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最好的導游詞(通用3篇)
江蘇最好的導游詞 篇1
“一江奔海萬千里,兩記呼樓六百年”。這副絕妙的對聯,是南京閱江樓六百年風雨滄桑的真實寫照。登上閱江樓,放眼遠眺,但見浩瀚的大江滾滾東去,一覽無余,仿佛鄭和下西洋以來六百年煙雨盡收眼底。閱江樓工作人員介紹說,當年鄭和龐大的船隊就是從南京下關龍江出水,浩浩蕩蕩地從這里駛向太倉劉家港起錨地。
閱江樓風景區總面積31公頃,其中水面占1/3,陸地占2/3,綠化覆蓋率達85%。景區有閱江樓、玩咸亭、古炮臺、孫中山閱江處、五軍地道、古城墻、地藏寺、五色土、靜海寺等30余處歷史遺跡,是一個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于一體的全國知名旅游勝地。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景區閱江樓以明文化為主題,分“統一、開放、發展”三大主體;分別展示了明朝16位皇帝造像、明朝版圖等。景區內還有瓷畫《鄭和下西洋全圖》、《江南四大名樓》雙面繡、《閱江樓記》漢白玉雕刻、閱江樓鼎、獅嶺閱江浮雕等5個“全國之最大”,立意新穎,工藝精湛,獨具特色,充分體現了閱江樓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豐厚。
南京閱江樓自開放以來,吸引了無數海內外游人到此游覽,除了觀賞此樓獨特的江淮風情外,對鄭和下西洋史詩般的畫卷流連忘返。有人賦詩贊美道:“鄭和當年啟國門,艨艟鼓角氣祥和。六百年后重開放,登樓再聽盛世歌。”為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籌備拍攝的大型紀錄片《一四〇五——鄭和下西洋》,開拍儀式在閱江樓舉行。二〇〇五年七月十八日開幕的南京閱江樓大明雄風主題燈展中,將特設《鄭和下西洋》燈組,下部層層波濤翻滾變幻,上部大船林立、巨帆片片,別致的造型設計,精工制作的船隊、人物,豐富多彩的燈光變化,再現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
江蘇最好的導游詞 篇2
甪直鎮隸屬于蘇州市吳中區,位于蘇州市吳中區的東部,北靠吳淞江,南臨澄湖,西接蘇州工業園區,東接昆山市。距蘇州市區十八公里,上海虹橋機場五十八公里,蘇滬機場路穿鎮而過。
甪直有一個難識的地名,也是一個讓人難忘的地方。甪直的“甪”字有三橫三豎,左上角加一撇構成,這正是歷史上本地區的河流形狀。這里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風光優美,是太湖流域水網地區的一塊寶地。素有“五湖之廳”、“六澤之沖”的美譽。
走進甪直,就如同穿梭一道悠久的歷史長廊。梁天監年間(公元502-520_年),保圣寺,白蓮寺的興建,加速了集鎮的形成,逐漸形成了一里見方的市鎮,時稱“甫里”。宋、元時期(11世紀),甪直已初步形成了現在的格局。明代(14世紀)正式設里甫鎮,為長洲縣五鎮之一,成為“郡東鄉鎮之首”,商賈云集,居民近萬戶,是繁盛的水鄉市鎮。清代(17世紀)改稱甪直,屬元和縣,以后一直是蘇州東郊的重要城鎮。
因此,2500多年的歷史沉積為江南古鎮所僅見,悠悠的河水、曲曲的河、彎彎的橋、窄窄的街、深深的巷、長長的廊、斑斑的粉墻,沉沉的黛瓦,參差萬戶人家,紛陳百號商賈、體現了經典的江南水鄉文化,無怪乎,費孝通先生稱甪直為“神州水鄉第一鎮”。
水鄉水鄉,水是水鄉古鎮的靈魂。甪直地處太湖流域,是水分水析、水系水縈、水抱水環的澤國典型。彎彎的河道似玉帶環繞著古鎮,碧波蕩樣的河道兩旁是精美的、形態各異的纜船石雕駁岸,這也是古鎮輝煌歷史的寫照。
因為有了水才會建橋,甪直不但水秀,橋更美。在古鎮區內五點六公里長的河道上,橫架著形式多異的江南小橋七十二座半,有多孔的大石橋,有獨孔的小石橋,寬敞的拱行橋,狹窄的石板橋,雙橋、姐妹橋、鑰匙橋、還有小溪上的半步橋,可謂“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七十二半橋”;甪直古鎮因此被茅以升喻為中國古代橋梁的博物館,這些古橋把一平方公里的古鎮裝扮得精美絕倫。
建于公元520_年的甪直保圣寺是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內的半堂羅漢是缺憾美的極品,是國之瑰寶。這幅代表中國雕塑史上精湛技術的羅漢塑壁是唐代塑圣楊惠之先生的畢生性靈之作,他把干巴巴的泥土化作有情有思、有欲無欲、把無情嘆息中的有情世界表現的如此酣暢淋漓。
