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導游詞講解(精選3篇)
南京導游詞講解 篇1
各位游客,你們好!歡迎各位來雨花臺風景名勝區參觀游覽。現在我們所處的位置是在雨花臺風景名勝區的北大門,在開始游覽之前,請大家聽我說一個傳說故事。
故事發生在南朝時期梁代天監年間,當時的佛教非常盛行,雨花臺一帶寺廟林立香煙繚繞。相傳一位叫云光法師的高僧,就在這里一處峰高林深,禪境幽遠的地方設壇講經說法。高僧佛學深厚,口吐蓮花,滔滔不絕,聞道者,如癡如醉,集聚數日不散。這天,講經壇上,飄過幾朵彩云,突然天光一閃,頃刻間,七彩花兒,如雨墜下,遍布山崗。卻道是那云光說法竟使天神動了真情,淚眼婆娑。從此高僧講經處便留下了雨花臺之名。而落下的七色花便幻化為大家熟知的雨花石。
其實,雨花臺的真正得名,還得從地質上說起。各位現在站的位置是古長江的河道,那時,滔滔江水,就在我們的腳下翻卷。后來由于地殼變動,江道北移,造成礫石沉積,地質上稱為“雨花石層”。其石呈卵形,質含瑪瑙,光彩晶瑩,五色斑斕,紋絡旖旎。由于這里地勢較高,達到海拔60米,又盛產雨花石,故稱雨花臺,當是名符其實的。
由于雨花臺是我們南京城南的一處制高點,故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歷來有“金陵南大門”之稱。自古以來,雨花臺又為兵家必爭之地。東吳孫策攻破劉繇就在這里。南宋金兵入侵,曾在雨花臺扎營;太平天國天京保衛戰,辛亥革命討伐清兵,抗日戰爭“首都保衛戰”,都曾在此掀起連天烽火。雨花臺飽受戰火摧掠,荒蕪凄涼,花雨不現。
從剛才的傳說故事中,我們一定會聯想到雨花臺必定是很美的地方,不錯,歷史上雨花臺就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地,這里山崗起伏,林木蔥蘢,流水清泉,鳥語花香,名勝薈萃。歷代文人墨客,帝王將相登臨覽勝,流連忘返,留下了許多膾灸人口的詩詞佳作。南宋《丹陽志》載“江南登臨之地”即有雨花臺,明、清兩代又分別被列入“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1927~1949年,雨花臺上又書寫了一頁驚天地、泣鬼神的篇章。數萬中華優秀兒女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了新中國的誕生,拋頭顱,灑熱血,在雨花臺上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用鮮血譜寫了一曲悲壯的先驅者之歌。
新中國成立以后,為緬懷先烈,追崇前賢,教育后人,啟迪來者,1949年12月12日,南京市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第二次會議作出了修建雨花臺烈士陵園的決議。根據建陵初期確定的“先綠化,后建設”的建陵方針,經過40多年的綠化造林工作,雨花臺風景名勝區已栽植雪松、龍柏、銀杏、玉蘭、海棠、桂花、紅楓等觀賞樹木240余種,近30萬株,綠化覆蓋率達87%。從70年代末至今,黨和政府投入大量的資金,興建了大規模的紀念建筑群。經過近半個世紀的規劃和建設,雨花臺已形成既是莊嚴肅穆的紀念圣地,又是賞心悅目的旅游景區的基本格局。如今的雨花臺景區內莊重、質樸、清新、典雅、優美的環境,橫貫中軸、氣勢恢宏的紀念建筑群,與春夏秋冬,四時美景畢現的自然景觀以及歷史悠久、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相互交融,美侖美奐。
南京導游詞講解 篇2
在南京城的中華門外,有一座高約60米,寬約2公里的小山崗。崗上風景秀麗,松柏蔥郁。據說:南梁初年,高僧云光法師曾在此設壇說法,因內容十分精彩,感動佛祖,頃刻間天上落花如雨,因此得名“雨花臺”。崗上盛產的彩色瑪瑙石,也因此得名
“雨花石”,是饋贈親朋好友的佳品。然而就是這么一處風景絕佳的地方,在國民黨統治時期,卻成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場,先后有近10萬革命先烈在此慘遭殺害。新中國成立后,為緬懷先烈英靈,在雨花臺上建造了烈士陵園。
在烈士紀念館,我懷著崇敬的心情聽取了,鄧中夏、惲代英、羅登閑等革命烈士的先進事跡,并觀看了館內陳列的烈士遺物、珍貴圖片和文獻資料,心靈受到巨大的震撼。這些偉大的革命先烈們,就義的時候還是那么的年輕,他們根本就沒有想到自己的安危,一心為國家和民族的前途鞠躬盡瘁。照片上他們的稚嫩卻又充滿堅毅的神情,深深地印在我們的心底。
參觀完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要學習先烈們的堅強意志,努力學習,做一個有用的人,建設我們的國家。
雨花臺長明燈,象征烈士精神“薪火相傳,代代不息。”
南京導游詞講解 篇3
閱江樓(外)導游詞
大家看到的這座樓臺就是閱江樓風景區的主景點閱江樓”。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在31年,一直想把閱江樓給建起來,但都沒建成!然而,經過四年的努力,在新千年,新世紀開頭的20__年完成了,新建的閱江樓高52米,面積為5000平方米。整座樓成”l型,主翼均可閱江。主樓在兩翼的犄角處。樓內從底部到頂部可分三層,加上中間夾層共有六層。但外看為四層。樓內有電梯可以上下。
要了解樓內的結構,陳設,壁面等,請到樓參觀。
閱江樓(內)導游詞
歡迎大家到到獅子山閱樓江樓觀。
首先來到的是底層,我要給大家介紹一椅,一壁,一匾。
擺放在金字靠壁前的是一把朱朱璋龍椅”,雖是仿制物品,但是由上等優質紅木制成,重量超過了千斤。龍椅靠背上雕著九條龍,刻工精細,形象生動,在國內找不到相同的第二把這樣的交椅。
那么坐這把交椅的就當然是一代帝王朱元璋了。大家看到,龍椅背后是一面金字大靠壁,靠壁之上鏤刻著朱元璋親自撰寫的《閱江樓記》。在東側山脊的碑亭”正面也有相同的用漢白玉雕刻而成的《閱江樓記》。
大家再看這幅巨型瓷畫。它寬有8米,高12.8米,是當今國內最大的景德鎮瓷畫。畫面反映了1405年到達1433年間鄭和七個下西洋的這段歷史。大家知道,鄭和是我國明代的偉大航海家,他曾七次率領船隊,到過亞,非三十個國家和地區。
鄭和七下西洋的偉大壯舉,每次下西洋船隊有大小船只200余艘,有官員,旗軍,勇士,水手,通事,買辦,火長,醫士,工匠,珠算等27000人。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對世界航海事業的杰出貢獻,是永遠值得驕傲的一個亮點。
屋頂有一個蟠龍藻井”。系由整根樟木刻制而成,龍身由24k黃金裝裱,共用去11公斤的黃金,極具皇家氣派。
這個叫百獅臺”,是鎮樓之寶,用純紅木制成的,是全國獨一無二的紅木珍品。這一套紅木制品上上下下共計刻有100只獅子。
現在看到的是一塊蘇繡屏風,上面繡的是江南四大名樓”。它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一塊蘇繡屏風。
站在樓西走廊上,我們可以看到長江的轉彎處,上游方向是由南向北,下游方向是由西流向東,角度達到13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