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導游詞1000字(精選7篇)
南京導游詞1000字 篇1
大概是中午十二點左右,我們終于進入了南京城。進入中華門后就看到道路兩邊巍巍的梧桐。媽媽說,南京所有兩邊種滿梧桐的道路都是當年孫中山靈柩經過之地,所以梧桐也就成了南京的標志之一。剛下過雨的淡淡煙青色的天空,靜靜矗立的古風建筑,蒼老斑駁卻又挺拔蒼勁的梧桐,在南京醞釀這一片沉穩厚重的情懷,使人也為這寧靜的氛圍所感染。不知是不是耳機邊安靜的音樂所致,只要看著南京,心里就多了一份沉甸甸的安詳與寧靜。
午飯我們是在一個名為百味齋的素齋飯店吃的。店內裝潢很古典華麗,誦經聲音若有若無的伴著佛教輕柔堅定的音樂回蕩在飯館里。來吃飯的人不少,可整個飯館卻很安靜,卻又不是壓抑,反而是輕松自在安詳寧靜。
走在冬天的南京的街道上,你會忘記這是冬天。在這里街邊的景色總是綠的。草是綠的,青苔是花壇上的?,我竟然還發現,有一面墻已經被攀出墻來的綠色藤蔓輕輕包裹。那伸出來的翠綠色枝條,好像在邀請你提前一睹春天的芳容。值得一提的是,在南京,公交車比北京的要小,方方正正的極可愛,以至于我第一次見到南京的公交車時立刻拿起相機抓拍了好幾張照片。還有就是南京的電話亭、街邊的房屋和行人。南京的電話亭不似北京的一般貼滿廣告(雖然也不是沒有),而且形狀就像放大版英式的路燈,極其可愛。街邊的房屋大概是市政府統一裝修過的。普通曲巷人家和小店都是一模一樣的青黑瓦頂,雪白墻壁,方正門框和規整窗子。很多高一點的樓,譬如兩三層的酒家,則是秦磚漢瓦,勾心斗角,美輪美奐。南京的行人多是騎自行車或步行,車不多,路不寬,倒是紅綠燈多,五十到一百步就有一個紅綠燈。于是這就造就了南京行人從容的步調,或許還有一副好脾氣。
大概作為一個旅人而言,南京的區縣、街道名稱也很奇怪。我住的區縣名稱為白下,我很疑惑,這名字是怎么來的?后來爸爸告訴我,白下是南京曾用過的名字之一,南京很多區縣都是以曾用名命名的。南京的別稱也很多,金陵、揚州、建鄴、建康、秦淮,等等。街道名稱諸如:北京東/西路、湖南路、漢口路、廣州路……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想這大概是南京作為六朝古都所獨有的一種心懷天下的王者風范吧。
“逛南京像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些時代侵蝕的痕跡。你可以揣摩,你可以憑吊,可以悠然遐想……”這是朱自清老先生在《南京》一文中描寫南京的話,我想這正好形容我心中的南京,我心中那個安靜溫存不媚世的南京。
南京導游詞1000字 篇2
也許大家早就聽過“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蘇州確實是風景美如畫啦,南京沒有蘇杭那么漂亮的風光,但是,她有非常深厚的歷史,有非常濃重的文化底蘊。
她是一個古都,一個歷史文化名城!傲哦迹紩保敖霞邀惖,金陵帝王洲”這些都是說的我們南京。大家看古裝劇的時候,老是看到以前的讀書人說“我們要進京趕考,進京趕考”,這個“京”也許就是指的我們南京,而非今天的首都北京。北京雖然有故宮,有一千年的文明史,但她僅僅是明清兩朝的都城所在地,而我們南京呢?我們南京訖今為止有多少朝代在此建都呢?大家可以跟著我數一數:三國時的東吳,兩晉時的東晉,南北朝時的。。。。。(列舉十個朝代)。數過了嗎?有整整十個朝代是建都在南京的,整整兩千五百年的滄桑歷史。所以,發展到如今,南京也擁有了比其他城市更多的名字,比如:。。。。。。(可以讓客人說,一般人都會聽說過幾個,像金陵,建業,應天府等。)那么,有誰知道,我們南京建城至今,到底有過多少名字呢?(可再次調節一下氣氛,搞個有獎竟猜)告訴大家,我們南京發展至今,用過的名字有七十多個。大家肯定會驚嘆吧?是啊,我們今天南京的一條路名,一條河名,一個小區的名字,也許都曾經作過這個城市的名字,但是,她也有一個千百年來固定不變的名字,知道是什么嗎?——“石頭城”。
