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入黨思想匯報
XX年10月入黨思想匯報:30年的啟示,這段時間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新聞一直在播,我自己也閱讀了一些黨史材料,對這30年的變化很有感觸,我想,第一次寫思想匯報,我就寫寫改革開放30周年給我們的啟示吧。以下是10月思想匯報
尊敬的黨組織:
欣聞黨組織已經將我納入考察期,心里十分激動。自從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之后,我一直在等待著這個時刻的到來。這段時間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新聞一直在播,我自己也閱讀了一些黨史材料,對這30年的變化很有感觸,我想,第一次寫思想匯報,我就寫寫改革開放30周年給我們的啟示吧。
今年,是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
82年出生的我,差不多是與改革開放同齡的人。和祖輩父輩相比,我們的運氣真好。我的祖父,經歷過內戰煙火,逃難到了上海,靠著木匠手藝,養活了一家九口,逃難的經歷讓祖母一直保持著囤積柴米糖油的習慣,害怕再次過上頓不知下頓的生活。我的父親,經歷過文革、上山下鄉,剛讀初中,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學業沒能繼續下去,到了17歲,一個人背井離鄉去農村插隊落戶,長時間在田間地頭勞作,在生長發育最重要的時期只能吃個半饑半飽。
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始終是緊密相連的。個人的追求,如果沒有國家的安定平和作保障,是無從談起的。我的祖輩,追求的只是生存、溫飽,到了父輩,想要更多機會,受教育、謀發展。我們也許會埋怨,肩上的書包太重了,心里的壓力太大了。但要知道,在還沒有我們的那個年代,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奢望?
30年過去了,計劃經濟時代的烙印還在。打小我的記憶里就有糧票的痕跡,那時候買什么都要票,布票、肉票、油票,更別提大件了,有錢都不一定能買。我父親是國際海員,能買到免稅的進口電器,從小我就擁有比同齡人多的新鮮玩意兒,從第一代的任天堂游戲機,雅馬哈電子琴,到索尼隨身聽等等,不慎贅述。聽父親講,年輕時第一次在新加坡見到市場中琳瑯滿目的商品,曾十分訝異于資本主義世界的繁榮,而從今天的眼光看來,那也只不過是江橋輕紡市場那樣的規模罷了。我還記得初中時住在浦東奶奶家,小區邊上就是大片的農村,種滿了一茬茬黃燦燦的油菜花。那時還有“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的說法,沒想到不出幾年黃浦江上飛躍起第一座斜拉索大橋——南浦大橋,徹底改變了渡江只能依靠輪渡的歷史。等我上了高中自己搬到了浦東,浦東已經無差于浦西,儼然成為一塊新的熱土,來這里買房居住的人絡繹不絕,幾年后更是由于陸家嘴的新興繁榮,浦東逐漸成為引領全市發展的領頭羊。這一切都得益于改革開放,源于1990年鄧小平同志“開發浦東,振興上海”的號召,“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這句話絕非虛言,我們這代人親眼見證了上海城市化進程日新月異的飛速發展。
我讀過一本書,描述了那個偉大的轉折點。今天我們回望過去,感嘆翻天覆地巨大變化的同時,我們要沉下心來想一想,從這30年當中,我們可以得到什么經驗教訓,收獲什么寶貴遺產?讀了《鄧小平改變中國——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我才知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在何種歷史背景下召開的,改革開放這一重要方針是在何種情況下誕生的。我才知道30多年前的那場大討論是如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今天的幸福有多么來之不易。現在想來,這三十年來積累下來最寶貴的經驗,其實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幾個看來簡單直白,其實字字如金的思想遺產。在當時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凡事沒有主席指示不敢越雷池半步的環境下,能提“解放思想”是何等的勇氣、何等的遠見?再不丟開思想包袱,再不甩開手邁開步子,就來不及了。文革十年,我們落后了發達國家十年。雖然現在中國崛起了,可是我們錯失了寶貴的發展機遇。等中國要發展的時候,技術被壟斷了,標準被卡死了,能源被瓜分了,環境被污染了。今天我們在國際上屢屢受到不公正待遇也許很委屈。但這是一個重要的教訓。發展,時不我待。你的落后,就是別人的機會。所以,胡主席說“不折騰”。要抓住機遇發展經濟,哪怕是“摸著石頭過河”,不能再內耗、不能再折騰了。30年前的一句話,至今還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