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殿導游詞(精選7篇)
金殿導游詞 篇1
大家好!我是莎拉王,你的向導。你可以叫我王導。希望有我的熱情服務,你會幸福快樂。
今天,我將帶你領略武當山美麗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道教文化。
現在我們來到南巖,它被認為是三十六塊巖石中最美麗的。武當山的自然景觀與精致的建筑融為一體,在這里可以得到充分的體現。這座石廟坐落在懸崖上,建于元代,懸崖旁有一條雕刻的龍石梁。石梁深2.9米,寬僅30厘米。上面刻龍,龍頭上面刻香爐,就是著名的“龍頭香”。
接下來我們坐纜車去爬天柱峰,主峰。好了,天柱峰來了。天柱峰海拔1612米,因此被稱為“天一柱”。站在這里,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七十二峰對著大頂”的壯觀景象。而天柱峰頂上的金壁,就是金殿。金殿是中國最大的鑄鋼金殿,建于永樂十四年。整個金殿沒有一顆釘子,都是鑄起來運上山的。底座非常緊,看起來像一個整體。如你所見,這里的長明燈從未熄滅,所以山頂空無一人,風很大。為什么不會被風吹滅?據說就是因為這個沉箱上的“避風仙珠”。
相傳這種仙珠可以壓制山風,防止風吹進寺廟,從而保證神燈的長壽。其實神燈之所以變亮,真正的原因是廟門的所有鑄件都非常精準,可以改變風向,可見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有著高超的智慧和技藝。歷經500多年風雨,金殿依舊輝煌如初。它是中國古代建筑和鑄造技術的瑰寶。
下一次就留給大家自己安排了。現在是下午三點,兩個小時后大家會在這里集合。希望你能在這里品味到奇妙的建筑和美麗的風景。
美好的時光總是讓人懷念,我們今天愉快的武當山之旅就此結束。最后,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再見!
金殿導游詞 篇2
金頂景區包羅中觀、黃龍洞、朝天宮、古神道上的一天
門、二天門、三天門和太和宮的金殿、皇經堂、紫金城、朝拜殿,以及元代古銅殿等古代構筑。這里生涯著大量的各朝代制造的像器、供器、法器等文物珍品。這些都是中國古代構筑和鍛造工藝的光輝燦爛明珠,是中華民族伶俐和古代科技程度的汗青見證,是價值千金。
在金殿前,極目四方,八百里武當奇麗風物一清二楚,群峰升沉如同大海的波瀾奔涌在靜止的剎時,眾峰拱擁,八方朝拜的景觀神奇地渲染著神權的威嚴和皇權的登峰造極。同時,還能明確到許多奇特的天然天象異景和傳播著很多神話故事。
可以說,武當山金頂無論是對游人照舊對香客都有著兇猛的吸引力。跟著旅游奇跡的成長,來武當山金頂的旅客比年遞增。站在金頂,歷史知識,會有一種無形的震撼使人觸目驚心,崇拜虔敬之心油然而生。
每年夏日雷雨季候,武當山就會呈現雷擊金殿的異景。當令,一聲聲天崩地裂的巨響震耳欲聾,雷電劃破長空,如利劍直劈金殿。剎那間,金光萬道,直射云霄,其景觸目驚心,神奇壯觀。而金殿歷經600年雷電煉擊,至今仍金光燦燦。