大家看過《紅樓夢》嗎?中國明清四大小說之一的《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當時就是生活在我們今天的南京城,他的小說中很多的地形,環境,風俗,人物,都是參照的南京城,是以這個城市作為創作的背景的,大家還記得書中提到的“金陵十二釵”“江寧織造府”嗎?金陵,江寧都是南京的舊稱啊!江寧織造府,其實就是當時曹雪芹的家,你知道他的家有多大嗎?整整占到了當時大半個南京城啊,有房屋幾百間,有幾百口人,權傾朝野。大家知道江寧織造府是干什么的?就是負責整個江南的絲綢刺繡的,杭州的絲綢,蘇州的蘇繡,歷來就是朝延的貢品,皇帝的龍袍,嬪妃的霞披,可都是從江南上貢的,而封建等級制度的嚴格也早有規定皇帝穿綾,大臣穿羅,商人穿綢,百姓穿布(故名“布衣”)。清朝的兩個皇帝康熙和乾隆一共十三次下江南,到南京全都是住在他家,你說他的家大不大?所以,小說實際所寫的是曹雪芹自己家的事,是他們家祖先的事,他們家是后來才敗落的。那么,他當時給這部小說取名字的時候,并不是叫《紅樓夢》的,《紅樓夢》是我們后人為這部書取的名字,他自己取的名字叫什么呢?就叫《石頭記》。因為,南京是一個石頭城!
南京導游詞1000字 篇3
現在我們將去游覽的是位于南京城西的一處名勝古跡——莫愁湖。莫愁湖位于南京西郊的水西門外,總面積約700多畝,其中陸地面積為200多畝,水面約占四分之三。全國碧水盈盈、柳樹成行,亭臺樓閣點綴其間,是一派典型的江南水鄉景色。古代的莫愁湖曾享有“金陵第一名勝”的美譽,清代著名詩人袁枚曾以“欲將西子西湖比,難向煙波判是非。但覺西湖輸一著,江帆云外拍天飛”的詩句,對莫愁湖大加贊美。
現在的莫愁湖園內主要有勝棋樓、郁金堂、賞荷亭、水謝、露天舞臺等勝跡,及新塑造的莫愁女塑像,湖的南岸還有粵軍殉難烈士墓。
【莫愁湖名稱來歷:石城湖—莫愁湖】
莫愁湖,原名“石城湖”。六朝以前,這里是長江和秦淮河下游的匯合處,兩水相聚,逐漸積成沙灘。隨著長江西移,沙灘逐漸擴展,秦淮河出口處也隨著向西北方即今三漢河一帶推移,于是在這里就留下了一些湖泊和池塘。莫愁湖就是處于當時秦淮河和長江交匯處廢河道上的一處小湖泊,因當年緊挨石頭城,所以稱作石城湖。
莫愁湖名稱的出現始于北宋。據當時的記載:“莫愁湖在三門外,昔有妓盧莫愁家此,故名!毕鄠髂铣巍R時,有一名叫莫愁的洛陽女子,生得美麗、聰慧、善良,與父親相依為命。幾歲那年,父親不幸去世,因家境貧困,無錢葬父,為換取葬父費用,賣身給建康(今南京)的一生意人盧員外作了兒媳,居住在石城湖畔。莫愁女好施樂善,長得又標致。有一次,梁武帝路過盧員外的家門口見到莫愁女,便起了邪念,先把其夫征去當兵,再下旨選莫愁女進宮。莫愁女寧死不從,投江自盡。人們為懷念這位美麗善良的莫愁女,就將石城湖改名為“莫愁湖”。庭院水池中的莫愁女雕像就是根據這一美麗的傳說來塑造的,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在那“莫愁”不能愁的時代對“莫愁女”的同情和贊美,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推薦:江蘇南京瞻園導游詞
【勝棋樓—郁金堂—莫愁女雕像—粵軍殉難烈士墓】
勝棋樓是莫愁湖公園的主要建筑,相傳當年的明太祖朱元璋和中山王徐達經常來這里下棋。每次都以徐達失敗而告終,朱元璋非常明白徐達的用意,是怕勝君有罪。有一天,朱元璋事先要求徐達拿出真水平來下一盤棋。結果,徐達不但勝棋,且棋局擺得十分巧妙,用棋子擺成了“萬歲”兩字,朱元璋由驚轉喜,暗暗地佩服徐達棋藝之高超,非但認輸,還將這座樓連同莫愁湖一起送給了徐達以資表彰,勝棋樓由此得名,F今的“勝棋樓”匾,書法蒼勁有力,是清代狀元梅啟照親筆。旁有對聯寫道;“粉黛江山留得半湖煙雨;王侯事業都如一局棋杯!睒巧详愒O古樸,中堂的南北壁分別掛有朱元璋和徐達畫像及現代著名書法家書寫的“鐘阜開基,石城對弈”對聯。堂前擺放一張專供下棋的棋桌。
位于勝棋樓左側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相傳這里就是莫愁女居所,因莫愁女喜歡郁金花,所以稱之為郁金堂。不過,原有建筑已毀于兵火,現在的郁金堂是1795年重建的。院內有梁武帝蕭衍為莫愁女所作的《河中之水歌》詩碑,清代繪刻的莫愁女石刻像和郭沫若題寫的《莫愁歌》。室內陳設古樸,莊重典雅。墻上掛有許多文人墨客有關莫愁女的詩畫。
