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文明養成的演講稿(通用3篇)
關于文明養成的演講稿 篇1
尊敬的領導,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來自三家小學的五年級學生,今天我要演講的題目是《文明禮儀伴我行》。
文明禮儀是什么?文明禮儀是路上相遇時的微笑;是同學有困難時的熱情幫助;是平時與人相處時的親切;是見到師長時的問早問好;是不小心撞到對方時的一聲“對不起”;是自覺將垃圾放入垃圾箱的舉動;是看到有人隨地吐痰時的主動制止。文明禮儀是一種品質,文明是一種修養,文明是一種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廣泛推崇的行為。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幾千年源遠流長的是我們祖輩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文明禮儀。做為中華民族的傳人,我們有責任為祖國文明禮儀的繼承發揚和現代社會的文明進步作出我們自己的努力。
做一個文明的小學生,我們更應當注重自己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從自己言談舉止的.每一個細節入手,自覺履行我們應當遵守的文明禮儀。在學校,應該尊老師,愛校園,同學之間要友好;在家里,應該敬家長,愛弱小,見到客人要問好;在街上,應該遵紀律,守秩序,各項守則要記牢記“良言入耳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句俗話大家要記住。文明禮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同時也是生活里最重要的事,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的學問都重要。禮貌經常可以替代最珍貴的感情。
在學校里,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不文明用語的現象。一件事情,本來互相是有商量的余地的,可是因為你一句、我一句的臟話,導致事情惡化,最后大打出手。我們要禮貌待人、尊重他人,以此為戒啊!
在一個國家中個人是主體。對于個人來說什么最重要呢?我想首先應該是具備文明素質,只有當每一個人都具備了文明素質,那么這個國家的整體素質才能提高。
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我們順利學習的前提,也是樹立健康人格的基礎。在學校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同學就可能目無紀律,不講衛生,擾亂班級的學習環境。相反,如果我們養成了文明的行為習慣,學習環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我們知道:一個學校的學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才能構建出優良的學習環境,創設出優良的學習氣氛。現在,我們正處于人生中最關鍵的成長時期,我們在這個時期的所作所為,將潛移默化的影響到我們自身的心理素質,而文明的行為就在幫助我們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同時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質,如果我們不在此時抓好自身道德素質的培養,那我們即使擁有了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于人于己于社會又有何用呢?所以,我們首先應該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一個懂文明、有禮貌的謙謙君子,然后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單純掌握知識技能的機器,而要成為一個身心和諧發展的人。文明就是我們素質的前沿,擁有文明,那我們就擁有了世界上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記得一位名人曾說:德行的實現是由行為構成的,而不是由文字。無數事例表明,走向事業輝煌、開創成功人生的關鍵是高尚的情操。然而最基本的問題是:我們究竟要以什么樣的精神風貌,什么樣的思想品質和什么樣的道德水準去接過人類文明的接力棒。
南開大學校長在鏡子上寫了一句箴言:“面必爭,發必理,衣必整,鈕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裝。”作為一個中學生,我們必須明白自己的儀表起碼必須符合學校的氣氛和學生的身份,保持大方、得體的儀表,是對老師同學的一種尊重。
同學們,文明禮儀是人類社會最起碼的道德規范,是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學識水平,道德素質,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俄國著名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種資本。”良好的禮儀習慣的形成,可以轉化為一個人內在的性格、情操,形象禮儀不僅涉及個人的自身形象,而且事關學校社會乃至國家和民族的整體形象
文明是風,它可以吹拂每一位學子的心;形象禮儀是花,它能將校園裝扮得更加美麗。激烈的社會競爭不允許我們停留于顧影自憐之中,讓“形象禮儀常駐你我心中”,讓我們“學好禮儀,美化形象”,努力用雙臂構建自己的人生大廈。
關于文明養成的演講稿 篇2
現在很多學生在家里都是“小公主”、“小王子”,過著“伸手拿衣服,張嘴吃飯”的生活。很多學生的家長會把飯菜和筷子準備好,放在桌子上,然后叫孩子吃飯。同學們,既然已經長大了,就不應該讓父母幫我們填飽肚子。而是先幫父母準備飯菜,然后自己去吃飯。每天都這樣,久而久之,你就會養成一個好習慣!比如有的同學吃飯的時候,桌子上會堆滿米粒,這也是一種不文明的餐桌習慣!我們應該養成小口吃,一粒米不掉的好習慣。
浪費食物是可恥的!農民叔叔春天播種,秋天收獲。這些食物都是他們辛苦汗水換來的。春天不播種,秋天能收獲嗎?如果我們不努力,我們的食物從何而來?大家一定都學過古詩詞《鋤禾》?“除草的日子到了中午,汗水把草滴到了土里。誰知道總餐?五谷皆硬。”這首詩告訴我們,我們必須是珍惜食物的好公民。
餐桌文明除了珍惜食物,還要注意衛生。請想想飯前不洗手有多可怕。一切都會有細菌。不洗手,細菌會一直留在手上。如果你在胃里吃它們,會引起發燒、胃痛等。嚴重者甚至食物中毒。所以大家吃飯前一定要洗手!
關于文明養成的演講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國旗下演講的題目是《勤儉節約是一種責任》。10月31日是世界勤儉日。作為當代小學生,我們應當自覺肩負起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責任,樹立勤儉節約意識,從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做起,攜手共建節約型校園!在此我向大家發出如下倡議:
1.節約每一滴水。我們要以節約用水、合理用水為榮,以浪費水源為恥,見到滴水的龍頭,及時擰緊。避免猛開水龍頭;用水完畢隨手關閉水龍頭。在家里也要節約用水,盡量循環使用水資源,例如洗衣服的水可以拖地,沖廁所,淘米的水可以澆花等等。良好的節約意識從你我做起。
2.節約每一度電。我們要以節約用電、合理用電為榮,以浪費電力為恥,在每次最后一個離開家、教室前,勿忘關燈和關閉各種不用的電器。作為班上的電器管理員我每天認真負責做到人走燈滅,人離扇停,光線充足時,不開燈。有時候我們可以看到教室、辦公室里沒人的時候或光線充足的時候,燈還開著,教室的電腦、背投在不使用的情況下還開著,這說明我們的節約意識還不夠。良好的節約習慣要從現在做起。
3.提倡拒絕使用一次性物品。在線外賣市場越來越火爆,在龐大的訂單量背后,是不容忽視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當你看到垃圾箱里堆滿了餐盒、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等外賣垃圾,要處理好這些垃圾,著實令人頭疼。有次中午媽媽下班回來遲了,我提議要媽媽在網上點外賣吃,可被媽媽拒絕了,媽媽教育我說:“我們為了圖一時方便,使用了一次性塑料制品就等于在破壞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保護環境是我們人類應盡責任”。聽了媽媽的教誨我慚愧的低下了頭。
同學們,勤儉節約的美德如甘霖,能讓貧窮的土地開出富裕的花;勤儉節約的美德似雨露,能讓富有的土地結下智慧的果。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讓我們行動起來吧,節約用水,用電,用紙,節約糧食,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學會生活,為做一個節約型的好學生努力吧!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