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導游詞十篇
南京導游詞 篇1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來到南京棲霞寺旅游,首先我先給大家介紹下南京棲霞寺~
棲霞山位于南京城東北22公里,又名攝山,南朝時山中建有“棲霞精舍”,因此得名。棲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撥286米,又名鳳翔峰;東北一山,形若臥龍,名為龍山;西北一山,狀如伏虎,名稱虎山。棲霞山古跡名勝很多,她的深秋紅葉,特別是20xx年發現的“東飛天”石窟,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旅游勝地。
棲霞山沒有鐘山高峻,但清幽怡靜,風景迷人,名勝古跡,遍布諸峰,被譽為“金陵第一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棲霞,楓林如火,漫山紅遍,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素有“春牛首,秋棲霞”之說。
棲霞山馳名江南,因為不僅有一座棲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巖和隋朝名構舍利塔,還因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譽為“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間素有“春牛首、秋棲霞”。山西側稱楓嶺,有成片的楓樹,深秋的棲霞,紅葉如火,登高遠望,甚為壯觀,景色十分迷人。
棲霞山風景區的第一景是明鏡湖,有“彩虹明鏡”碑立于湖邊,它位于棲霞寺大門西面,面積約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間興建的,湖中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橋與岸相連,造型精巧,向東有月牙池,向前就來到棲霞寺大門。
棲霞寺座落在棲霞山中峰西麓。南齊永明元年(483年),隱士明僧紹舍宅為寺,稱“棲霞精舍”,后成為江南佛教三論宗的發祥地。棲霞寺是南京地區最大的佛寺,現有山門、天王殿、毗盧殿、藏經樓、鑒真紀念堂等主體建筑。
棲霞寺座落在棲霞山中峰西麓。南齊永明元年(483年),隱士明僧紹舍宅為寺,稱“棲霞精舍”,后成為江南佛教三論宗的發祥地。)唐代時稱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余間,規模很大,與山東長清的靈巖寺、湖北荊山的玉泉寺、浙江天臺的國清寺并稱天下四大叢林。清咸豐年間毀于火災。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現主要建筑有山門、天王殿、毗盧殿、攝翠樓、藏經樓等,為南京地區最大的寺廟。
千佛巖在鳳翔峰西南麓。聞名遐邇的“東飛天”就在中102號佛龕中。南齊永明七年,明僧紹之子與智度禪師合作開鑿三圣像以紀念明僧紹。梁大同六年(540年)三圣像佛龕上出現佛光,驚動齊梁貴族,于是紛紛前來鑿石造像,從南朝齊永明二年至梁天監十年(484—511年)逐漸開鑿而成。又據傳,棲霞寺創建人僧紹曾夢見西巖壁上有如來佛光,于是立志在此鑿造佛像。
他病故后,其子在南齊永明二年(484年)開始與僧智度禪師在西壁上鑿佛龕,鐫刻了三尊佛像,這三佛合稱“西方三圣”,該殿也稱“三圣殿”。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龕,或七八尊一室。佛像始有515尊,分鑿于294個佛龕中,望之如峰房鴿舍,號稱千佛崖。
后來,唐、宋、元、明各代相繼在紗帽峰都有開鑿,連南朝在內,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數丈,小者僅盈尺。其中“大佛閣”為開鑿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石窟,鑿于南齊永明七年,正中無量壽佛坐像高達12米。
20xx年南京旅游界要說有什么大事恐怕只有棲霞山發現“東飛天”,各大媒體更是抓住這一熱點進行大量報道,學術界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使“東敦煌”、“東飛天”蜚聲海內外,很多人慕名而來。“東飛天”位于中102號佛龕中。