在郁金堂兩側,紅欄曲廊環抱著的一方水池中立有一尊根據歷史資料精心雕塑的漢白玉莫愁女雕像,發會高綰,素裙垂地,手挎;@,亭亭玉立,神態自若,栩栩如生,是根據《河中之水歌》中的“十四采桑南陌頭”的詩意雕刻而成的。方池四周,曲廊、賞荷亭、四方亭、光華亭等建筑,相銜相生、巧妙連接,顯得格外雅致、潔凈。
莫愁湖南岸,有一座占地約370多平方米的粵軍殉難烈士墓。墓建于1912年3月,毀于抗戰期間,1947年重修,1979年再次重修。這座墓是為紀念在與封建余孽張勛企圖復辟帝制的戰斗中英勇犧牲的粵軍烈士而建立的。墓前有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建國成仁”墓碑,碑陰刻有黃興所撰墓志。更多推薦:江蘇南京概況歡迎詞
【莫愁路—朝天宮遺址】
園以水勝,路因園名。與莫愁湖鄰近的還有一條名叫莫愁路的街道。過去人們常說,不到夫子店與莫愁路,就等于沒有來過南京。夫子廟是因曾是一個燈紅酒綠的風月場所而出名,而莫愁路則因“黑市”而聞名。據說,莫愁路上的“黑市”在明代已出現,當時一些破落官家變賣財產,怕人恥笑,就在黑夜之間拿來這里交易脫手。這里所交易的物品,既有小商販從民間收購來的廢舊物品,也有小偷、扒手的贓物和貪官污吏所侵吞的物資。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取締了這一帶的“黑市”。
在莫愁路中段,能見到一座高大的石坊,里面保存有明初大典前的習儀場所——朝天宮遺址。
各位游客:莫愁湖公園就參觀到此,現在我們去下一個景點。
南京導游詞1000字 篇4
南京市地處中國長江下游的寧鎮丘陵地區,東望大海,西達荊楚,南接皖浙,北聯江淮,總面積6597平方公里。南京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年平均降雨量1106毫米。南京現轄11個區(玄武、白下、秦淮、建鄴、鼓樓、下關、江寧、浦口、六合、棲霞、雨花臺)2個縣(高淳、溧水),總人口約530萬人。
南京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東郊湯山猿人頭骨的出土,表明35萬年以前,就有了"南京猿人"的足跡。自公元229年東吳建都南京始,南京曾十次成為京都,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
南京地理區位優越,物產資源豐富,地處長江“金三角”地區,是中國區域經濟中的重要城市。南京對外交通四通八達,形成了航空、高速公路、鐵路、長江航運的立體交通體系和網路。
南京,山環水抱,蔥籠毓秀,山水城林融為一體,自然風貌久負盛名。自然界厚賜于南京龍蟠虎踞的山川形勝,歷史在此又遺存下燦爛的文化。孫中山先生曾有名言概括南京之美:“此地有高山,有平原,有深水,在世界三大城市中亦誠難覓此佳境”。位于城東紫金山麓的中山陵、明孝陵,掩映在綠色蔥蔥的紫金山中,布局宏偉。太平天國遺址,殿闕巍峨。數十處南朝陵墓刻,碩大洗煉,堪稱一代巨制,國之瑰寶。
棲霞寺內舍利塔,造型雄健,比例勻稱,裝飾華麗,是我國現存石塔中不可多得的佳品?偨y府、雨花臺烈士陵園、梅園新村紀念館、渡江勝利紀念碑是我國民主革命的歷史見證。玄武湖,三面環水,一面臨城,秀峰塔影,碧波蕩漾,堪稱“金陵明珠”。莫愁湖,蘊含動人凄麗的傳說,湖光倩影,花團錦蔟,典雅、幽秀而豁達、奔放。
獨具南京特色被譽為中國織錦工藝“活化石”的云錦及“國之瑰寶”的雨花石,成為南京旅游商品的代表。美味的秦淮風味小吃及鹽水鴨,享譽中外。今天的南京,既是現代文明的經濟都會,更是虎踞龍盤的秀山麗水,城桓殿闕,街巷格局,園林苑囿,綠地廣場共同構筑起一幅山水城林融為一體的多彩畫卷,展現出“綠色古都,文化之城”的獨特魅力。
南京導游詞1000字 篇5
各位游客:我們的車正行駛在大橋南路上,不遠處,我們就可以看到巍峨壯觀的南京長江大橋了。南京長江大橋是從1958年開始勘測,在1960年到1968年的這段特殊歷史時期,新中國建橋大軍發揚“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自行設計、施工,建造而成的。這是繼白沙陀和武漢長江大橋之后,在長江上建成的第三座大橋。
【長江天塹—兵家必爭之地—天塹變通途】
