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漲工資”作為考核政績的依據
近來,“漲工資”成為熱門話題。先是,一些所謂專家驚呼:“不要鼓吹漲工資,否則會令外資流失、工人失業”;而后,江蘇省一位副省長批評一些企業長期“只漲利潤不漲工資”的現象;最近,天津市政府提出,將“漲工資”作為考核各級領導干部政績的主要內容之一。以“漲工資”考核領導政績,是對片面“政績觀”的糾偏,具有普遍的借鑒意義。近來,“漲工資”成為熱門話題。先是,一些所謂專家驚呼:“不要鼓吹漲工資,否則會令外資流失、工人失業”;而后,江蘇省一位副省長說:“一提給職工漲工資,就有干部說工資高了影響投資環境,企業負責人就跟著說漲工資成本太高,企業難以為繼,這實際上是個糊弄人的托詞”,批評一些企業長期“只漲利潤不漲工資”的現象;最近,天津市政府提出,將企業勞動報酬增長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作為考核各級領導干部政績的主要內容之一。
看來,“只漲利潤不漲工資”的論調,主要有三種:一是“企業成本論”,二是“投資環境論”,三是“工人失業論”。調查統計數據表明,近年來,我國職工工資總額的增長幅度一直遠落后于GDP的增長,很多企業職工工資只占到成本的4%左右。據報道,一些“世界500強”企業眼中的投資環境,依次為“配套能力、市場、政府服務、勞動力價格”。至于“工人失業”,更是無稽之談,由于十多年不漲工資,南方一些地區出現了“民工荒”。
“只漲利潤不漲工資”,源于片面的“政績觀”。一些地區片面追求GDP增長,對企業經營者的考核,只看利潤指標。于是,一些企業經營者總愛在職工工資上打主意,以不漲工資來擴大利潤空間,因為企業“經濟效益”愈可觀,經營者的年薪就愈豐厚。此外,就是急功近利,搞“形象工程”,全然不顧經濟承受能力,不顧客觀需要與可能,不顧群眾切身利益。
將“漲工資”作為考核領導政績的一項主要內容,是對片面“政績觀”的糾偏。筆者認為,天津的做法對其他地區具有借鑒意義。他們完善企業工資指導線、勞動力市場指導價位、人工成本預警三項制度,并實行企業經營者收入與職工工資增幅掛鉤的辦法。上海的一些基層企業也有成功的做法。《勞動報》日前報道:黃浦糧油食品公司采納工會建議,將“上崗職工收入同比增長” 作為對子公司黨政領導業績考核的重要依據,這一規定還被列入了《集體合同》。職工一年內如不漲工資,子公司領導將受到相應的處罰。作為一家改制后的民營企業,他們的觀念和經驗難能可貴。
在職工“漲工資”這個問題上,工會應當有所作為,下力氣推進工資協商談判制度的建立與完善,為職工說話。當然,“漲工資”不是什么胡漲亂漲。但是,企業如果利潤年年增長,卻不肯漲工資,其實是侵害了職工的切身利益,工會要維護他們的利益。(過哲峰)
來源:博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