舍利塔始建于隋仁壽元年(601年),始為木塔,后毀于唐武宗會昌年間。現存之塔系南唐時高越、林仁肇建造。從棲霞寺南側圍墻外山路向東行不遠,就可看到舍利塔,該塔用白石砌成,五層八面,高約18米。塔外壁上刻有浮雕,形象姿態生動傳神。
塔基上刻著釋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誕生、出游、苦行、坐禪、說法、降魔、涅般。該塔為五級八面密檐式石塔,高18.04米。塔基上浮雕釋迦八相圖和海石榴、魚、龍、鳳、花卉等圖案;塔身刻有高浮雕天王像、普賢騎象圖和文殊菩薩像,像上還刻有“匠人徐知謙”等題名。
塔檐下雕飛天、樂天、供養人等像。第二層以上每面都刻兩個圓拱形龕,均內雕一酋跏趺坐佛,共計64尊,雕刻精細,甚為生動。全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細膩、精湛,裝飾華麗,為佛教藝術在江南的代表作,在中國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88年舍利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棲霞山還有若干自然奇觀,饒有情趣。如棲霞寺東北,平山頭的南坡上有一處青灰巖石,表面呈波浪狀,人稱“迭浪巖”,十分罕見。此外還有“青鋒劍”、“天開巖”、“一線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觀。
南朝石刻
體現南京南朝古都神韻的藝術瑰寶——南朝陵墓石刻,在江蘇省內共有32處,其中南京地區有19處,分布在江寧、棲霞等處,其年代最早始于南朝劉宋,距今約1500年,19處陵墓石刻中,帝陵共3處,另有失考墓7處。
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方向,石刻距陵墓約千米左右,一般都包括鎮墓神獸、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幾種。鎮墓神獸分雙角天祿、獨角麒麟與無角辟邪三種,形態基本相似,均體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張齒露,目含兇光,腹部兩側刻有雙翼,四足前后交錯,神態威猛莊嚴。天祿與麒麟僅限用于帝陵,辟邪則專用于王侯墓前。
位于棲霞區獅子沖陳文帝陳倩永寧陵前的天祿、麒麟,是帝陵石獸的代表作。它們相向而立,造型矯健靈活,雕刻手法細致圓熟,已脫盡漢代簡樸作風,給人以挺拔、豐滿的印象。而位于仙鶴門張家庫村的梁臨川王蕭宏墓,墓前的辟邪雄渾簡練,雕刻技法嫻熟,造型的整體和局部皆十分和諧,顯示出一種勻稱美,是王侯墓前石辟邪的代表作。
神道石柱又稱華表,以棲霞十月村吳平忠侯蕭詹墓的碑文保存最為完整。南朝立碑較少,千百個碑毀散湮沒,流傳極少,而此碑巍然獨存。石碑通高5.16米,分碑首、碑身、龜趺三部分。碑身鐫刻當時著名書法家貝義淵所書2840多字的楷體碑文,是十分罕見的書法藝術珍品。
南朝陵墓石刻上承秦漢,下啟隋唐,而與同時代的北朝石窟藝術遙相媲美,在中國石雕藝術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中國古代石雕藝術的杰作,也稱得上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珍品,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祿、麒麟雕刻
精美者,當屬位于棲霞鎮獅子沖的陳文帝永寧陵石刻。天祿又稱“天鹿”,也稱“挑撥”、“符撥”,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與“天命”和“祿位”有關。麒麟是傳說中的“仁獸”,它的出現,往往被附會為圣賢的降生,是太平盛世的象征,永寧陵現存石天祿、麒麟各一只,昂首而立,凌空欲飛,富有動感,給人以挺撥、豐富的印象。
好,游客朋友們,今天就為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持!
南京導游詞 篇2
南京市地處中國長江下游的寧鎮丘陵地區,東望大海,西達荊楚,南接皖浙,北聯江淮,總面積6597平方公里。南京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年平均降雨量1106毫米。南京現轄11個區(玄武、白下、秦淮、建鄴、鼓樓、下關、江寧、浦口、六合、棲霞、雨花臺)2個縣(高淳、溧水),總人口約530萬人。
