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支農工作心得體會【三篇】
【篇一】
在支農之前,說實話我對這次支農的活動不是很了解,只知道去黃陂區蔡甸鄉李文三村。還記得21號早上激動醒來,踏雪激動的啟程,三個多小時的路途,可能是因為內心的激動而變得短暫,感覺就是分分鐘到了李文三那邊。
在下午對李文三村大灣進行簡單的調研后,我失望了,當時那種強烈的感覺讓我坐立不安,它看起來是很大的村莊,但是基本都是老年人,村莊缺少生氣,怎么說呢,就覺得村莊安靜得可怕,當時就想,也許我是第一個失望甚至有點后悔的人吧。但是,接下來我再細細思考原因,為什么我們的村莊會如此呢?正是當下的農村空心問題的表現,咱們的村莊和中國千千萬萬個村莊一樣,農民正在使用自己的智慧但是仍然不是很合理的向城市流動,因為我們在調研中同時也發現,流出去的年輕人在城市職業不穩定,多為臨時工。這樣想來,其實每一個現象背后都有深刻的社會現實問題。所以,支農感想之一:透過現象看本質,多多聯系考察。
調研,不要局限于我們所定的主題,還可以了解其他的信息,放寬眼界。比如我們的調研主題是農村教育,但是我們在聊的時候還了解到當地的水利、土地利用等等一些信息。
農村,出路很窄,對于很多孩子來說,讀書,真的是的,有的孩子意識到這個問題,然而有的孩子并沒有。雖然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會有自己的一條路,但是每個人的路會因為付出的努力不同而不同。在調研農村教育問題的時候,了解到一些孩子的情況,有時候會特別不懂,為什么會不想學習知識,這樣可能會讓自己與別人的差距越來越大,惡性循環。我不推崇讀書是萬能的,但是學學知識總是沒有錯的。我自己也是農民的孩子,我從調研中得到的珍貴也許在于此: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以知識為武器,武裝自己,改變命運。
這次支農,我和當地會計以及小小康友一起地名普查,在地名普查過程中走訪貧困戶,其中我對一名老爺爺和老奶奶印象深刻,老爺爺一個人生活,無妻無子,年齡也已經很大了,老奶奶也是一個人生活,獨女遠嫁,生活貧困,疾病纏身,但是奶奶宅心仁厚,收養的有兒子,但是兒子確遠去深圳,對她不聞不問……還有一名先天性眼疾并患有白化病的大學生,他跟我們一樣上大學,可以想象他比我們多付出了多少倍的努力……相比于他們,我們很幸福,很幸運,至少我們有家人的關愛,有健康的體魄,這些我們平時習以為常,認為天經地義,甚至不曾注意到的東西,都是最最珍貴的。另外,我們得有善良的心,關注社會的心,我們是社會上的人,應該付出愛,而不是一味的想要收獲愛。更重要的是,我們得常懷感恩之心,別人并不是有義務對你好,對我們好的人,我們不能辜負,不能忘記。
支農,做的越多,收獲的也就越多。只有真正的參與,才能真正得到鍛煉。其實現在已經很后悔頭兩天沒有特別認真的參與。只有自己真正去做,才會知道做每一件事的程序,才能知道過程中會出現的問題,也才會想著辦法去解決。特別是與人交流方法,細小的事的問題解決。
其實大二的師兄師姐對我們都很好,為了讓我們提高,他們花費6天時間帶著我們,為我們解決很多后勤問題,放手我們去做,悉心引導……在困難時一起幫襯,往往是最難忘的,支農的所有人,我們的了解都更進一步,以后一定好好珍惜師兄師姐和一起挨凍的隊友們。
一次支農,收獲成長、能力、學識、隊友情。也更理解了新小康,沒有能力去改變,也有責任去關注。
【篇二】
六天的支農時間是短的,短到我還未在活動閑暇之余,走完我們所在的李文三村里的六個灣,短到還沒有完完全全了解清楚當地的風土人情,我們就按計劃返回;六天的支農時間又是長的,長到第一天晚上在寒風中期盼早一點挨到天亮,長到在沒有水的日子里計算著剩下的時間。長長短短的支農,已然成為我寶貴的經歷和回憶。六天里的親身實踐,讓我收獲到的,是一種不一樣的成長,它并非從書本上看到就可以學會,也并非可以從他人的言傳身教中就可以領悟。而是要自己一次次地探索和發現,從無到有地摸索和學習,方才有那么一點點真正屬于自己的經歷和想法。