金殿導游詞 篇3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們將去游覽金殿。金殿坐落在昆明東北郊的鳴鳳山上,這里古時禽鳥翔集,鸚鵡尢多,人稱鸚鵡山。明代又多有孔雀往飛于此地山林,人們以為是鳳凰,因此這里又稱為“鳴鳳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在鳴鳳山上有許多故事和傳說,到時候我將--給各位講解。
金殿到了,請大家跟我到“鳴鳳勝境”中“尋仙訪道”。從山腳過迎仙橋到達“鳴鳳勝境”石坊,坊背題書“玉虛孔衢”,玉虛指仙境,孔衢指通道,意思是通往天宮圣境的正道。路邊立有“呂祖碑”。上面寫著“唐高風正節呂真人洞路”幾個大字。相傳明朝祟信道教的云南巡撫陳用賓應夢中神仙指引到此相會,遇到一位用兩口鍋相扣煮芋,繩牽小羊的窮苦老人,只因以貌取人,有眼不識“金鑲玉”,辨不出此人正是八仙之一的呂純陽(呂洞賓),痛失了上天為仙的好機會。痛定思痛,陳巡撫在此建了“迎仙橋”和“呂祖碑”,并認定此地是洞天福地,便修筑了著名的金殿道觀。
從迎仙橋到太和宮途經三道“天門”在寬闊的石級兩邊,松柏森森、林濤陣陣,步行其間感到天高、山大、路寬、林深、心曠神怕,如臨仙境。此間意境用一個“放”字便可概括。“迎仙橋”到一天門有七十二級臺階,一天門到二天門經二十六級臺階,它分別代表著道教的三十六天是,七十二地煞,這一百零八位神仙是玄武大帝的屬下。當你步入天門之時,就進入了真武帝君的法門,三座天門又代表了在大羅天之下,三十三天之上的太清天、上清天和玉清天,這是道家認為的最高境界。攀登石級,經過三天門,只有不畏艱苦、攀登求道,才能進入道家最高仙境。
現在我們到了太和宮。太和宮門外的紅墻上有明代留下的“鸚鵡春深”四個大字,寫得飽滿圓潤、蒼勁有力。因鳴鳳山又被稱為鸚鵡山,山中四季如春,春深似海,所以“鸚鵡春深”就題得恰到好處了。進了太和宮門,一座光彩奪目的欞星門矗立眼前。大家請看根星門上的對聯:“天臺高百尺,東林竹舞,一半青山一半云;帝道滿三千,上谷龍飛,無雙玉宇無雙地。”此聯寫景抒情,贊頌了秀麗佳景又頌揚了道家的法力無邊。
欞星門一般多建于孔廟之內,欞星指天田星,人們祭祀欞星以祈五谷豐登。門兩旁有青獅獻瑞、白象呈祥;上端橫匾上題有“洞天福地”。欞星、青獅、白象以及道教橫匾集中在一起,突出體現了我國寺、觀中佛、道、儒三教共處一地的特點。在此建欞星門,表現了道家“尊天必尊道,尊道亦尊天”的思想。
沿著兩旁種滿迎春花的小道往前走,望著左右長長的配殿,山東導游詞,人行其間,各位一定覺得視線、神情在隨之收斂,有一種“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感覺。這種意境用“收”字便可概括。上完臺階,眼前這座青磚所圍的建筑被稱作“紫禁城”,是明朝萬歷年間陳用賓所建,迄今已有四百年的歷史。細看城磚有大小之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原來,小城磚是道光年間遭地震損壞后修補上去的,而大城磚為明朝始筑。城上小樓是供奉魁星的“魁星樓”。城門口右邊是明朝所植“瑪瑙”茶花,花開九芯十八瓣,直徑達七寸。左邊是一株玉立婷婷、花大如斗的白玉蘭。每到花開時節,茶花紅似火、燦如霞,濃裝艷麗;玉蘭花白似玉、潔如雪,淡抹素雅。兩花相映,美不勝收。
