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安全班會演講稿(通用3篇)
飲食安全班會演講稿 篇1
今天,我們集中操場集中進行食品衛生安全知識的共同學習。
夏秋季氣溫升高,濕度大,各種致病微生物易繁殖,食物易腐敗,再加之蒼蠅叮爬,污染食物,如果人吃了被病菌或病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就可能引起食物中毒。熟食制品、涼菜、冷食等食品加工或貯存不當,極易引發食物中毒。一般來說,易導致食物中毒的食品以冷葷、涼菜、剩米飯和肉制品等為主,海鮮類食品、扁豆、新鮮腌制的咸菜也易出現這一問題。
預防食物中毒,首先要講究個人衛生,做到勤洗澡、勤洗衣服、勤剪指甲、勤理發,勤換床單和被蓋(一月一次)。保持教室、宿舍及環境的清潔衛生,養成飯前便后洗手、不暴飲暴食的良好習慣。其次做到"六不吃",不吃生冷食物、不吃不潔瓜果、不吃腐敗變質食物、不吃未經高溫處理的飯菜、不喝生水、不吃零食。再就是要從食品標簽上注意識別食品質量,選擇安全的食品是把住"病從口入"的第一關。通報彭店事件。
1、認識食物中毒特征。
潛伏期短:一般食后幾分鐘到幾個小時發病。
胃腸道癥狀:腹瀉、腹痛,有的伴隨嘔吐、發熱。
2、提高自我救護意識。
出現上述癥狀,應懷疑是否食物中毒,并及時到醫院就診,同時報告老師。
3、預防發生食物中毒。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特別是飯前便后,用除菌香皂,洗手液洗手不吃生、冷、不清潔食物,不吃變質剩飯菜,少吃、不吃冷飲,少吃、不吃零食,不要長期吃辛辣食品。
不要隨便吃野果,吃水果后不要急于喝飲料特別是水,劇烈運動后不要急于吃食品喝水。不到無證攤點購買油炸、煙熏食品,盡可能在學校食堂就餐。千萬不要去無照經營攤點飯店購買食品或者就餐。不喝生水,建議喝標準的純凈水。從家里所帶腌制品在校不能超過2天,謹慎選購包裝食品,認真查看包裝標識,查看基本標識,廠家廠址、電話、生產日期是否標示清楚、合格。
飲食安全班會演講稿 篇2
老師們、同學們: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這是我們熟知的保護野生動物的公益廣告詞,而今年的疫情更是把保護野生動物,禁止食用野生動物這一話題推向熱點。買賣食用野生動物不僅關系我們生態系統的平衡,也更是關系我們自身的身體健康,所以今天我要講的是食品安全。那怎樣作好食品衛生安全工作呢?我將從以下幾方面談談我的建議。
1、講究個人衛生,做到勤洗澡、勤洗衣服、勤剪指甲、勤理發,勤換床單和被套。保持教室環境的清潔衛生,養成飯前便后洗手、不暴飲暴食的良好習慣。
2、做到“六不吃”,不吃生冷食物、不吃不潔瓜果、不吃腐敗變質食物、不吃未經高溫處理的飯菜、不喝生水、不吃“三無”小零食。
3、要從食品標簽上注意識別食品質量,選擇安全的食品是把住“病從口入”的第一關。
4、認識食物中毒特征:潛伏期短:一般食用后幾分鐘到幾個小時發病。胃腸道癥狀:腹瀉、腹痛,有的伴隨嘔吐、發熱。
5、提高自我救護意識:出現上述癥狀,應懷疑是否食物中毒,并及時到醫院就診,同時報告老師。
食品安全真重要,病從口入危害大。良好習慣要養成,食品挑選切注意!叭裏o”食品莫食用,有害物質在其中;小攤小販莫相信,衛生更是談不上。過期食品切注意,吃了危害大又大。變質食品切分清,中毒機率高又高。油炸腌制要少吃,健康危害正面臨。飲料、冷飲要節制,損害牙齒的健康。
老師、同學們,食品安全無小事,“病從口入”重預防。現在已進入春意盎然、萬物復蘇的季節各種病菌也在悄然滋生和迅速蔓延。讓我們自覺行動起來,關注食品安全,重視“問題食品”對身體健康和青少年成長的危害,遠離“問題食品”、“不合格食品”,不斷提高我們的食品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為構建平安和諧、健康向上的校園環境而不懈努力!
飲食安全班會演講稿 篇3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币惶熘械臓I養早餐十分重要,它能使你集中精力,有足夠的營養供應身體需要,更好地進行學習和工作。在參加了“谷粒谷力小記者健康營”活動后,我受益匪淺。
那天,阿姨首先給我們介紹了膳食寶塔,讓大家明白了多吃粗糧有利于身體健康。而我則是個“小小肉師傅”,對肉情有獨鐘,其他的菜總是挑三揀四,特別是蔬菜谷物一類更是拒之門外。餐桌上,只要有肉,我就大開胃口,一頓下來肚子裝得滿滿的。現在想想,這樣的飲食真不該啊,營養失衡不說,還影響了胃的消化,難怪經常肚子不舒服。
每天早上,可以看到一些學生背著書包,匆匆抓起早餐,一邊咬著,一邊去上學。這些司空見慣的現象,真的很不好。早餐要講究質量,細嚼慢咽,讓我們的身體能更好地吸收營養。早上還可以喝碗粥,滋潤腸子;吃一個雞蛋,補充蛋白質;喝些牛奶或谷粒谷力就更豐富了!
最后,阿姨為我們仔細講解了一個物美價廉的營養食品——玉米,分析了它的用途與生長過程,我們聽得十分入迷。最后,阿姨還為我們制訂了一款含有豐富營養的方便早餐,令我們的口水“飛流直下三千尺”,活動在熱烈的掌聲中畫上了句號。
我們小學生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的重要時期,所以更要重視早餐,不挑食,不偏食,保證營養的均衡,每天帶著好心情上學,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