醬油(和本屆關系不大),杭州灣灣區沒有,也沒什么意外。
民生這條沒有太拓展,實際上現在的社保尤其是醫保的問題很尖銳,比如最近這幾天醫院因為一刀切的醫療成本控制,很多手術材料都用不上,便是例子。還有最近的煤改氣導致取暖氣源不足等等,雖然通稿沒明說,但已經點到了社會轉型期的痛點。
第七點是房地產,基本上可以判斷是鐵了心走租售并舉了,包括最近開始重啟的企業為主體的職工租賃房建設等等,和通稿的措辭都是對得上的。加上來年土地管理法出臺,在土地供給方面也可能產生積極作用。從整個19BIG指引的政策方向來看,是要逐步解綁地方財政收入和房地產的關系。所以,個人判斷在去庫存結束后,戶籍制度沒動房產稅出臺之前,房地產的系列政策不會動。
最后一條是生態修復,這個和三大攻堅中的最后一個,其實是一回事。具體到了水十條和土十條。
這個會議具體到各部委,在一個月內,還會有很多可操作可執行的政策出臺。但發端都在經濟工作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