進入城門,眼前一亮,好一座古香古色,鐘毓靈秀的金殿,這就是我們今天觀光的核心。金殿并非金造,實乃銅鑄。明清時期,云南銅產量全國第一,云南東川等地的銅每年都要運到湖北城陵磯鑄錢。因戰亂道阻,數年生產的銅都未能運出。鸚鵡山道觀道長徐正元呈請世襲黔國公沐昌祚和云南巡撫陳用賓,模仿湖北武當山天柱峰銅殿的式樣于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鑄成了第一座銅殿。銅殿建成之時,輝煌無比,金光耀目,稱為“金殿”。明朝后期,云南沐氏家運日衰,認為“銅乃西方之屬,能克木(沐)”,竟將其敗勢歸咎于銅殿,于明朝崇幀十年(1637年)將第一座銅殿遷到賓川雞足山。眼前這座銅殿是平西王吳三桂為鞏固自己統治地位,為求助于神道庇佑在清康熙十年(1671年)鑄造的。
各位請看:銅殿下筑須彌座式臺基,高1.5米,金殿建于兩層石砌臺基上,第一層為青石砌就,沙石勾欄,欄上浮雕“二十四孝”圖,第二層是大理石欄,中間是一條雕有龍風云紋的陛石。獨具匠心的須彌座使金殿更加雄偉高大、莊重威嚴。方形的金殿為仿木結構重檐歇山式建筑,殿高6.7米,寬深同為7.8米,四壁由三十六扇格子門組成,上面鑄有龍鳳吉祥、花草魚蟲、云龍麒麟等圖案,銅殿脊檁上鐫有“大清康熙十年歲次辛亥(1671年)大呂月(十二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親王吳三桂敬筑”。銅殿四角有盤龍石柱襯托,四周由十六根圓柱支撐,斗拱飛檐、龍飛鳳舞、精美無雙。這是我國現存最大(占地180平方米),最重(250噸),保存最完好,鑄造最精美的銅殿,這是我國的一件國寶,被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
金殿是道教中正一道教派的道觀。殿中供奉著真武帝君銅像,高1.5米,披發跣足、仗七星劍、執七星旗,著黑衣、踏龜蛇。真武大帝又稱玄武。相傳在黃帝時期,凈樂園善勝皇后夢游御花園,吞下陽光后十四月,三月初三時左脅裂開產下太子,頓時瑞云繚繞,異香芬芳。太子聰明過人,十五歲時受玉清圣祖點化前往太和山修煉,成道后被玉皇冊封為“鎮天玄武大將軍”,統領北方。而真武修煉的太和山也被改稱為武當山,取“非真武不足以當此山”之意。傳說在周武王伐封的戰爭中,真武大帝降服了變化為蒼龜、巨蛇的.水火二魔,歸降后的龜蛇屢立戰功,被玉皇封為“太玄水精黑靈尊神”和“太玄火精赤靈尊神”,隨真武調用。殿中真武兩旁龜將勇猛威嚴,蛇將氣字軒昂。一旁有金童持卷、玉女捧印。道教諸神仙都有作為侍從的金童、玉女。而真武的金童玉女特指周公和桃花女。周公以占封為生、開業三十年從無差錯。自從遇上桃花女卻屢屢不靈,周公知道桃花女功業不淺,然而心中不服,托人說煤將其娶回家中作兒媳準備慢慢收拾。誰知一害再害無一成功,弄得狼狽不堪。真武大帝出面結束其恩怨復歸天位,從此他們就當了真武帝的聽差兼秘書,掌握法寶、符印,書記三界神仙的功過善惡,成為真武大帝的得力助手。銅殿柱上有聯贊道“威武鎮南滇,七星耀處河山朗;神靈終北極,一劍飛來海宇清”。銅殿前后各有一匠,前書“南無量壽佛”,后題“北極玄武”一佛一道。佛道結合,又為金殿一奇。銅殿外有左右相對兩個銅亭,內奉水、火二將。在殿右前方有一條高10米的銅制旗桿,上懸“日月七星鎖山旌”。七星銅旗高懸,象征北極玄天“普護”生靈。