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故里導游詞(通用7篇)
西施故里導游詞 篇1
大家好,歡迎來到我們美女西施的故鄉,我是這次旅游的小導游——詹江薇,你們可以叫我詹導,當然我不是導演,很榮幸和大家一起來觀賞我們的美女西施和西施的故鄉——西施殿。
我相信大家一定是聽說我們諸暨有位大美女才慕名而來的吧!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諸暨苧蘿村。天生麗質,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中的“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的經典傳說。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
大家看,西施的穿著可是很講究的,上衣是藍色的,下衣是黃色的,身上還披著一件紅色的披衣,她還被稱作荷花神女,所以六月出生的小朋友,你們就是荷花仙子了。傳說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于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
后人為了紀念西施就給她造了西施殿。在苧蘿山的最高點,上面有一座亭子,名“苧蘿亭”。亭為八角三重檐造型,內置三層,可逐級登臨,可瀏覽諸暨市區,浣紗江和對岸的鄭旦故里─鸕鶿灣村也皆在眼前了。
好了,午飯時間快到了,老師們安排同學們去對面的西施故里里面吃自帶的中飯。老師們一定要注意同學們的行動,這里水比較多,注意安全,小心落水,同學們一定要保管好隨身攜帶的貴重物品。
很快,西施故里之旅就要結束了!西施故里的景色十分美麗,希望大家下次再來!謝謝大家今天的配合,祝你們玩的愉快!
西施故里導游詞 篇2
西施故里坐落在浣紗大橋旁,又名“鸕鶿灣”。跨進大門,有一塊巨大的石頭會把你像磁鐵一樣吸引住,讓你一定得在這里拍個照,留個影不可,這塊石頭上有四個紅色的大字“西施故里”,旁邊還有許多小字,記載著西施故里的歷史傳說。到了門內,一番美麗無比的景色必定會把你吸引住,中間是一座稍稍拱起的橋,四周全是池塘,特別是到了夏天,那里的變成了荷花的世界,有的高高挺立,有的含苞欲放,有的綻開了花瓣,有的只冒出一點芽兒,
瞧!那朵荷花可真漂亮!潔白中帶有一點粉嫩,十分美麗。看!這朵荷花可真害羞!用荷葉遮住了自己的臉蛋。這個荷花池是西施娘娘以前浣紗的地方,在池邊,還有幾個銅像,是幾個婦女在搗衣。
再往里走,醒目的擺著一塊石頭,上面寫著毛澤東的詩句。特別是美食節的時候,還有“神舟七號”,海盜船”等游樂項目。
西施故里導游詞 篇3
來到大門口,映入眼簾的是一塊非常大的石頭。石頭上用紅顏料寫了大大的幾個字:西施故里。
走進去,小徑兩旁到處都是威武雄壯的大樹,綠樹成蔭的大叔。前面就是荷花池了,朵朵荷花亭亭玉立,五顏六色,紅如火,白如雪,綠如玉,粉如霞的荷花,像是一個個穿著不同衣裳的小姑娘,走上荷花池中央的白色石橋往右看有幾座零零散散的石像。有的在淘米,有的在洗衣服,還有的在下棋。說起石像人,就想起了四大美女之一,西施娘娘。西施娘娘長得可是美若天仙呢!聽說,西施娘娘還經常在這里洗衣服。還聽說,有一次西施娘娘在洗衣服時,一條魚看見西施娘娘的容貌,忘了游,就沉下河底。所以,西施娘娘有“沉魚”之稱,這些石像就是為了紀念西施娘娘而造的。
往前走,就是歷代名人館了,里面有名媛的照片雕像。歷代名媛館的結構是一座四合院,顏色是黑白相間的。走進去,讓人感到莊嚴和古老。
走啊走,就來到了美食街。美食街兩旁有賣各種東西,商鋪有賣麻糍的,有賣珍珠的,還有賣娃娃的等等。這里還有被日本稱之為黑暗料理之一的臭豆腐,有興趣的話可以嘗一嘗。
在不知不覺中時間到了,我們就要說再見了,下次記得再來玩哦!