南京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東郊湯山猿人頭骨的出土,表明35萬年以前,就有了"南京猿人"的足跡。自公元229年東吳建都南京始,南京曾十次成為京都,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
南京地理區位優越,物產資源豐富,地處長江“金三角”地區,是中國區域經濟中的重要城市。南京對外交通四通八達,形成了航空、高速公路、鐵路、長江航運的立體交通體系和網路。
南京,山環水抱,蔥籠毓秀,山水城林融為一體,自然風貌久負盛名。自然界厚賜于南京龍蟠虎踞的山川形勝,歷史在此又遺存下燦爛的文化。孫中山先生曾有名言概括南京之美:“此地有高山,有平原,有深水,在世界三大城市中亦誠難覓此佳境”。位于城東紫金山麓的中山陵、明孝陵,掩映在綠色蔥蔥的紫金山中,布局宏偉。太平天國遺址,殿闕巍峨。數十處南朝陵墓刻,碩大洗煉,堪稱一代巨制,國之瑰寶。棲霞寺內舍利塔,造型雄健,比例勻稱,裝飾華麗,是我國現存石塔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總統府、雨花臺烈士陵園、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梅園新村紀念館、渡江勝利紀念碑是我國民主革命的歷史見證。玄武湖,三面環水,一面臨城,秀峰塔影,碧波蕩漾,堪稱“金陵明珠”。莫愁湖,蘊含動人凄麗的傳說,湖光倩影,花團錦蔟,典雅、幽秀而豁達、奔放。
南京導游詞 篇3
現在我們將去游覽的是位于南京城西的一處名勝古跡——莫愁湖。莫愁湖位于南京西郊的水西門外,總面積約700多畝,其中陸地面積為200多畝,水面約占四分之三。全國碧水盈盈、柳樹成行,亭臺樓閣點綴其間,是一派典型的江南水鄉景色。古代的莫愁湖曾享有“金陵第一名勝”的美譽,清代著名詩人袁枚曾以“欲將西子西湖比,難向煙波判是非。但覺西湖輸一著,江帆云外拍天飛”的詩句,對莫愁湖大加贊美。
現在的莫愁湖園內主要有勝棋樓、郁金堂、賞荷亭、水謝、露天舞臺等勝跡,及新塑造的莫愁女塑像,湖的南岸還有粵軍殉難烈士墓。
【莫愁湖名稱來歷:石城湖—莫愁湖】
莫愁湖,原名“石城湖”。六朝以前,這里是長江和秦淮河下游的匯合處,兩水相聚,逐漸積成沙灘。隨著長江西移,沙灘逐漸擴展,秦淮河出口處也隨著向西北方即今三漢河一帶推移,于是在這里就留下了一些湖泊和池塘。莫愁湖就是處于當時秦淮河和長江交匯處廢河道上的一處小湖泊,因當年緊挨石頭城,所以稱作石城湖。
莫愁湖名稱的出現始于北宋。據當時的記載:“莫愁湖在三門外,昔有妓盧莫愁家此,故名。”相傳南朝宋、齊時,有一名叫莫愁的洛陽女子,生得美麗、聰慧、善良,與父親相依為命。幾歲那年,父親不幸去世,因家境貧困,無錢葬父,為換取葬父費用,賣身給建康(今南京)的一生意人盧員外作了兒媳,居住在石城湖畔。莫愁女好施樂善,長得又標致。有一次,梁武帝路過盧員外的家門口見到莫愁女,便起了邪念,先把其夫征去當兵,再下旨選莫愁女進宮。莫愁女寧死不從,投江自盡。人們為懷念這位美麗善良的莫愁女,就將石城湖改名為“莫愁湖”。庭院水池中的莫愁女雕像就是根據這一美麗的傳說來塑造的,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在那“莫愁”不能愁的時代對“莫愁女”的同情和贊美,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推薦:江蘇南京瞻園導游詞
【勝棋樓—郁金堂—莫愁女雕像—粵軍殉難烈士墓】
勝棋樓是莫愁湖公園的主要建筑,相傳當年的明太祖朱元璋和中山王徐達經常來這里下棋。每次都以徐達失敗而告終,朱元璋非常明白徐達的用意,是怕勝君有罪。有一天,朱元璋事先要求徐達拿出真水平來下一盤棋。結果,徐達不但勝棋,且棋局擺得十分巧妙,用棋子擺成了“萬歲”兩字,朱元璋由驚轉喜,暗暗地佩服徐達棋藝之高超,非但認輸,還將這座樓連同莫愁湖一起送給了徐達以資表彰,勝棋樓由此得名。現今的“勝棋樓”匾,書法蒼勁有力,是清代狀元梅啟照親筆。旁有對聯寫道;“粉黛江山留得半湖煙雨;王侯事業都如一局棋杯。”樓上陳設古樸,中堂的南北壁分別掛有朱元璋和徐達畫像及現代著名書法家書寫的“鐘阜開基,石城對弈”對聯。堂前擺放一張專供下棋的棋桌。