游客們:眾所周知,長江是中國最大的河流,然而,千百年來,卻一直阻隔著南北交通,被人們視為“天塹”。
長江天塹,歷來又是兵家必爭之地。史料記載,早在公元前2_年,楚霸王項羽被劉邦所困,突圍向南,可到了江北的卸甲甸,無法過江,折往江西,在安徽烏江鎮走投無路,只好拔劍自盡。至今在大橋北面的大廠鎮還保留著卸甲甸、霸王山的地名呢!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也曾幻想著憑借長江天險,繼續負隅頑抗,但是英勇的解放大軍在1949年4月23日,憑借木船,以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氣勢勝利渡江,解放了南京。
人民取得了勝利,然而,滔滔江水依然阻隔了南北交通,影響著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在南京這個交通要塞城北的長江上架橋成了廣大人民的迫切愿望。但是,長江水流急、江面寬,要架橋談何容易!早在解放前,國民黨政府曾邀請美國橋梁專家來此考察,終因水文復雜、地質條件差,而得出無法建橋的結論。1960年我國建橋大軍在黨的正確領導下,發揚大無畏精神,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在蘇聯單方面撤走橋梁專家和研究人員的艱難情形下,奮斗8年,耗資1.8億人民幣,耗用50萬噸水泥,100萬噸鋼材,終于建成了這座舉世聞名的長江大橋。從此“天塹變通途”,使大江南北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不僅對中國的經濟建設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同時也向世人證明了外國人認為辦不到的事中國人辦到了,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和中國人民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劉伯承銅像—橋頭堡—白玉蘭花燈】
各位游客:前方是勝利廣場,廣場一側矗立著一尊新落成的青銅塑像,像的原形是南京第一任市委書記、南京市市長劉伯承。基座上鐫刻著_題寫的“劉伯承元帥”5個大。像高5米,寓意著1999年是渡江戰役勝利暨南京解放50周年,基座高4.23米,象征南京解放的日期。
現在,我們的車已駛上了大橋的引橋了。這座大橋,由引橋和正橋兩部分組成,上層為公路橋,正橋長1577米,引橋長3012米,寬19.5米,可供4輛大卡車同時并行;下層為鐵路橋,全長6772米,寬14米,鋪設雙軌,兩列火車可同時對開。兩端接地部分建有22個富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橋孔。
請大家向前看,這就是橋頭堡,橋的南北各有一對,高為70米,橋頭堡上各有三面紅旗,象征著50年代的人民公社、大躍進和總路線。請大家往左邊看,這座塑像上5個人物,是當時中國社會的5大組成部分,即工、農、兵、學、商。他們共舉五星紅旗昂首向前,象征著團結一致革命的苦干精神。大橋兩側整齊地排列著的是150對白玉蘭花燈,每當夜幕降臨,華燈齊放,萬盞燈火,把大橋雄姿勾勒得更加清晰、迷人,著實是一幅“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畫面。“天塹飛虹”作為金陵四十景之一,可謂名副其實。
【大橋公園】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來到了大橋公園。在這里我們可清楚地看到江中共有10個橋墩,其中9個橋孔,中孔高為35米。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江中央有一露出水面的橋樁。這一橋樁就是大橋初建時,由蘇聯專家主持打下的第一個橋樁。正在此時,中蘇關系惡化,蘇聯單方面撤走所有專家和建設圖紙。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下,中國的橋梁建設者們勵精圖治,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自行研究、設計,建成了大橋。