旗上鑄有“天下太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旗周圍有二十八宿。什么是二十八宿呢?早在遠古時候,人們將天上的星辰分為二十八個群落稱“二十八宿”,按它們位置分為東西南北四個群落,每方為七宿,根據這些星辰排列的形狀想象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玄是龜、武是蛇),稱為“四象”。“四象”被玉皇封為鎮守四方的大神。旗子上端有日月,旗中是北斗七星,整個銅旗為鏤空鑲嵌。七星旗的建筑年代早于現在的銅殿,是陳用賓建筑第一個銅殿時鑄造的。
金殿導游詞 篇4
金殿風景區位于昆明市東郊的鳴鳳山麓,占地1773畝距市區8公里。金殿名勝區創建于明萬歷三十年(1602)明崇禎十年(1637)銅殿遷賓川雞足山,清康熙十年(1671)平西王吳三桂重建現存這幢重檐歇山式真武銅殿,銅殿重250噸,是中國最大的銅建筑,它比北京頤和園萬壽山的金殿保存完整;比湖北武當山金殿規模大,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純銅鑄殿。 這座名聲顯赫的金殿屬于太和宮的一部分,總重量達250噸,為重檐飛閣仿木結構方形建筑,殿高6.7米,寬、深各6.2米,包括梁柱斗拱、瓦楞頂檐、神像羅幔、桌案瓶器、匾楹旌旗等都是用銅鑄成。
金殿自陳用賓于萬歷壬寅(1602)年鼎建, 迄今已380多年; 吳三桂重建已210多年了。初建于明萬歷年間。陳用賓仿照湖北均縣境內的武當山天柱峰的太和宮及金殿,略加變化建成。明代后期統治云南的沐氏作惡多端,屢被朝廷懲治,家運日衰。但是,他不從自身上找根源,而從迷信中尋求解脫。信為:鸚鵡山在城東,山上立有銅殿,“銅乃西方之屬,能克木”,故由巡按張鳳翮出面,將銅殿拆運至滇西的雞足山,現存鳴鳳山金殿,是清初吳三佳重建的。殿梁上還留有“大清康熙十年,歲次辛亥,大呂月,十有門日之吉,平西親王吳三桂敬筑”等字樣。
從山腳舍車步行,過迎仙橋,進“鳴鳳勝景”坊,途徑“第一天門”、“二天門”和“三天門”。攀上天門,即可見古樸莊重的“太和宮”大門。聯云:“畫棟連云,只占青山三畝地;朱樓映日,別開綠野一重天”。入寺門,再過欞星門,可見巍然屹立的磚城,擊長約數十丈,略似皇家紫禁城。沿階進“城”,迎面高高的臺階上,便是太和宮的中心建筑,著名的金殿。 名勝區建有三層三十六翼角二十九米高的鐘樓,三樓穹頂下,懸掛明永樂二十一年(1432)所鑄的大銅鐘,鐘高3.5米,口徑周長6.7米,重達14噸,為云南省最大的古鐘。新建的“中國金殿博覽苑”,將湖北武當山、山西五臺山、山東泰山、和北京萬壽山的銅建筑薈萃一園。苑中堆大理石,小橋疊水、踏步欄桿、棧道石坊、植物花卉等景觀相映,形成了小巧玲瓏的仿銅文化園林。金殿建有500畝的園林植物園,已建成茶花園、杜鵑園、木蘭園、薔薇園、溫室區等十個園區,引種園林植物20xx余種。金殿名勝區是融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為一體的特色旅游景點。在昆明市東北角七公里的鳴鳳山上,有完全用青銅鑄造的銅殿,在驕陽下殿宇熠熠生輝,耀眼奪目,故人們稱為金殿,是中國重點保護文物。