位于勝棋樓左側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相傳這里就是莫愁女居所,因莫愁女喜歡郁金花,所以稱之為郁金堂。不過,原有建筑已毀于兵火,現在的郁金堂是1795年重建的。院內有梁武帝蕭衍為莫愁女所作的《河中之水歌》詩碑,清代繪刻的莫愁女石刻像和郭沫若題寫的《莫愁歌》。室內陳設古樸,莊重典雅。墻上掛有許多文人墨客有關莫愁女的詩畫。
在郁金堂兩側,紅欄曲廊環抱著的一方水池中立有一尊根據歷史資料精心雕塑的漢白玉莫愁女雕像,發會高綰,素裙垂地,手挎桑籃,亭亭玉立,神態自若,栩栩如生,是根據《河中之水歌》中的“十四采桑南陌頭”的詩意雕刻而成的。方池四周,曲廊、賞荷亭、四方亭、光華亭等建筑,相銜相生、巧妙連接,顯得格外雅致、潔凈。
莫愁湖南岸,有一座占地約370多平方米的粵軍殉難烈士墓。墓建于1912年3月,毀于抗戰期間,1947年重修,1979年再次重修。這座墓是為紀念在與封建余孽張勛企圖復辟帝制的戰斗中英勇犧牲的粵軍烈士而建立的。墓前有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建國成仁”墓碑,碑陰刻有黃興所撰墓志。更多推薦:江蘇南京概況歡迎詞
【莫愁路—朝天宮遺址】
園以水勝,路因園名。與莫愁湖鄰近的還有一條名叫莫愁路的街道。過去人們常說,不到夫子店與莫愁路,就等于沒有來過南京。夫子廟是因曾是一個燈紅酒綠的風月場所而出名,而莫愁路則因“黑市”而聞名。據說,莫愁路上的“黑市”在明代已出現,當時一些破落官家變賣財產,怕人恥笑,就在黑夜之間拿來這里交易脫手。這里所交易的物品,既有小商販從民間收購來的廢舊物品,也有小偷、扒手的贓物和貪官污吏所侵吞的物資。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取締了這一帶的“黑市”。
在莫愁路中段,能見到一座高大的石坊,里面保存有明初大典前的習儀場所——朝天宮遺址。
各位游客:莫愁湖公園就參觀到此,現在我們去下一個景點。
南京導游詞 篇4
閱江樓(外)導游詞
大家看到的這座樓臺就是閱江樓風景區的主景點閱江樓”。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在31年,一直想把閱江樓給建起來,但都沒建成!然而,經過四年的努力,在新千年,新世紀開頭的20__年完成了,新建的閱江樓高52米,面積為5000平方米。整座樓成”l型,主翼均可閱江。主樓在兩翼的犄角處。樓內從底部到頂部可分三層,加上中間夾層共有六層。但外看為四層。樓內有電梯可以上下。
要了解樓內的結構,陳設,壁面等,請到樓參觀。
閱江樓(內)導游詞
歡迎大家到到獅子山閱樓江樓觀。
首先來到的是底層,我要給大家介紹一椅,一壁,一匾。
擺放在金字靠壁前的是一把朱朱璋龍椅”,雖是仿制物品,但是由上等優質紅木制成,重量超過了千斤。龍椅靠背上雕著九條龍,刻工精細,形象生動,在國內找不到相同的第二把這樣的交椅。
那么坐這把交椅的就當然是一代帝王朱元璋了。大家看到,龍椅背后是一面金字大靠壁,靠壁之上鏤刻著朱元璋親自撰寫的《閱江樓記》。在東側山脊的碑亭”正面也有相同的用漢白玉雕刻而成的《閱江樓記》。
大家再看這幅巨型瓷畫。它寬有8米,高12.8米,是當今國內最大的景德鎮瓷畫。畫面反映了1405年到達1433年間鄭和七個下西洋的這段歷史。大家知道,鄭和是我國明代的偉大航海家,他曾七次率領船隊,到過亞,非三十個國家和地區。
鄭和七下西洋的偉大壯舉,每次下西洋船隊有大小船只200余艘,有官員,旗軍,勇士,水手,通事,買辦,火長,醫士,工匠,珠算等27000人。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對世界航海事業的杰出貢獻,是永遠值得驕傲的一個亮點。
屋頂有一個蟠龍藻井”。系由整根樟木刻制而成,龍身由24k黃金裝裱,共用去11公斤的黃金,極具皇家氣派。
這個叫百獅臺”,是鎮樓之寶,用純紅木制成的,是全國獨一無二的紅木珍品。這一套紅木制品上上下下共計刻有100只獅子。
現在看到的是一塊蘇繡屏風,上面繡的是江南四大名樓”。它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一塊蘇繡屏風。
站在樓西走廊上,我們可以看到長江的轉彎處,上游方向是由南向北,下游方向是由西流向東,角度達到130度。
南京導游詞 篇5
也許大家早就聽過“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蘇州確實是風景美如畫啦,南京沒有蘇杭那么漂亮的風光,但是,她有非常深厚的歷史,有非常濃重的文化底蘊。
