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水鄉的導游詞(精選5篇)
蘇州水鄉的導游詞 篇1
從古到今,許多人向往江南水鄉,千百年來,蘇州水鄉幾乎成了江南水鄉的代名詞。
蘇州就是江南水鄉最美的地方,那的美景如煙如霧,如詩如畫。有溢翠流全的田野,寧靜安祥的水村,更有園林野臺樓閣太湖之美景。蘇州古城里,小橋,流水,人家這般清新寧靜是從古城骨子里傳出來的,蘇州城到處是橋,五步一登,十步一跨,誰也不清一路上經過多少座橋,所以在蘇州“我走的橋比你走的路還長”就失去了夸張色彩了,蘇州城大概有橋三百,在水陸頻繁割據的地方飛起一道道彩虹。
橋是了解姑蘇風土人情最好處,佇立橋頭,看傍水人家,綠樹掩映。水巷女子在河旁浣衣,一杵起落聲音遠遠傳來,慢了半個節拍,如空谷回音,使人恍如隔世。看蘇州姑娘上橋來了,對襟小衫幾盡是絲綢,瀟瀟灑灑。琵琶扣盤得雅致古樸,一級級石階走過來,風情萬種,還有挽滿籃沾露香花的賣花姑娘,大橋走來,空氣中飄流這一路的花香,你看,小橋上的姑蘇風情是如此的美,橋走多了,生命的步伐調便會從容自在,所以蘇州人都悠哉游哉的,好像生來就有一種閑情逸志。姑蘇人有了好心情,便有了消受美好自然的辛福感。
蘇州城最讓人難忘的是水巷,覺得它是城里最大方最自然的,房子一幢幢清水出芙蓉般在河邊亭亭玉立著,河水想流就直截了當的流下來,想出門就訪友了,走出家門踏上河埠在跳上船就凌波而去。每天看到河里的是來來回回的船。甚是一番熱鬧。閑下來,安安靜靜對著窗外的水和天讀書,讀唐詩“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讀宋詞“過盡千帆皆不是”。蘇州的水巷里的河上沒有帆,只有櫓,那就改成“過盡千櫓皆不是”吧。你想起許多發生在蘇城里纏綿悱側的故事,對著靜靜的流逝的河水發呆,有丁丁冬冬的評彈索弦聲。隱隱傳來不知唱的又是哪一對才子佳人的命運。蘇州的水巷是萬千變化的,神奇莫澈,春秋晨昏,各有不同,蘇州水巷的寫不盡,畫不完的!水巷還有低低的河埠和高高的風火墻,還有石庫門,石井和河畔人家…。那都是一道道優美的風景。
我們開始踏進蘇州小巷,人們會感覺一種靜,一種深入骨髓的靜。是的,比起其它城市,蘇州顯然少了一份浮躁之氣,多了幾份清幽之氣。這清幽之氣就來自蘇州小巷,來自小巷里散發清韻的青石板,來自小巷 里簡潔的石庫門,來自小巷那“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古民宅。這讓人靜的蘇州小巷的清幽之氣由來已久,是從許多宋版線裝書飄逸而出的,或從明清青花瓷里盤旋而至的,或從古城庭院深深的園林里散發出來的。那伴昆曲票友們咿咿呀呀的笛聲里回環往復的,是窮極一樓閣廊臺之變化的蘇州園林里修煉而來的,在茫茫的夜里,看月光下故蘇城,千家燈火匯成古城的溫馨。
看著河里劃過的船,感覺從“夢中搖來,向夢漂去”蘇州的橋。水巷,小巷讓我在蘇州城里踏這靜謐與愜意。看這枕河的尋常百姓家的花也枕河,再看到村池里的鴨就知道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古宅上空的綠樹與繁花,讓姑蘇城更加的靜謐。( 文章閱讀網: )
柔情蕩漾的故蘇水鄉讓你感受活在當世的人間天堂,是最美,最靜,最清幽的地方。
蘇州水鄉的導游詞 篇2
蘇州,是江南的漁鄉、米鄉更是水鄉。
清晨,天邊剛剛泛起紅暈,鳥兒都沒鳴唱,山也靜靜的,蘇州人家就提著油燈,架著小木船在湖泊中輕輕蕩漾,趁魚蝦都沒醒來之時,拿著大網叉,挖起一網泥漿,在湖水中分揀出小魚小蝦,給水田里的大魚吃。太陽露出半邊臉時,小木船上就有了一小堆魚蝦了,回到自家的田地里,在種水稻的綠色水田中放養著的魚已經開始活動了。這時,男人們扛著一桶桶魚蝦,用大鐵叉往水田中撒,大魚們就沖上來翻滾著,把魚料一搶而空,吐出幾個打泡泡,大概是在表示感謝吧。
當太陽完全升起時,湖邊往往會有一群水娘們劃著一個個圓圓的大木盆,在水中拉起一種綠色和紅色相間的植物,摘下上面的果實,那是水菱。她們的動作是那么的輕快,還不時發出一陣陣銀鈴般的笑聲。倘若你走過去,她們會用一種方言熱情的跟你打招呼,或是剝出幾個剛采的小水菱遞給你。白嫩的水菱,就像那些蘇州水娘們的笑臉一樣可愛,咬一口,一股清涼的感覺直沁肺腑!