有人可能要問,在橋梁建設之前,是如何解決南北交通的呢?以前,南岸的下關到北岸的浦口,一直是溝通南北的重要渡口。1929年6月1日,孫中山先生的靈樞就是由浦口碼頭過江,在下。關碼頭登岸的。1938年,帝國主義為了掠奪中國的財富,在下關和浦口修建了兩座棧橋,用兩條900馬力的輪渡,運送火車車皮過江。解放后,人民政府為了緩解這條航線的壓力,又增加了3條輪渡。但是由于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和過江速度的緩慢,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的需要。大橋通車后,鐵路橋每天南來北往對開的列車多達100多列,每列火車通過“天塹”只需幾分鐘的時間,貨運列車的中轉時間比過去縮短了3個多小時。今天,隨著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大橋的運輸壓力也達到超負荷的地步,橋孔對大型貨輪的通過能力也顯得不足。為適應交通發展的需要,不久的將來,在這座大橋的東面,又將是長虹飛跨——建造南京長江第二大橋。
各位游客:南京長江大橋,我就介紹到這里。一會兒,我們將乘升降電梯登上橋頭堡,相信你到時一定會有更多的感慨。
南京導游詞1000字 篇6
各位游客,你們好!歡迎各位來雨花臺風景名勝區參觀游覽,F在我們所處的位置是在雨花臺風景名勝區的北大門,在開始游覽之前,請大家聽我說一個傳說故事。
故事發生在南朝時期梁代天監年間,當時的佛教非常盛行,雨花臺一帶寺廟林立香煙繚繞。相傳一位叫云光法師的高僧,就在這里一處峰高林深,禪境幽遠的地方設壇講經說法。高僧佛學深厚,口吐蓮花,滔滔不絕,聞道者,如癡如醉,集聚數日不散。這天,講經壇上,飄過幾朵彩云,突然天光一閃,頃刻間,七彩花兒,如雨墜下,遍布山崗。卻道是那云光說法竟使天神動了真情,淚眼婆娑。從此高僧講經處便留下了雨花臺之名。而落下的七色花便幻化為大家熟知的雨花石。
其實,雨花臺的真正得名,還得從地質上說起。各位現在站的位置是古長江的河道,那時,滔滔江水,就在我們的腳下翻卷。后來由于地殼變動,江道北移,造成礫石沉積,地質上稱為“雨花石層”。其石呈卵形,質含瑪瑙,光彩晶瑩,五色斑斕,紋絡旖旎。由于這里地勢較高,達到海拔60米,又盛產雨花石,故稱雨花臺,當是名符其實的。
由于雨花臺是我們南京城南的一處制高點,故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歷來有“金陵南大門”之稱。自古以來,雨花臺又為兵家必爭之地。東吳孫策攻破劉繇就在這里。南宋金兵入侵,曾在雨花臺扎營;太平天國天京保衛戰,辛亥革命討伐清兵,抗日戰爭“首都保衛戰”,都曾在此掀起連天烽火。雨花臺飽受戰火摧掠,荒蕪凄涼,花雨不現。
從剛才的傳說故事中,我們一定會聯想到雨花臺必定是很美的地方,不錯,歷史上雨花臺就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地,這里山崗起伏,林木蔥蘢,流水清泉,鳥語花香,名勝薈萃。歷代文人墨客,帝王將相登臨覽勝,流連忘返,留下了許多膾灸人口的詩詞佳作。南宋《丹陽志》載“江南登臨之地”即有雨花臺,明、清兩代又分別被列入“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1927~1949年,雨花臺上又書寫了一頁驚天地、泣鬼神的篇章。數萬中華優秀兒女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了新中國的誕生,拋頭顱,灑熱血,在雨花臺上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用鮮血譜寫了一曲悲壯的先驅者之歌。