西施故里導游詞 篇4
大家好,我是導游徐浙宸,今天我們要去美麗的西施故里,很歡迎你們的到來。
來到大門口,你們看這塊大石頭,上面的字是工匠師傅們一心一意刻出來的,再用紅色的顏料染上去,這可讓他們花了不少時間。走進去你會發現,哪里都少不了綠色。大樹碧綠碧綠的,像一名正在野外作戰的士兵,保護著美麗的西施故里。小草綠油油的,像是一塊綠色的毛毯,給西施故里增添了許多綠意。荷花池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大鏡子,把大樹的綠一分不少的倒映在湖中。石子小路少也少不了綠色,小小的青苔連成一片,也增加了不少綠。西施故里就是一個綠色的天堂。
走到了小路的盡頭,我們來到光彩奪目的荷花池。池中的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盤子。“盤”中的露珠猶如一粒粒米粒,吸引著游客們。荷花格外引人注目,幾片荷葉中,一朵粉紅的荷花立在中間。有的花朵在太陽照射下,欣然怒放。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害羞的看著整個世界。還有的還是花骨朵,在微風中含苞待放。在荷花池中央矗立著一座西施的雕像,在微風中她亭亭玉立,栩栩如生,加上學士橋,更顯示出了西施的美貌,成了一道非常美麗的風景。
經過學士橋,我們來到美味可口的小吃區。無論走到哪兒,都能聞到食物的香味,最香的要數焗鹽雞了,香味四溢,大家要是餓了也可以買一只品嘗哦。這邊是我們諸暨的特產麻糍,香甜可口,口感軟糯。西施豆腐是我們諸暨的傳統美食,歡迎各位游客去品嘗哦。
這就是美麗的西施故里,各位游客喜歡這里的美景嗎?今天的游程就到此結束,大家再見。
西施故里導游詞 篇5
游客朋友們,你們好。大家去過那無邊無際的大海,去過那茂密的森林,去過那雄偉的北京……
可是,大家可能還沒有來過我們諸暨的西施故里吧?今天我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在西施故里的大門口前,有著一塊巨大的石頭。石頭上刻著四個紅艷艷的大字——西施故里。在石頭的附近有著許許多多茂盛的小草,它們和石頭一起保衛著這一片美麗的土地。走進西施故里景區內,走過小橋,你就會看到許多浣沙女的雕像。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個古銅色的浣沙女。她們好像在竊竊私語,一個浣沙女說“你看,今天的人怎么那么多呀!|”另一個說“馬上要到端午節了,人當然多呀!我們也別光顧著說話,趕快找個地方洗衣服吧!”在湖中的石板上也有很多的浣沙女,她們有的在用力地拍打著衣服,有的彎下腰慢慢地漂洗著衣服,有的洗完衣服了,正在跟伙伴說再見。在西施故里之中,有一個老年人的“樂園”戲臺。每當有節日的時候,一些演員就會來這里唱戲。既然有老年人的“樂園”,當然也有我們小朋友的“樂園”。
在“樂園”里有著許多美食:有香噴噴的臭豆腐,有美味的麻糍,有各式各樣的冰淇淋等等,讓我口水直流,相信游客們也會喜歡吧!這就是西施故里,你覺得美嗎?