她是一個古都,一個歷史文化名城。“六朝古都,十朝都會”,“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洲”這些都是說的我們南京。大家看古裝劇的時候,老是看到以前的讀書人說“我們要進京趕考,進京趕考”,這個“京”也許就是指的我們南京,而非今天的首都北京。北京雖然有故宮,有一千年的文明史,但她僅僅是明清兩朝的都城所在地,而我們南京呢?我們南京訖今為止有多少朝代在此建都呢?大家可以跟著我數一數:三國時的東吳,兩晉時的東晉,南北朝時的。。。。。(列舉十個朝代)。數過了嗎?有整整十個朝代是建都在南京的,整整兩千五百年的滄桑歷史。所以,發展到如今,南京也擁有了比其他城市更多的名字,比如:。。。。。。(可以讓客人說,一般人都會聽說過幾個,像金陵,建業,應天府等。)那么,有誰知道,我們南京建城至今,到底有過多少名字呢?(可再次調節一下氣氛,搞個有獎竟猜)告訴大家,我們南京發展至今,用過的名字有七十多個。大家肯定會驚嘆吧?是啊,我們今天南京的一條路名,一條河名,一個小區的名字,也許都曾經作過這個城市的名字,但是,她也有一個千百年來固定不變的名字,知道是什么嗎?——“石頭城”。
大家看過《紅樓夢》嗎?中國明清四大小說之一的《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當時就是生活在我們今天的南京城,他的小說中很多的地形,環境,風俗,人物,都是參照的南京城,是以這個城市作為創作的背景的,大家還記得書中提到的“金陵十二釵”“江寧織造府”嗎?金陵,江寧都是南京的舊稱啊!江寧織造府,其實就是當時曹雪芹的家,你知道他的家有多大嗎?整整占到了當時大半個南京城啊,有房屋幾百間,有幾百口人,權傾朝野。大家知道江寧織造府是干什么的?就是負責整個江南的絲綢刺繡的,杭州的絲綢,蘇州的蘇繡,歷來就是朝延的貢品,皇帝的龍袍,嬪妃的霞披,可都是從江南上貢的,而封建等級制度的嚴格也早有規定皇帝穿綾,大臣穿羅,商人穿綢,百姓穿布(故名“布衣”)。清朝的兩個皇帝康熙和乾隆一共十三次下江南,到南京全都是住在他家,你說他的家大不大?所以,小說實際所寫的是曹雪芹自己家的事,是他們家祖先的事,他們家是后來才敗落的。那么,他當時給這部小說取名字的時候,并不是叫《紅樓夢》的,《紅樓夢》是我們后人為這部書取的名字,他自己取的名字叫什么呢?就叫《石頭記》。因為,南京是一個石頭城!
南京導游詞 篇6
南京市地處中國長江下游的寧鎮丘陵地區,東望大海,西達荊楚,南接皖浙,北聯江淮,總面積6597平方公里。南京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年平均降雨量1106毫米。南京現轄11個區(玄武、白下、秦淮、建鄴、鼓樓、下關、江寧、浦口、六合、棲霞、雨花臺)2個縣(高淳、溧水),總人口約530萬人。
南京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東郊湯山猿人頭骨的出土,表明35萬年以前,就有了"南京猿人"的足跡。自公元229年東吳建都南京始,南京曾十次成為京都,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
南京地理區位優越,物產資源豐富,地處長江“金三角”地區,是中國區域經濟中的重要城市。南京對外交通四通八達,形成了航空、高速公路、鐵路、長江航運的立體交通體系和網路。
南京,山環水抱,蔥籠毓秀,山水城林融為一體,自然風貌久負盛名。自然界厚賜于南京龍蟠虎踞的山川形勝,歷史在此又遺存下燦爛的文化。孫中山先生曾有名言概括南京之美:“此地有高山,有平原,有深水,在世界三大城市中亦誠難覓此佳境”。位于城東紫金山麓的中山陵、明孝陵,掩映在綠色蔥蔥的紫金山中,布局宏偉。太平天國遺址,殿闕巍峨。數十處南朝陵墓刻,碩大洗煉,堪稱一代巨制,國之瑰寶。
棲霞寺內舍利塔,造型雄健,比例勻稱,裝飾華麗,是我國現存石塔中不可多得的佳品。總統府、雨花臺烈士陵園、梅園新村紀念館、渡江勝利紀念碑是我國民主革命的歷史見證。玄武湖,三面環水,一面臨城,秀峰塔影,碧波蕩漾,堪稱“金陵明珠”。莫愁湖,蘊含動人凄麗的傳說,湖光倩影,花團錦蔟,典雅、幽秀而豁達、奔放。
獨具南京特色被譽為中國織錦工藝“活化石”的云錦及“國之瑰寶”的雨花石,成為南京旅游商品的代表。美味的秦淮風味小吃及鹽水鴨,享譽中外。今天的南京,既是現代文明的經濟都會,更是虎踞龍盤的秀山麗水,城桓殿闕,街巷格局,園林苑囿,綠地廣場共同構筑起一幅山水城林融為一體的多彩畫卷,展現出“綠色古都,文化之城”的獨特魅力。
南京導游詞 篇7