春城清代康熙九年(公元一六七零年),吳三桂在鎮壓農民起義后,率師進踞昆明,重建金殿。現在金殿大梁上尚可看到“大清康熙十年,歲次辛亥,大呂月(即十月)六日之吉,平西親王吳三桂敬筑”銅鑄字樣。里面的佛像、匾聯、梁柱、層面、門窗、盤龍、裝飾等均用銅鑄成。金殿的階梯、地板、欄桿均是別致的大理石鑲砌。整個殿宇宏偉莊嚴,美觀大方。殿外筑有城墻、城門、城垛。城上有樓。在殿后側,有粗逾合抱的山茶一株和紫薇兩株,相傳為明代所種,每年春節前后,數千朵茶花怒放,花紅似火。
金殿導游詞 篇5
金頂最首要的構筑物就是金殿了,左邊是簽房,右邊是香房。金殿是武當山的英華。明成祖對金殿的體諒可以說是無微不至,從金殿構件鍛造到護送安裝等每個環節,他都親身布置。工匠們按其“冶銅為殿,重檐疊拱,羽飛瓦立,玄帝金像,閣下靈官、玉女、捧劍執旗天將”的詔書,在北京將所有構件鍛造成往后,于永樂十四年(1416年)九月初九下“敕都督何浚”詔書:“今命爾護送金殿船只至南京,沿途船只務要警惕審慎。遇天道晴明,風水順遂即行。船上要異常清算潔凈。故敕。”構件由運河經南京溯長江、漢江,一向被護送到武當山,然后插榫、焊接安裝。
那么,明朝工匠們是奈何把這些銅鑄構件拼接安裝在一路,形成整體宮殿的呢?據專家說明,他們回收了一種至今已失傳的工藝要領。工匠們在天柱峰頂,把水銀加熱熔解到必然溫度,再將金子錘成金片扔到加熱的水銀中逐步沉淀,然后在用木炭輕輕攪動水銀,金子在沉淀的進程中與水銀產生化學回響,就形成了金泥。工匠們取金泥涂在金屬構件卯榫組接部位。最后,架起炭伙烘烤,使金泥中的水銀揮發,只留下純金。這樣,金子便堵住了各部件的接口誤差。現在,金殿仍絲毫看不出任何焊接的陳跡。可見,工藝相等精深,到達了明朝代銅鑄藝術的最高地步。金殿高5.54米,寬4.4米,進深3.15米,殿頂脊上有獸頭、龍、鳳、海馬、天馬、神仙等吉利物。殿身刻成木頭的門窗情勢,很是傳神。金殿有12根銅柱,有148根外護欄,是云南的公眾奉獻的。
金殿坐落在須彌座崇臺上,殿前裝飾精雕石欄院子,是由平滑精致的石材疊砌而成,以整塊紫色紋石墁地,臺附近繞以統一石質鐫刻的蓮花柱飾欄。歷經600年來一向以“玉石院子”著稱。溘然有一天,中國旅游地質學研究會會長、構筑地質學家陳安澤傳授對這座五顏六色、做工風雅,被觸摸的光油油、滑溜溜,勝過天宮瑤臺的崇臺和須彌座考據后,斷言此“玉石”是竹葉狀化石和三葉蟲化石,距今約5億年,像這樣的化石作為古構筑原料,在我國尚屬有數。可謂,千古一絕。(這么大的化石是從何而來?有是怎么搬上山的呢?)金殿內里正中這尊銅像就是真武大帝,肅靜偉岸;雙方是金童玉女,閑雅蕭灑;背后是捧劍執旗二將,勇猛威嚴。殿內金匾上刻“金光妙相”四字,是清朝康熙天子手書。“金光妙相”歌詠玄天天主圣容色澤照人,婉轉蘊藉地鼓吹武當玄門高妙莫測,妙不行言,含有清王朝與真武神同存,讓世襲家業永昭萬世之義。
金殿及塑像都是國度一級文物,很是貴重,僅僅是每平方米所含黃金就有7.44兩,歷經400年汗青風霜仍舊榮耀光輝燦爛。關于金殿,有許多神奇的傳說與真實的故事。一盞油燈從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點燃,無論風多大,老是火苗熊熊,不搖不擺,長明不滅,一向連續到此刻。600多年沒有熄過一次。這盞神燈就供奉在金殿的供桌上,它就是《西游記》中孫悟空參拜武當山,向蕩魔天尊玄武大帝告急的那顆定風仙珠下的神燈。到底是定風仙珠鎮住了山風,照舊其余緣故起因保住了神燈五百多年長明不滅呢?現實上是金殿結構奇妙,密不通風,形不成對流,燈天然不會滅了。
