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誘惑,守住清貧
尊敬的黨組織:
古往今來,清貧思想一直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孔子在論語中曰:“君子固窮,人人窮斯濫矣。”還稱贊其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歷史上清官的可貴,貴在他們在行使手中權(quán)力時不中飽私囊。清康熙年間有著“絕代廉吏”之稱的于成龍,官階越升生活卻加艱苦。他帶頭實踐“為民上者,務(wù)須躬先儉仆”。去直隸,他“屑糠雜米為粥,與同仆共吃”,在魚米之鄉(xiāng)江南“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江南民眾因而親切地稱他作“于青菜”。誠如古人所說“守貧必苦”,“苦”是對個人品格的嚴(yán)峻考驗。
曾經(jīng)讀過這樣一則故事:一瓶蜂蜜被打翻,一群蒼蠅聞到香味飛過來,落在蜂蜜上大吃了起來,當(dāng)它們吃飽喝足想要飛走時,卻突然發(fā)現(xiàn)腳已被蜂蜜牢牢粘住,飛不起來了。蒼蠅快要斷氣時后悔地說:“我們太傻了,為了一點蜜把生命斷送了。”這則故事告訴我們,“有命斯有財,命之不存,要錢何干”,但偏偏有些人耗盡畢生的精力去追求金錢與名利,至死才幡然悔悟:縱有金山千萬座,死去不帶錢半文。
“清官”之“清貧”,就在于恪守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氣節(jié),就在于面對金錢毫不動心,做到不貪、不沾、不拿、不要,兩袖清風(fēng),恪守清貧;而“貪官”之“貪”,就在于他們見錢眼開,見利忘義,不擇手段地去巧取豪奪,將國家或他人的錢財占為己有。在我們當(dāng)今的干部隊伍中,有的終身保持氣節(jié)風(fēng)范,固守廉潔清貧;有的見財起意,貪心十足;有的則企圖“魚與熊掌兼得”;也有個別“清貧官”因耐不得清貧、抵不住誘惑,將“貧”字的一撇,改寫成了“貪”字的一點,便由“貧官”跌入“貪官”的深淵而淪為人民的罪人。他們雖然獲得了一時的榮華富貴,但最終被歷史唾棄,留下了一世的罪名。古往今來,安于清貧的為官者也不勝枚舉,淡泊明志的孫謙,忠精粹德的司馬光,清梅素竹的鄭板橋,清廉剛直的狄仁杰,凜然正氣的包拯,還有鐵骨錚錚的海瑞,這些清正廉潔之士的高風(fēng)亮節(jié),雖歷經(jīng)歲月的磨洗,卻依然清澈,在歷史的長河中,閃爍著永恒的光輝。我們新時代的共產(chǎn)黨人鄭培民無私奉獻、俯首為民;汪洋湖心系水利、情牽百姓;任長霞懲奸除惡、關(guān)愛民生;李元龍位卑節(jié)高、情系鄉(xiāng)里……,他們在千萬老百姓心中豎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口碑”,我們生活中的焦裕祿、孔繁森他們以身作則,清正廉潔的平凡事跡贏得了群眾良好的口碑。
清貧是我們應(yīng)該恪守的傳統(tǒng),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前進,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這種恪守遇到了挑戰(zhàn)。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和物質(zh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會分配的差距拉大,一些人平衡的心態(tài)被打破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潮的涌現(xiàn),不擇手段地攫取財富行為的不斷發(fā)生。正是這種思潮助長了貪污腐敗、違法亂紀(jì)的不良風(fēng)氣,一些干部特別是黨員領(lǐng)導(dǎo)干部忘記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的宗旨,守不住清貧、耐不住寂寞、抵不住誘惑,在權(quán)力、地位、金錢、美色的考驗面前敗下陣來。從建國初期的劉青山、張子善到今天的胡長清、成克杰、王懷忠、鄭筱萸,無不是從追求生活享受開始,一步步墜入貪權(quán)、貪財、貪色的泥潭,最終受到法律嚴(yán)懲,落得個身敗名裂。
世界充滿誘惑,欲望永無止境,衣著講究品牌,住房要求豪華,交通工具需要高檔…….,這當(dāng)然歸功于改革開放的好政策。但是,物質(zhì)條件好了,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不能丟,自我清醒的精神境界不能迷,個人行為方式不能喪失原則。古人說得好:“人的一生如果總是忙于欲望的話,就會象牛和馬一樣,被人用繩子栓住,聽人使喚,就會象鷹和狗一樣,任由人用鞭子抽打。如果一心只想著清正廉明,淡泊明志的話,天地奈何不了我們,鬼神也不能奴役我們,更何況其他的人和事呢!”古希臘哲學(xué)家柏拉圖也曾打過比方,人的欲望猶如烈馬,必須有理性的騎手來駕馭。我們不能把金錢帶進墳?zāi)梗疱X卻能把我們送進墳?zāi)梗蝗缱屛覀兎艞壞切﹦诼导姞帲?ldquo;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人生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fēng)景,享受快樂人生,那才是我們生命的真實目的,是任何金銀珠寶都換不來的,所以,在面對諸多的誘惑時,一定要耐得住清貧,千萬不能在“貧”與“貪”的分水嶺上迷失方向。
正氣如歌,廉潔如歌。誘惑雖然搶眼,但他讓我們迷失心靈,失去自我,清貧固然寂寞,可它讓我們生活坦然,心安理得,讓我們從清貧起步,以清醒導(dǎo)航,拓一條清正廉潔的人生之路。讓我們始終銘記“拒絕誘惑,守住清貧”。
匯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