各位游客:
大家好,南京風光之美,在于山環水繞,既有龍蟠虎踞的山川形勝,又融以十朝古都之文化,其自然景觀與悠久歷史相得益彰。全市共有著名的風景名勝點50多處,文物古跡近200處。可分為十大風景區,即鐘山風景區、秦淮風光帶、城西風景區、大江風貌區、棲霞山風景區、南郊風景區、湯山古文化旅游區、兩湖風景區(含溧水無想寺旅游度假區)、兩浦風景區(含珍珠泉旅游度假區)、城中風景點。
南京著名的風景游覽勝地,是國務院公布的44個風景名勝區之一,位于南京東北郊,全區包括50多個可供觀光游覽的景點,以中山陵和玄武湖為中心,中有紫金山、玄武湖、明代城垣等,具有山、水、城、林、樓渾然一體的多層次景觀,景色優美,氣勢磅礴。
中山陵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紫金山第二峰的南麓。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根據他生前的愿望,于1929年6月1日安葬于此。除陵墓的主體建筑外,在其四周還有一些紀念性的建筑物,是由當時各界人士和海外僑胞為緬懷孫中山而投資修建的。
音樂臺在中山陵廣場東南側,建于1932年,臺面為半圓形,高約3米,臺后大壁高11.3米,寬16.7米,用以匯集音響。觀眾席為扇形,建筑布局為我國首見。
美齡宮位于明孝陵四方城以東200米處的小紅山上,1933年竣工后改作去中山陵謁陵的高級官員的'休息室。1947年,國|民黨政府從重慶遷回南京后,此處為蔣介石官邸,因蔣常與宋美齡來此休息和,度假,被稱作美齡宮。
明孝陵位于紫金山獨龍阜玩珠峰下,東鄰中山陵,是明代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也是我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孝陵布局宏偉,規制嚴謹,孝陵神道開了彎而且長的先例,并且影響了明清兩代。現存下馬坊、碑亭、石獸、望柱、翁仲石人、治隆唐宋碑殿、方城和寶城等古跡,縱深2.62公里。
靈谷寺位于鐘山東南麓,原址在鐘山西麓獨龍阜上,始建于南朝梁代(515年),為埋葬名僧寶志大師遺骨法函所建,靈谷寺一名,是由朱元璋親自擬定的,今天的靈谷寺為清同治六年所修,寺內有玄奘法師紀念堂,藏有世界上極為珍貴的玄奘法師頂骨舍利。明代建造的無梁殿(現為靈谷公園景點)為國內磚結構無梁殿之首。
中山植物園位于鐘山南麓,原名總理陵園紀念植物園,創建于1929年,是我國第一所國立植物園,占地187公頃,共收集培育了3000多種植物,是我國四個重點植物園之一,也是進行植物學研究、觀賞和植物學知識普及教育的基地。
紫金山天文臺位于紫金山第三峰,原名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34年建成,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天文臺陳列著從北京古觀象臺運來的渾儀、簡儀、圭表、小天體儀、小地平經緯儀和漏壺等古代天文儀器。
玄武湖位于南京城東北,緊鄰市中心區,古稱桑泊。全園面積472公頃,山城環抱,碧波蕩漾,為金陵美景之精華。有東晉著名的文學家、科學家郭璞衣冠冢、南朝梁昭明太子梁園故址等名勝古跡。
臺城位于玄武湖南岸,雞鳴寺之后,全長253.15米,為六朝時皇宮禁城。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歷代文人墨客來到金陵,總忘不了去臺城憑吊一番,留下了不少難忘的詩文。現在的這段古城,是朱元璋擴建都城時所建。
雞鳴寺坐落在北極閣東端,雞鳴寺寺址所在,三國時屬吳國后苑之地,早在西晉永康元年(300年)就曾在此倚山造室,始創道常東晉以后,此處被辟為廷尉署,南朝后這里成為真正佛教勝地。南朝梁武帝蕭衍于大通元年(527年)在臺城(宮城)隔路相對的‘雞鳴埭’建造同泰寺,寺東有一口古井,相傳為陳朝景陽井,陳后主叔寶與妃子張麗華、孔貴嬪曾在此墜井避難被隋兵發現而當了俘虜,據說張麗華被隋將拉出井中時,唇叩井欄,留下了千年抹不掉的胭脂痕跡,至今以帛拭欄,石脈尚顯胭脂紅。一口枯井,一方石碑,卻洗不去歷史的恥辱和嘲諷,所以又名辱井。因古跡連年遭雷擊、戰禍,屢建屢毀,現己不存。但后人將今雞鳴寺邊的一口古井誤稱為‘古胭脂井’,實并非彼辱井。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間,明太祖朱元璋又命盡拆故宇舊屋,加以拓展擴建,依山而建寺院,題額為雞鳴寺。清代康熙皇帝南巡時曾為寺院手書雞鳴古跡四個大字。雞鳴寺觀音樓的觀音與眾不同,為一尊倒坐觀音菩薩像(面朝北而望),佛龕上的楹聯道明原因:問菩薩為何倒坐,嘆眾生不肯回頭。1990年重建藥師佛塔,這是雞鳴寺歷史上的第五座大佛塔,20__年初被火焚只留下鋼筋水泥骨架。塔內每層中間還有四個佛龕,為明代金絲楠木雕,原為北京中南|海舊物,每個龕內供奉有一尊楠木的藥師佛像。今有數十佛門女尼常住雞鳴寺,因而它是我國東南沿海惟一的一座尼庵。