金殿導游詞 篇6
太和宮金殿,又名銅瓦寺,坐落在昆明城東北郊鳴鳳山,俗名鸚鵡山。鳴鳳山原名相度山,明萬歷年間始創太和宮金殿以后,改稱鳴鳳山,系明代以來云南著名的道觀風景名勝區。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舒藻《重修太和宮碑記》詳細記載了太和宮創建的歷史:“滇南苴蘭(昆明)會垣東關外,距城十五里許,有山鳴鳳,又俗名鸚鵡山。前明萬歷壬寅年(1620xx年),道士徐正元叩請云南巡撫陳公用賓,會同黔國公沐公昌祚,右都督沐公睿,御使劉公會于是山之巔,仿照湖廣武當山七十二峰之中峰修筑紫禁城,冶銅為殿,鑄供真武祖師金身。名其宮曰‘太和’,亦仿照武當山中峰宮名也。其時并建三元、環翠二宮,所供圣神仙佛,各有專司,瞻拜者歷歷可溯。而其殿宇,概以‘太和宮’統之。其地左挹華山之秀,金馬騰輝;右臨昆海之濱,碧雞煥彩,洵為滇南一勝境也。鄉人稱之或曰金殿,或曰金頂,任其信口而出耳。”
這段碑文依據史料,敘述了仿湖北武當山始創昆明太和宮金殿的時間、創始人、冶銅為殿、供奉真武金身的道觀規模,以及鳴鳳山的山勢。明萬歷三十年(1620xx年)道士徐正元“叩請云南巡撫陳用賓”,陳用賓會同黔國公沐昌祚、右都督沐睿、御使劉會,同登鳴鳳山巔,商定仿武當山中峰興建太和宮。這與明萬歷甲辰年(1620xx年)正月太和宮創始人陳用賓所撰《鼎建太和宮記》是一致的。舒藻的碑記用白話敘述,通俗易讀。陳用賓的碑記文言紀事,不容易讀。
舒藻碑文中所說:“其時并建三元、環翠二宮”一段不準確。其實創建太和宮前七年,就已建“環翠宮”。陳用賓撰《環翠宮記》稱:“余撫滇之三年,命官于鳴鳳山建環翠宮,其中為閣,祀呂師(呂洞賓),殿有二,王、陶天君,何、柳二仙并祀閣上。” 陳用賓,福建晉江人,明進士,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以右僉都御使巡撫云南。陳用賓“撫滇之三年”,即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他“命官于鳴鳳山建環翠宮”。萬歷三十年(1620xx年)“叩請”陳用賓興建太和宮金殿的“道士徐正元”,就是環翠宮的道士。
正如陳用賓《鼎建太和宮記》所述:“及撫滇之九年”,即萬歷三十年(1620xx年),陳用賓“偕卜勝東城,相度山原間幾一舍許無當者,延佇環望,真氣英英,連蜷環翠宮左,捫蘿視之,適彩雉從中盤起,玉局宛然,無亦光岳之閟有待歟?” 陳用賓偕沐昌祚、沐睿、劉會等登相度山,卜勝選址,已見山勢“連蜷環翠宮左”。這清楚說明,明萬歷三十年陳用賓為太和宮選址時,已有環翠宮。太和宮金殿、三元宮于明萬歷三十年(1620xx年)動工興建,“始事竣工,俱以王正之月,甫一載而繕定”。“萬歷甲辰(1620xx年)歲春正月吉旦”,陳用賓撰立《鼎建太和宮記》。
民間傳說陳用賓曾在鳴鳳山“三遇呂洞賓”,是呂仙引示他鳴鳳山是“洞天福地”,所以他“撫滇之三年”即“命官于鳴鳳山建環翠宮”,“其中為閣祀呂師”。環翠宮建成后,陳用賓曾撰楹聯:
春夢慣迷人,一品朝衣,誤了九寰仙骨,雞鳴紫陌,馬踏紅塵,軍門向那頭跳出?