他們的屋后假使有一條小溪,那么在夏天月明人靜的夜里,常常會瞧見一些孩子,拿著小手電,提著根木棍,在消息中捉青蛙。蒸、爆、炒......無論哪種燒法,孩子們捉回來的青蛙,被水娘們一做,就成了一道美味。
蘇州,不論什么,都與水有關,是名副其實的水的故鄉。
蘇州水鄉的導游詞 篇3
各位游客,我是你們本次旅游的導游,江南錦繡地,因水而秀麗,水巷因墨客遺韻而風雅,煙柳畫橋點綴槳聲燈影,尋常人家依紅欄水閣,如白居易《登閶門閑望》所云:“處處樓前飄管吹,家家門外泊舟航。”蘇州有著獨特的居住民俗。有吊闥、墻門、巷門、橋梁,特別是數不清的各式古橋,有許多還擁有詩意橋聯,為古城的人文風景憑添許多秀色。
吊闥風情
蘇州傳統民居中,有一種獨特的民居式樣,展現的是另一種鄉村田園特色,建筑大多單間獨筑,門有矮闥,窗有吊闥,所謂一門二吊闥,闥:小門,門屏也。陸德明釋文引《韓詩》“門屏之間曰闥”。《漢書、樊噲傳》:“噲排闥直入。”吊闥,用麻繩系扣與房內的椽子相連,可以向上吊起的稱“吊闥”。有的由上闥門、下闥門組成的門,平時下闥不開,遇紅白喜事時則全開,室內變得明亮寬敞了許多。闥門既可采光通風,又起著一定的門的作用,蘇州城內舊時街巷中也有此類闥門民居,今仍有殘留遺跡。繡花納鞋女子常坐在闥門、闥窗后做生活。有的矮闥門設在石庫門前,大多用竹篾編成八字、萬字、一字形花紋,抹上桐油,顏色明亮,耐用又防蛀,后大多用木板制成,據考證,矮闥門最初出現在元朝,設此門是為了便于統治者盤查。如今在蘇州太湖邊一些村莊還能看到吊闥的遺跡。
墻門與天落撐
蘇州居民還有一種特殊的建筑習俗,平淡簡約的——墻門。蘇州舊時通常是在石庫門上設大門,蘇州人稱“墻門”,用打磨得清亮的青水條磚扁砌在門板上,另外在石庫門兩邊的院墻上砌墻時要先開好門閂洞,蘇州人稱“墻門洞”,一根粗又長的方形木門閂放在墻門洞中,關門時將長門栓從墻洞中拉到對面的墻洞中,然后在中間再撐一根丁字木撐,蘇州人稱“天落撐”,一端在門閂下沿,一端入地面凹窩,整個大門就算關好了,既堅固耐用,又放火防盜,現在蘇州的傳統住宅中還能經常看到墻門、墻門洞,甚至有些還仍在使用一字制門閂和天落撐。吳諺語有:墻門洞里的門閂——直出直進,來形容眼里沒人的人。
巷門遺跡
在蘇州太湖邊的東西山還遺留有唐宋時里坊制脫胎而來的巷門,這是過去聚族而居留下來的民居建制,日出門開,日落則戶閉,南宋以后實行里廂制后,商店可以沿街而開,“其后封閉空處,團轉屋蓋,向背聚居,謂之院子,皆庶民居此”,巷門逐漸廢止不行。蘇州傳統民居內有木門檻,過去稱金鋼腿。據考證,此種設置是設計建造故宮的`蒯祥發明的,其形制是設計兩只靴腿形的斜形凹榫與高門檻相配,遇事可以卸出,即高大又精巧、結實。蘇州城里的古宅中現在仍可看到遺留的傳統金鋼腿門檻,它是蘇州建筑工匠智慧的結晶。
橋梁處處流水幽
蘇州的居住民俗中還有一項不可缺少的建筑物——橋梁,蘇州城鄉現存還有大量古橋,它們和蘇州的大小湖泊、河流、水網構造成水鄉古城典型的建筑文化景觀。蘇州水巷小橋眾多,橋上行人車馬,橋下通航舶船,有許多買賣就在橋上水邊進行,盛夏酷暑市民往往到橋上納涼,看漁船燈火點點,百舸爭流,中秋佳節人們到橋上賞月,蘇州城鄉八月十八行春橋觀串月即是此例。