西施故里導游詞 篇6
歷代名媛館是一處具有江南特色的庭院式仿古建筑,位于西施故里旅游區的入口區域,占地面積6521平方米,是目前國內罕有的以中國歷代著名女性為主題的展覽館。展館以展示女性真、善、美為宗旨,共選擇了100多個中國古代女性人物,按人物特征分為四大美女、傳說中的神女、青史百家、才情淑女、巾幗英烈、四大民間故事、百美廊七個單元,其中四大美女是整個展館的核心。此外名媛館內還設置有《浣紗記》磚雕照壁、十二花神庭院小品等靜態景觀和編鐘樂舞動態展示項目。
中國歷代名媛館屬于非博物館類展館,雅俗共賞是它的基調,所以在設計過程中將始終兼顧藝術性和參與性。館內各單元人物使用不同材質和多種工藝來塑造,許多人物都會在聲、光、電技術手段的配合下,在特定的藝術場景中展現她們的故事。如果說現代技術的運用使名媛館的歷史氛圍更為濃厚,也更具觀賞性;那么動靜相宜、空間多變、虛實結合、構思巧妙的整體布局則會把相對靜止的人物形像引入到活力四溢、意境深遠的動態場景之中,生動形象地再現了人物活動的歷史瞬間;而多門類的人物塑造工藝也將會使建成后的名媛館成為一個美輪美奐的女性藝術形象之集大成者。
范蠡祠主要以范蠡軍事政治才能和商業才能及生平業績為主要展示內容、以其它相關人文故事為襯托。全部建筑由范蠡祠及財神廟、魁星閣、三星廟(暫用名)等相關建筑組成,占地面積20xx平方米,建筑面積960平方米,正殿內塑高3.5米范蠡全身銅像一座,銅像背后墻面用木條仿竹簡形式,再現《史記》中記載范蠡故事的精彩篇章,所有立柱均鑲嵌楹聯。殿外左右兩側建長廊兩條,陳列與范蠡生平業績相關的.詩碑,并以彩繪壁畫等形式,生動介紹范蠡卓越的軍事、政治和經商才能。其它輔建筑依相應位置而建,錯落有致,相關塑像如:國神比干、趙公明、關公及福、祿、壽三星均以民間傳說的形象為依據,或坐或立,神態各異。范蠡祠共有塑像8座,除范蠡全身銅像外,其余均采取民間傳統的貼金彩繪相結合的形式。
范蠡祠面西南背靠金雞山,氣勢恢宏,采用清代民間建筑風格,黛瓦粉墻,古樸典雅。主要建筑除“魁星閣”外,屋架及相應構件均從民間整體購買,各種木雕構件琳瑯滿目,精彩非常,充分展示了江南民間建筑藝術特色。
西施故里導游詞 篇7
西施故里旅游區是紹興地區唯一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五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目標以西施文化為主題,充分展示古越文化和故里風情,將本區域建設成為一處自然風光優美、文化內涵豐富、游覽設施健全、經濟效益良好、具有時代活力的風景游覽勝地。
整個旅游區規劃總面積1.85平方公里。按功能劃分為一軸一心六區。一軸為南北穿越整個旅游區的浣江游覽帶,一心指已有一定規模的西施殿景區,六片指主入口管理區、鸕鶿灣古漁村景區、古越文化區、美苑休閑娛樂區、三江口濕地生態保護區、休閑度假區。
美女西施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西施故里就在諸暨市城南苧蘿山下,浣紗江畔。西施生于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當時諸暨乃越國都城(后遷會稽)。
公元494年吳越交戰,越敗于吳,越王勾踐被迫屈膝求和,攜妻將臣入吳為質三年。勾踐歸國后,發誓洗刷這奇恥大辱,于是采用文種提出的“美人記”。幾經尋覓,終于“得苧蘿山賣薪女西施”。西施,姓施,名夷光,“父鬻薪,母浣紗”,西施幼承浣紗之業,故世稱“浣紗女”。勾踐選到西施后,獻于吳王,吳王大悅:“越貢西施,乃勾踐之盡忠于吳之證也。”從此沉湎于酒色不能自拔,越國卻上下一心,勵精圖治,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于打敗了吳國。后人為紀念這位忍辱負重,以身許國的絕代佳人,就在苧蘿下修建了西施殿。
唐開成年間(公元836-840年)著名詩人李商隱曾寫下“西子尋遺殿,昭君覓故村”的詩句;稍后,女詩人魚玄機又有《西施廟》詩。這些是目前能見到的關于西施殿的最早文字。明代,西子祠曾具相當規模。此后屢興屢廢。現在的西施殿于1986年奠基,1990年10月7日落成,景區占地5000平方米,由門樓、西施殿、古越臺、鄭旦亭、碑廊、紅粉池、沉魚池、先賢閣等景點構成。西施殿景區在重修過程還從民間征集了12000余件從老式民居上拆下來的古建筑構件,其中包括梁、柱、門、窗、牛腿、擎枋、斗拱、雀替等等,這些木、石構件雕刻精美,工藝水平高超。經過設計者的精心搭配,合理利用,無疑大大增強了西施殿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觀賞價值,使它更具有了濃厚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