新中國成立以后,為緬懷先烈,追崇前賢,教育后人,啟迪來者,1949年12月12日,南京市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第二次會議作出了修建雨花臺烈士陵園的決議。根據建陵初期確定的“先綠化,后建設”的建陵方針,經過40多年的綠化造林工作,雨花臺風景名勝區已栽植雪松、龍柏、銀杏、玉蘭、海棠、桂花、紅楓等觀賞樹木240余種,近30萬株,綠化覆蓋率達87%。從70年代末至今,黨和政府投入大量的資金,興建了大規模的紀念建筑群。經過近半個世紀的規劃和建設,雨花臺已形成既是莊嚴肅穆的紀念圣地,又是賞心悅目的旅游景區的基本格局。如今的雨花臺景區內莊重、質樸、清新、典雅、優美的環境,橫貫中軸、氣勢恢宏的紀念建筑群,與春夏秋冬,四時美景畢現的自然景觀以及歷史悠久、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相互交融,美侖美奐。
南京導游詞1000字 篇7
各位游客,你們好!歡迎各位來雨花臺風景名勝區參觀游覽,F在我們所處的位置是在雨花臺風景名勝區的北大門,在開始游覽之前,請大家聽我說一個傳說故事。
故事發生在南朝時期梁代天監年間,當時的佛教非常盛行,雨花臺一帶寺廟林立香煙繚繞。相傳一位叫云光法師的高僧,就在這里一處峰高林深,禪境幽遠的地方設壇講經說法。高僧佛學深厚,口吐蓮花,滔滔不絕,聞道者,如癡如醉,集聚數日不散。這天,講經壇上,飄過幾朵彩云,突然天光一閃,頃刻間,七彩花兒,如雨墜下,遍布山崗。卻道是那云光說法竟使天神動了真情,淚眼婆娑。從此高僧講經處便留下了雨花臺之名。而落下的七色花便幻化為大家熟知的雨花石。
其實,雨花臺的真正得名,還得從地質上說起。各位現在站的位置是古長江的河道,那時,滔滔江水,就在我們的腳下翻卷。后來由于地殼變動,江道北移,造成礫石沉積,地質上稱為“雨花石層”。其石呈卵形,質含瑪瑙,光彩晶瑩,五色斑斕,紋絡旖旎。由于這里地勢較高,達到海拔60米,又盛產雨花石,故稱雨花臺,當是名符其實的。
由于雨花臺是我們南京城南的一處制高點,故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歷來有“金陵南大門”之稱。自古以來,雨花臺又為兵家必爭之地。東吳孫策攻破劉繇就在這里。南宋金兵入侵,曾在雨花臺扎營;太平天國天京保衛戰,辛亥革命討伐清兵,抗日戰爭“首都保衛戰”,都曾在此掀起連天烽火。雨花臺飽受戰火摧掠,荒蕪凄涼,花雨不現。
從剛才的傳說故事中,我們一定會聯想到雨花臺必定是很美的地方,不錯,歷史上雨花臺就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地,這里山崗起伏,林木蔥蘢,流水清泉,鳥語花香,名勝薈萃。歷代文人墨客,帝王將相登臨覽勝,流連忘返,留下了許多膾灸人口的詩詞佳作。南宋《丹陽志》載“江南登臨之地”即有雨花臺,明、清兩代又分別被列入“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1927~1949年,雨花臺上又書寫了一頁驚天地、泣鬼神的篇章。數萬中華優秀兒女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了新中國的誕生,拋頭顱,灑熱血,在雨花臺上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用鮮血譜寫了一曲悲壯的先驅者之歌。
新中國成立以后,為緬懷先烈,追崇前賢,教育后人,啟迪來者,1949年12月12日,南京市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第二次會議作出了修建雨花臺烈士陵園的決議。根據建陵初期確定的“先綠化,后建設”的建陵方針,經過40多年的綠化造林工作,雨花臺風景名勝區已栽植雪松、龍柏、銀杏、玉蘭、海棠、桂花、紅楓等觀賞樹木240余種,近30萬株,綠化覆蓋率達87%。從70年代末至今,黨和政府投入大量的資金,興建了大規模的紀念建筑群。經過近半個世紀的規劃和建設,雨花臺已形成既是莊嚴肅穆的紀念圣地,又是賞心悅目的旅游景區的基本格局。如今的雨花臺景區內莊重、質樸、清新、典雅、優美的環境,橫貫中軸、氣勢恢宏的紀念建筑群,與春夏秋冬,四時美景畢現的自然景觀以及歷史悠久、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相互交融,美侖美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