空山曾約伴,七閩片語,相邀六詔杯茶,劍影橫天,笛聲吹海,先生從何處飛來!
陳用賓身居云南“軍門巡撫”,既迷戀官場“一品朝衣”,又向往道教“九寰仙骨”,矛盾的心情,只有請問“劍影橫天,笛聲吹海”飛來的呂仙人,他該“向那頭跳出”?
陳用賓《建太和宮記》開頭有這樣一段話:“考玄帝天乙之精,乘玄枵當帝座,跡最著于太和,貞觀而還,代能尊祀。我成祖文皇帝穆有遐思,式廓其制,千古讓隆焉……”說是真武玄帝系“天乙之精,乘玄枵當帝座”,真武神跡,太和山(即武當山)最著名。從唐貞觀年間以來,世代尊祀。明成祖朱棣崇信真武,敕令大修武當山,千古隆重奉祀真武。武當山有“真武神,永樂像”的傳說,以后天下真武宮都按這“永樂像”塑真武。
明崇禎十年(1637年)金殿移到賓川雞足山,史志碑記所載是一致的。明崇禎十年(1637年)云南巡撫張鳳翮將銅殿移到賓川雞足山天柱峰。天柱峰為此又稱“金頂”。雞足山銅殿毀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掃四舊”期間。張鳳翮移銅殿時,太和宮銅殿的基座、下層平臺砂石浮雕欄桿未拆,保存至今。
清康熙年間重建鳴鳳山太和宮銅殿,“范銅至五百余萬之多”(250噸)。1980年清洗銅殿煙塵污垢時,發現銅殿正梁上通體被煙垢覆蓋的銘文,梁中間的字被藻井遮蓋,我爬上去看是“大清康熙十年歲次辛亥大呂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親王吳三桂敬筑”。銘文證實清康熙九年(1670年)吳三桂修葺太和宮,重建真武銅殿,銅鑄神像,豎“銅幡竿十余丈,亭亭特立”。康熙十年(1671年)十月十六日竣工落成。因吳三桂康熙十二年(1673年)舉兵反清,故方志碑記只稱“清康熙九年重鑄”,回避是吳三桂重鑄銅殿。
吳三桂重建真武銅殿后,鑄了一口“七星寶劍”懸掛在銅殿內,這就是碑記中所載真武“慧劍高懸,常伏魔而制怪”。吳三桂又將其使用過的一把木柄大刀,重12斤(6公斤)留在太和宮,以炫耀其武威。
銅殿正面,清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年)云貴總督王繼文書懸“南無無量壽佛”銅匾。“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不少人感到疑惑,一代名儒的云貴總督,為什么在真武道宮掛佛教匾?武當山記載,永樂十四(1420xx年)武當天柱峰頂建真武銅殿時,峰巔咫尺地盤上已有佛教無量壽佛殿,佛道互不相讓。得知建銅殿是圣上旨意,佛家折中,“讓地不讓佛”,真武殿上掛“無量壽佛”匾,朝拜真武同時,也頌“南無無量壽佛”。鳴鳳山太和宮仿武當山中峰興建,王繼文依據武當山典故懸匾。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修二天門碑記》記載了清代昆明兩次地震的情況:“乾隆年間,滇省地震,星旗救劫,厥有靈徵”。這次地震影響不大。道光“十三年(1833年)七月二十三日,滇地大震,復得殿宇牌坊,客座茶房,震搖摧壞。”太和宮更大的劫難是咸豐年間,太和宮毀于兵燹,三元宮化為灰燼。每一次損壞后,都不同程度地進行了修繕。其中,光緒十六年(1890年)至光緒三十一年()前后十五年間,太和宮住持李明清勸募“縉紳王熾、余安轉稟督辦云南礦物、前巡撫唐公炯,倡鑄銅一萬斤,并遍約同人,量力捐助。鑄造亭子、侍座神像、格扇瓦片,并重修山門、牌坊、殿宇,眾作新之。”