甪直古鎮旅游資源豐富,歷史文物眾多,人文景觀棋布。1920_年,譽滿中外的教育家、文學家、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葉圣陶先生踏上社會的第一站就來到甪直第五高等小學任教,從此與甪直古鎮結下了不解之緣。在1920_年到1920_年離開甪直的近四年時間里,他與同事們自編教材,并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實踐,他帶領學生創辦了意含先生、學生共同努力的“生生農場”,他深入底層、貼近農民、使他的文學創作獲得了大豐收。他先后發表了近百篇的小說和散文。在甪直期間,他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童話集《稻草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倪煥之》以及著名的以甪直米行為背景的短篇小說《多收了三五斗》等作品,他為中國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成為中國人的一代師表。1988年12月8日,葉老不幸在北京逝世,根據葉老的個人意愿,他的骨灰在其親屬和各有關領導的護送下,歸葬在第二故鄉甪直,這也是甪直鎮的光榮。目前由原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題寫館名的“葉圣陶紀念館”已成為了江蘇省學校德育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古鎮內還有甪直澄湖“出土文物展覽館”,有“水鄉服飾館”、“萬盛米行”、“農具博物館”、“王韜紀念館”和“蕭芳芳演藝館”等景觀,讓您在充分領略江南水鄉風情風貌的同時,還能更多的賞析小鎮深深的歷史文化內涵,讓您能更加鐘愛這座歷史悠久的小鎮。
被譽為“江南少數民族”的水鄉婦女服飾是小鎮一道最亮麗的風景線,是一幅美麗的水鄉風情畫。小花布、老土布、繡花鞋、高管褲、對襟衫,配以束裙、束腰、包頭巾,把水鄉婦女的勤勞、美麗、淳樸、善良盡情地展示在您眼前。當您徜徉在古鎮的街頭巷尾,您一定會被這美麗的民族服飾所傾倒。悠久的歷史,積存了眾多的地方特色文化,使廣大游客賞心悅目。水上迎親表演,水鄉服飾展示,刺雙面繡、編草鞋等表演都是甪直旅游區為廣大游客精心準備的文化大餐。今年參加第二_屆世界遺產大會的各國官員觀看后,盛贊這些表演是真正的江南民族文化,也是能夠走向世界的文化。
甪直古鎮經過長期以來的努力,現在已是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地,是國家AAAA級旅游區。20_年被國家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命名為首批“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鎮”之一。
目前,甪直旅游配套設施基本齊全,有賓館、度假村、特色餐館,有琳瑯滿目的各種旅游紀念品,有規范的游客中心和一支高素質的導游隊伍,旅游發展公司并已導入了ISO9001的管理。甪直人民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正將甪直古鎮建設成理想的旅游目的地和華東旅游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江蘇最好的導游詞 篇3
尚湖公園建于1986年初,臨山孕湖,與古城渾然一體,含山川之秀,匯城鄉之交,得天獨厚,自然美色與人文景觀相融合,氣象開闊,內涵豐實。度假休閑,游覽觀光,娛樂商貿,美食健身,四季宜人。此一景點顯示:天人合一——人與自然之和諧;返璞歸真——在自然風光中尋找自我;新舊融會——古建筑移建于山水之間,得其所哉!
常熟尚湖,相傳因殷末姜尚避紂王暴政,隱居于此垂釣而得名。尚湖北依十里虞山,東鄰古城常熟,山清水秀,是國家級太湖風景區的重要景點。尚湖與虞山相映,十里青山半入城,萬畝碧波涌西門,為古城平添了千種風情,一向為江南著名的風景旅游勝地。黃公望、沈周、唐寅、康有為、于右任、柳亞子等歷代文人均有題詠傳世。直到六十年代,仍有一派古意濃重的自然風貌。
尚湖,幾千年來歷經滄桑。十年動亂,尚湖也遭劫,一萬九千畝水面被“圍湖造田”,只剩下二千多畝零星水澤。圍填之處,說是農田,其實種過幾熟以后,因地質、地勢和肥力諸多原因,多成薄地,日漸拋荒。更嚴重的是,生態環境失去平衡,湖中原有大量鳥禽不辭而別……
1985年初,市委、市政府為恢復尚湖生態平衡和山水景觀,開發旅游風景區,決定退田還湖。市建設委員會著手進行尚湖風景區的開發建設,請同濟大學風景園林專家共同規劃設計,調集萬名民工,組成“還湖大軍”。經過半年的艱苦奮斗,挑土125萬方,筑成了長21公里的環湖大堤和1.4公里的穿湖大堤。7月23日開始放水“還湖”,于是,尚湖才有了水面一萬二千畝。湖中有7個人工島嶼共一千畝。虞山之前的尚湖,地大水闊,包孕山川之秀。1986年,初具規模的尚湖風景區開始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