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怎樣的土壤:中美大學生創業對比
作家約翰卡雷說:從書桌上了望世界是危險的。
當太多太多創業的名人佳績出現在眼前,身處象牙塔的學子不愿在一旁觀望。他們走出書本和課堂,夢想著建造一個商業帝國。而作為社會發展的生力軍,他們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創新程度。
雖然成功是難以復制的,財富與經驗也不是唾手可得,但我們必須看到,如果沒有那些新鮮的思維火花,沒有在車庫里的學生創業者,也就沒有微軟、惠普等世界著名的高科技公司。不僅是在被視為創業夢土的美國,在發展中的中國,創業這個詞也在激勵大學校園里許多熱切追求理想的人們。
“這已經是我的第二次創業了”
畢業于北京郵電大學的馮錫平在XX年拿到博士學位后,并沒有加入熙熙攘攘的就業大潮,從博士研究生一年級開始就著手創業的他,畢業之后很自然地選擇了自主創業。“我們研制出的產品年內就可以問世,并正式投入試用階段。”他的表情里沒有太多的興奮,只是淡淡的欣慰。
的確,失敗過一次的馮錫平深知平和的心態和創業的激情并不相悖。他甚至可以給記者梳理出中國大學生創業所經歷過的那些充滿躁動的高潮期及其后趨于務實的階段,因為他和他的伙伴們一直在其間經歷著、觀察著。“我的結論是,中國還沒有一個好的適合大學生的創業環境,”馮錫平的口氣里充滿了憂慮。
創業究竟有多熱
比爾蓋茨創造了微軟帝國,也創造了學生創業的神話。上世紀90年代末,全球性的學生創業熱潮開始登陸中國。
1998年5月,清華大學舉行首屆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1999年3月,清華大學學生科技創業者舉辦了第二屆創業大賽,這次大賽誕生了“易得方舟”、“視美樂”等學生公司。
在1998到XX年間,許多學生創業者投身到了網絡產業中,并經歷了一次泡沫破滅的洗禮。在那之后,大學生創業進入相對平穩的狀態。
XX年,前程無憂網展開了一項關于大學生創業的調查,調查報告的首題為:“你是否有創業的沖動?”最終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4%的大學生選擇了“沒有”一項。由此可見,創業的概念已在大學生的心里普及。
在當今中國的教育體制下,自主創業的“熱”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它可以增強大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社會適應能力;而另一方面,不論是在公共話語空間還是在高校內部,“就業難”都是不可回避的話題,創業成為了解決大學生就業的一個比較現實的選擇。現代大學生創業,已經不僅僅是為了獲取財富,而且融入了更多的作為社會人應承擔的責任。
創業的中美差異
雖然自主創業一次次被中國大眾所關注,卻始終未成氣候。在西方發達國家,大學生自主創業非常普遍,比如美國大學生創業的比重就高達20~23%。而在我國,大學生創業的比重相對偏低,就一些分析數據來看,大學生創業的比重還不到1%。
在一些發達國家,創業計劃大賽往往是優秀學生創業者誕生的搖籃,但在中國卻出現了差異。在三年前的第四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計劃競賽中,廈門大學做了一次大型的問卷調查,有52。8%的人聲明參加競賽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工作經驗和結識工商界精英,這無疑表明,過半的人參加計劃競賽并不純粹是為了創業,而是為了給找工作時增加籌碼。
美國是世界上創業投資最發達的國家,有成熟的資本市場,風險投資資金充足,信息服務行業發達,各種咨詢服務機構齊全。而目前,中國的資本市場落后,創業投資處于起步階段,融資相當困難,因而許多優秀的創業計劃難以付諸實踐。
從創業模式來看,西方高校起步早,且崇尚創新和個人價值,大學生的創業計劃多數都具有可行性。而在中國,雖然各高校BBS創業論壇有大量“創業宣言”和尋求創業合作的帖子。但就記者觀察,大多數創業者僅構思了一個大概的方向,對運作模式、盈利點、投入產出、計劃書等一些創業應該考慮的基本問題,無法給出清晰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