外出調研和考察,萬事皆學問。苦惱于與人溝通的困難,就多看多聽多向他人學習怎樣與當地村民交流;又時刻提醒著自己,耐心,不厭煩,態度親切。一遍,兩遍,三遍,他們終于明白,而我也有了自我突破。他們用淳樸、熱情和善良感動了我,給了我繼續的信心。以前只是簡單地知道要多觀察,但卻不知道觀察什么,從何處觀察卻不得而知。六天的支農活動里,我們從作物、土地、水利、建筑、標語等等農村因素中推測村中現狀,再在交流和訪談中求證。
任何事物都有其必然的聯系,放過一個小的信息,則可能漏掉了重要的情況。
就我們這次調研的主題“農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而言,教育并不是一個可以獨立的環節,必然和當地的經濟、政策、文化相關。如果單純地向村民詢問教育情況,可能一個信息也不能得出,但是如果綜合當地的人口狀況,農業經濟等情況看,則不難將他們之間的邏輯關系理順,也就會達到我們的目的。當然,實踐調研中遇到的困難很多,但是我們要想辦法解決。當農村學校已經沒有,村中剩下的老人根本不了解教育情況時,我們選擇去街道(比鄉鎮高半級的行政單位)走訪;調查完街道情況后,又對鄰近村落進行考察。很多情況都不是我們預想當中的,根據形勢隨機應變才能順利開展工作。
我們的支農活動不僅是調研,支農講座,文藝匯演是我的工作計劃的一部分。雖然,這兩項工作都完成了,但是由于我個人的問題,講座的情況不盡人意。總結反思,其實一個簡單的工作要想做的好,那工作量也是很大的。例如這次的“農村冬季防火”講座,我應該調查當地農民防火措施,這樣就可以教他們不了解的防火辦法,效果就可能很不一樣。講完防火知識,也應該提前準備一些話題和大家聊。
我們走訪農戶,他們的生活現狀,對自己的思考也更多了。在走訪貧困戶過后,我突然明白,以前常常說的“惜福”是怎樣一種天理。沒錯,就是一種天理。因為你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你的幸運,珍惜是你該有的責任,你現在所利用它做的努力也是應該的。縱容自己墮落,不求上進是一種不公平的罪惡。那時,我也明白,有時候的醒悟也是一瞬間的事情。
當然,這次活動對我們的考驗還有艱苦的環境。寒潮來襲,大幅度降溫,但是我們都在堅持我們的工作。我們克服了因水管里的水結冰,而幾天沒有水的困難,我們不怕苦,不言苦,苦中作樂,一起順利完成了這次的活動。縱使再冷再難過,我也從來沒有過后悔出來的想法。因為困難是要克服的,出門在外就要學會適應生存的環境,就要做好應對一切困難的準備。我想要做的,只是現在趁著年輕,多經歷,多感受。我的人生,這個世界還有很多不一樣的精彩在等待著我去發現和體驗。
“即使沒有能力去改變,也有責任去關注”是新小康的宗旨。當真正面對農民們的苦衷,聽到他們絕望的言語,真的有一種很無奈和無力的絕望,也有一種內心的荒涼。太多的他們對我說,你們能怎么樣?你們解決不了這些事!我笑著說,我的確沒有能力去改變,但是我仍然想要關注和了解您的問題。其實他們是希望被了解的,他們希望通過我們,能讓社會多關注目前的問題,即使這個希望很小很小。因為有他們的希望,我更沒有理由放棄,只有理由堅持,堅持一點點地關注。“你都沒有關注,又怎能去改變?”我在心里對自己說。
六天,每一天都有太多感慨,擇其要點簡記而已。
【篇三】
一月二十一號早上13個小伙伴一同前往黃陂蔡店李文三村支農,此次支農持續六天,盡管在風雪交加,氣溫零下的惡劣天氣下,但是我們每個人忍著寒冷,每天往返蔡店街和李文三鄉政府4趟,每趟歷時30分鐘。除去往返目的地,在前4天的時間里,調研組的隊員被分組,紛紛前往李文三的各個灣落,每天都在行走,進行有關農村與城市教育差距的調研。剛開始遇到了很多困難,比如找不到人,比如語言不通,但是最終我們逐漸適應語言,并且將對象調整到蔡店街,果然順利了很多,收獲了很多,并且也去幼兒園,小學,中學進行了實地考察,對調研結果起了很大作用。最后兩天里我們分別進行了地名普查,走訪并慰問貧困戶,防火講座以及文藝匯演。在這短短的六天中,我們曾為住哪而產生了一點小矛盾,也有小伙伴因天氣寒冷而感冒,也出現過腳跟擦破的情況,但是呢,每個人都沒有退縮,義無反顧地進行支農,在行走與合作的過程中收獲了歡笑與友誼,在調研的過程中體會了何為生活艱苦,由此也反思了個人生活現狀,并且積極改善心態,共迎美好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