南京導游詞 篇8
在南京城的中華門外,有一座高約60米,寬約2公里的小山崗。崗上風景秀麗,松柏蔥郁。據說:南梁初年,高僧云光法師曾在此設壇說法,因內容十分精彩,感動佛祖,頃刻間天上落花如雨,因此得名“雨花臺”。崗上盛產的彩色瑪瑙石,也因此得名
“雨花石”,是饋贈親朋好友的佳品。然而就是這么一處風景絕佳的地方,在國民黨統治時期,卻成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場,先后有近10萬革命先烈在此慘遭殺害。新中國成立后,為緬懷先烈英靈,在雨花臺上建造了烈士陵園。
在烈士紀念館,我懷著崇敬的心情聽取了,鄧中夏、惲代英、羅登閑等革命烈士的先進事跡,并觀看了館內陳列的烈士遺物、珍貴圖片和文獻資料,心靈受到巨大的震撼。這些偉大的革命先烈們,就義的時候還是那么的年輕,他們根本就沒有想到自己的安危,一心為國家和民族的前途鞠躬盡瘁。照片上他們的稚嫩卻又充滿堅毅的神情,深深地印在我們的心底。
參觀完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要學習先烈們的堅強意志,努力學習,做一個有用的人,建設我們的國家。
雨花臺長明燈,象征烈士精神“薪火相傳,代代不息。”
南京導游詞 篇9
各位游客大家好!一路游來,江南的美景游了不少,美食也品了不少,美女呢,也見過不少。大家開心我也開心。不過肯定還有不少的遺憾,江南的美景太多了,不可能在這短短的幾天就全部看到,我所能做的就是帶大家欣賞更多的美景,多了解這里的風土人情文物特產。也許有的人還有機會再來,也許有的人可能再沒有機會來了,一路上大家對我的工作都很支持,我很感謝,讓我們一起拋開遺憾,收藏美麗!
快到南京了,說起南京帶給我的感受,可謂愛恨交加。為什么呢?
聽我慢慢道來。在南京呆過一年半載的人,都知道,夏天像個大火爐,那個熱呀,恨不得蒼蠅蚊子都能中暑;冬天像個大冰窖,那個冷呀,好像睡覺也會凍翹翹。三言兩語難以表達我的討厭。
為什么會這樣呢?就要說到它的地勢了。聽聽諸葛孔明怎么說的。
在赤壁之戰前,諸葛亮應孫權之約,下江南共商抗曹大計,騎著小毛驢,搖著鵝毛扇,考察建鄴后(今南京),說“鐘山龍蟠,石城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也就是說,在南京,東有綿延起伏的鐘山,像一條盤龍;西有巍然的石頭城屹立于大江之濱,像一只猛虎蹲踞著,這一切暗合古時傳統的好風水:左青龍,右白虎,后人簡稱為“虎踞龍蟠”。大山小山整把南京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了個口兒。造物主偏愛南京,又送給她什么?長江,對了。古人沒翅膀,沒大橋,沒飛機,沒大炮,敵人只能望江興嘆。所以嘛,封建帝王想:“南京好,美景多,美人嬌,躺在里面睡大覺”。
更關鍵的是,南京有個凝聚了金陵王氣的寶物,就是貔貅,南京的市徽。它是上古的神獸,英勇善戰而且招財進寶、驅邪消災。大家要記得帶個回去喲,是個好東西。
于是乎,12個朝代在南京這個大搖籃中,上演了你方唱罷我方登場的歷史劇。想當年,蔣家王朝也曾妄想據長江天險二分天下。
南京深得帝王寵愛,可總是“紅顏薄命”。因為兵家必爭之地,自然會血雨腥風。改朝換代就像小孩子搭積木一樣,不滿意,推翻再重來;犧牲的將士就像朱元璋手中捏的雞,死了還有鴨子替代;從天子到臣子到小卒子最后到凡夫俗子的墳墓就像路上的紅綠燈一樣,沒兩步就亮起來。不好,不能講了,要不然大家夜里睡不著找我嘮磕,怎辦?不好意思,少說點,就打對折,就說近幾百年的吧。
明朝。葬朱元璋馬皇后的明孝陵,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提到朱元璋,不能不提長35.267公里的明城墻,這個數據是最新的,用美國佬的軍用衛星測量出來的。當年朱元璋采納謀士的“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借沈萬三的聚寶盆修筑了固若金湯的城墻。如今以中華門城堡最雄偉,也是保存得最好。如果有機會,登臨中華門,我們既可領略明城墻的雄偉堅固,又可以回味書上報上口頭上的種種歷史傳說,還可以幻想種種可能的結果。當年,為了不按約定在五更雞叫時還聚寶盆,朱元璋下令殺光全城的雞。從此,南京沒有雞子,就吃鴨子了。南京的板鹽、鹽水鴨,皮白肉粉骨頭綠,極具地方特色。至于其中詳細故事過會一一道來。