橋和蘇州人的生活密切相關,自古蘇州就以橋梁聞世,唐大詩人白居易有:“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的詩句。有人從《宋平江圖》統計蘇州有古橋387座,城內縱橫的河道有“三橫四直”之稱。蘇州古橋造型優美,而且橋名多有典故,如“泰讓橋”以周泰伯讓位南奔,開發吳地有關。如學宮附近有“狀元橋”、“蟾宮橋”,與科考、高中狀元有關,以傳統故事取名:落瓜橋、剪金橋、乘魚橋、鶴舞橋,蘇州人元宵節婦女走三橋袪百病的橋,則多是吉祥名字的橋,萬年橋、興隆橋、吉利橋、壽星橋等,或有以風景取名如青山橋、綠水橋,或以結構取名如板橋、小石橋、虹橋。蘇州城鄉還有獨屬一家的橋,富商或做官人家,店在河北岸,家在河南岸就造橋以通連接起來,還蓋有屋頂,稱廊橋。蘇州過去許多廟門口即有橋,造廟時為了方便香客入廟就一起造座橋,則多稱廟橋。
蘇州古橋舊時多是石橋為主,造型簡潔優美,望柱、欄板、雕刻精美吉祥的圖案,而且古橋都有橋聯遺跡,詩文題詠,語出不俗,典雅有趣。使吳地古橋有了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如聞名世界的楓橋,張繼《楓橋夜泊》詩后題詠歷朝不絕,如明高啟:“畫橋三百映江城,詩里楓橋獨有名”。蘇州附近吳江之垂虹橋因是江南名勝,歷代著名文人題詠不斷,如宋王安石有:“他年散發時,最愛垂虹橋。”清乾隆游虹橋后以《晚過吳江》為題詠有:“垂虹蜿蜒臥長波,畫戟牙檐薄暮過,燈火千家明如晝,好風好雨視時和。”的詩傳世。歷代文人、帝王的題詠更增添了蘇州古橋的文化內涵。歷代橋聯題詠題詞精當,對仗工整,文詞綺麗,如蘇州虎丘普濟橋聯:“東望鴻城,水繞山塘連七里,西瞻虎阜,云巖塔影立孤峰。”吳江同里渡船橋聯有:“春入船唇流水綠,秋月渡江夕陽紅。”之句,亦工整典雅。
蘇州民間還有許多關于古橋的民間故事流傳至今,如觀前街附近的有座小橋叫落瓜橋,橋因與呂蒙正的關系而演繹出了一段民間傳說,常使聽者為之動容。相傳呂蒙正落魄蘇州,在醋坊橋求乞,有一位農民挑著一擔西瓜過橋,一只瓜從擔中滾落,呂蒙正拾之歸主人,為謝其歸瓜,瓜主送一只西瓜給他,呂蒙正捧瓜欲歸,不想下橋時西瓜跌落地上,碎成幾塊。呂蒙正大為懊傷,悻悻而歸,后呂蒙正終于以武功立名,從此里坊稱此橋為落瓜橋,以紀念呂蒙正勤奮攻讀兵書,終于功成名就的事跡。所以可以這樣說,蘇州的古橋是蘇州地區人文景觀和居住民俗重要的組成部分。
蘇州水鄉的導游詞 篇4
同里,對很多人來說仍很陌生,但在江南一帶,她已是顆燦爛耀目的水鄉明珠、旅游新熱點。 如果你一起向往周莊那東方威尼斯的韻味,那就更加不能錯過同里。 同里鎮位于太湖邊、運河旁,四周為五湖環抱。她建于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名副其實的水鄉古鎮。她是江蘇省最早(1982年),也是唯一將全鎮作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古鎮。1995年更被列為江蘇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目前正積極申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同里,絕對是塊不可多得的江南“富土”。 歷史上,同里鎮真的稱為“富土”。但“富土”之名,過于招搖,故把“富”字不出頭,去掉一點,再將該字一分為二,上半截為“同”,下半截“田”與“土”相加,變為“里”,同里之名,由此而來。
現在的同里,在“保護古鎮,開發旅游”的規劃下,先后完成了“一園”、“二堂”、“三橋”和同里湖旅游度假村的項目。目前正積極恢復耕樂堂、計成故居、丁字河道、南園茶樓、珍珠塔等景點,務求以最佳旅游風貌,重現千年古鎮的風姿。 歸納各景點特色,同里主要有三多:橋多,明、清建筑多和名人雅士多。我們不妨逐一尋訪。
蘇州水鄉的導游詞 篇5