太和宮金殿于1950年軍事接管,定為“昆明市金殿名勝區”。先后隸屬文教局、建設局、文化局、園林局管理。1966年“文化大革命”“掃四舊”期間,各殿泥塑神像被破壞,殿宇坍塌,荒煙蔓草。1968年又將太和宮劃屬昆明力車胎廠作宿舍,1970年由昆明市城建局收回。
粉碎“四人幫”以后,逐年修復古建筑,重建雷神殿、老君殿、三豐殿,翻修三座天門、欞星門,新建長廊亭臺,局部維修明代城墻。1983年興建山巔鐘樓,保護原昆明城宣化樓之明代永樂大鐘。
1983年至1991年,在鳴鳳山東面、南面新征土地273畝,興建占地500畝規模的“昆明園林植物園”。園林植物園分為十二個專類花卉園區茶花園、溫室花卉區、杜鵑園、水景園、木蘭園、薔薇園、竹類植物園、裸籽植物區、珍稀瀕危植物區、造園示范區、鸚鵡園(盆景區)和雪松草坪園。省、市政府先后投資達800余萬元。
為迎接1999年在昆明舉辦的世界園藝博覽會,1997年至1999年,市政府先后在鳴鳳山金殿投資20xx萬元,全面維修太和宮古建筑群,整修鐘樓,開辟鐘樓旅游服務區,興建大型觀賞溫室,新建杜鵑精品園,開發蘭圃和蕨類植物園,重建秋園餐廳,改造旅游招待所,重建園內旅游廁所。在金殿自籌資金興建“中國金殿博覽苑”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金殿青銅文化旅游景點……這次整治修建,為太和宮金殿創建四百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修葺和興建。金殿名勝區1999年躋身云南省一流風景名勝區。
金殿導游詞 篇7
今早,鬧鈴還沒響我就醒了,睜開朦朧的睡眼,看一看表,時間才六點鐘。這時廚房里傳來叮叮咚咚的聲音,爸爸媽媽已經在為我做午餐了,我急忙穿好衣服起床準備東西,我為什么這么急呢?因為今天學校要組織我們去金殿春游。
我早早的就來到學校外面,只見有好多同學已經等在大門口了,大家的書包都鼓鼓的,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的笑容,不用說大家的內心一定和我一樣激動和期待。
我們乘坐公交車來到金殿,一進大門就看到蒼翠的林間,一條長長的石階順山而上,宛如一條青龍盤旋在山間,常年守護著這里的一草一木。
我們在導游的帶領下,沿著這蜿蜒而陡峭的石階向山頂攀爬,開始大家還覺得比較輕松,一路上有說有笑。不知走了多少級臺階,我便只聽到同學們的喘氣聲和零星的報怨聲,大家有的手腳并用,有的相互幫忙,你拉我一把,我拉你一把,艱難的向前行進。有一些體力好的同學已經和大家拉開距離,正坐在半山的石凳上休息。
我也喘著粗氣緊跟著大家,生怕自己會掉隊,心里想著怎么還不到目的地,這樣大家就可以停下來休息,腳就不聽使喚了,好像有一個大大的石塊壓在身上,一點力氣也使不上來。看著大家都在努力的向上走著,我有什么理由要停下來呢,于是我咬咬牙,調整好呼吸,又一步一步的緩慢向前攀去。
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于和大家一起到達了目的地,回頭看看山下,這些石階也不過如此嘛,全都被我踩在了腳下,成了我的“手下敗將”!這就像我們平時的學習一樣,只要腳踏實地的打好基礎,克服重重困難,那么你離收獲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