為了江山社稷安穩,朱元璋建城墻;為了集中政權,樹立朱氏子孫的威信,朱元璋比“杯酒釋兵權”的趙匡胤更狠毒,造了一座功臣樓。皇上的心計只有劉伯溫一人知曉,就裝病告老還鄉,臨行前到中山王徐達府上——瞻園。忘了,這園子是朱元璋親自在泱泱金陵挑選的寶地,建成豪華的王府作為自己當初的吳王府,后來登基作了皇帝,送給徐達的。軍師悄悄說:“樓成擺慶功宴時,你要緊追皇上,寸步不離。切記切記。兄弟過此別過”。結果,除徐達外,其它功臣元老都隨一聲炮響而無影無蹤。
清朝。南京遭到的罪孽與揚州相比較少,康熙贊朱元璋“治隆唐宋”,就是夸他功勞高過唐太宗和宋太祖。為什么?得民心者得天下。南京是明都遺都,反清復明的首領都集聚于此,清朝要國泰民安,想讓魚米之鄉的江南搞好農業生產,就得收攏人心。康熙甚至拜明孝陵,乾隆六下江南也有這原因。
太平天國。清軍鎮壓,無數軍兵死于戰亂。天王洪秀全本葬在榮光大殿下,后曾國荃令士兵掘墓、鞭尸、焚燒,最終真可謂灰飛煙滅。想想生前貴為萬人之上的天子,死后連安身之地都沒有。人生在此,在好好享受每一天的同時,再想想還有什么地方沒去的,什么景點沒玩的,什么好吃的沒嘗的,什么漂亮的沒買的。短短人生幾十年,少太了,我還要向蒼天再借五百年,唉呀,那不成了老不死的了嗎。扯遠了。在當年燒成廢墟的天王宮殿上建兩江總督府,后又擴建為總統府。人們常說,北有故宮,南有總統府。故宮是封建文化的最高代表,體現了帝王之風;總統府是中外文化碰撞的火花,中西合璧。二者有相似之處,但也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帝王由故宮走向金鑾殿,卻從總統府走向墳墓。如今總統府是中國最大的近代史遺址博物館。到南京不去總統府就等于去北京不去故宮一樣,白來一趟。
南京的歷史說個幾天幾夜也未必能夠說完,先到此為止。接下來,我們即將到達行程的第一站——中山陵,這是偉大的國民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長眠之地。
南京導游詞 篇10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來到南京游玩。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西安、北京、南京、洛陽)東郊湯山猿人頭骨的出土,表明50萬年以前,就有了"南京猿人"的足跡。自公元229年東吳建都南京始,南京曾十次成為京都,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
南京現為江蘇省省會,總面積6598平方公里,總人口670萬人。南京地理區位優越,物產資源豐富,地處長江“金三角”地區,是中國區域經濟中的重要城市。
南京,山環水抱,蔥籠毓秀,山水城林融為一體,自然風貌久負盛名,諸葛亮曾對南京一帶的山川形勢評價說:“鐘阜龍蟠,石城虎踞”。
南京是歷經蒼桑的六朝古都、十代都會。三國鼎立時期,她目睹群雄角逐爭戰;六代興替時期,她閱盡王朝的曲終幕落;明初,她以舉世無雙的巍巍城垣顯示了泱泱大國之風;晚清,她為近代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被冠上自己的名字而蒙受屈辱;太平天國時期,歷史在這里風雷激蕩;辛亥革命時期,潮流在這里奔突迂回;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在這里留下人類歷史上最野蠻、最血腥的一頁。今天,當你漫步于石頭城下、秦淮河邊、明故宮里、天王府中、中山陵旁、雨花臺前,面對斑斑史跡,自會思緒萬千,恍若進入了遙遠的歷史海洋。彎彎的秦淮河、繁華的夫子廟、巍巍的中山陵,自然開朗的南京城仍是一派十代都會尊嚴深厚的歷史文化氣象。(東吳、東晉、宋、齊、梁、陳、東唐、明朝、太平天國、民國)
獨具南京特色被譽為中國織錦工藝“活化石”的云錦及“國之瑰寶”的雨花石,成為南京旅游商品的代表。美味的秦淮風味小吃及鹽水鴨,享譽中外。今天的南京,既是現代文明的經濟都會,更是虎踞龍盤的秀山麗水。,城桓殿闕,街巷格局,園林苑囿,綠地廣場......共同構筑起一幅山水城林融為一體的“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