蘇州是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著名的風景旅游城市,也是中國首批優秀旅游城市之一。蘇州位于長江三角洲中部,東鄰中國最大的工業、金融和貿易中心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長江。轄區總面積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650平方公里。20__年全市戶籍總人口達826萬人,其中市區戶籍人口238.21萬人。暫住登記人口586萬。蘇州下轄7個市轄區、代管5個縣級市。張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太倉市、吳江市、吳中區、相城區、平江區、滄浪區、金閶區,以及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
蘇州境內氣候溫和,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自古以來被譽為“人間天堂”。蘇州是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全市地勢低平,平原占總面積的55%,水網密布。主要種植水稻、麥子、油菜,出產棉花、蠶桑、林果,特產有碧螺春茶葉、長江刀魚、太湖銀魚、陽澄湖大閘蟹等。
蘇州是一個古老的城市,始建于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蘇州是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國重點風景旅游城市,也是4個全國重點環境保護城市之一。蘇州是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實際享受副省級城市待遇,是江蘇省的經濟、對外貿易、工商業和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藝術、教育和交通中心。目前仍坐落在春秋時代的原址上,基本保持著“水陸并行、河街相臨”的雙棋盤格局和“小橋、流水、人家”的古樸風貌。境內文物古跡有487處,其中國家級15處、省級101處。中國唯一保存最完整的水城門——盤門就坐落在蘇州古城南面的盤門風景區。
蘇州是東方水城。水域面積占總面積的42%,湖泊河流星羅棋布,中國四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五分之四的水域在其境內,東山、西山、光福、石湖、虞山、尚湖等風景區分布其間,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貫穿南北。
蘇州是吳文化的發祥地。歷史上文壇賢能輩出,繪畫、書法、篆刻、詩文流派紛呈。評彈、昆曲、蘇劇被譽為蘇州文化的“三朵花”,昆曲是“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蘇繡、緙絲、玉雕、泥塑、宋錦和木刻等精湛工藝品享譽海內外;古寺、古塔、古橋等古典建筑具有極高的歷史地位。
蘇州是江南水鄉古鎮的典范,其中頗具代表性的有昆山的周莊、錦溪,吳中的木瀆、甪直,吳江的同里。這些古鎮完整地、大量地保留著明、清兩代的古宅,保持著原有的古樸風貌、水鄉特色、民俗風情和田園風光,有很高的文物價值、社會人文研究價值和歷代建筑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