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八怪導游詞介紹(通用3篇)
揚州八怪導游詞介紹 篇1
“揚州八怪”是清代活躍在揚州畫壇上的一批具有創新精神的畫家。
揚州八怪紀念館是宣傳和弘揚揚州八怪藝術成就的專業紀念館。紀念館占地4452平方米。現存古建筑明代的楠木大殿,今辟為主展廳,展示十八世紀揚州的風土人情,便利的交通,繁榮的經濟……“八怪”因此孕育而生。東西廊房及珍品陳列廳,陳列有"八怪"書畫及揚州書畫家代表作,供游客品賞。還有金農寄居室復原陳列,展現“八怪”書畫創作生活的歷史氛圍。館內保存有千年古樹,增設了假山水池,綠草如茵,潔凈清幽,是揚州獨具特色的參觀游覽景點。
揚州八怪紀念館是宣揚和弘揚揚州八怪藝術成就的專業紀念館。揚州八怪紀念館東鄰揚州繁華的文昌商業圈,西接著名的揚州蜀岡風景區,是利用“揚州八怪”之一金農曾寄居的西方寺古建筑群而建。700年前的楠木大殿,現為揚州八怪紀念館主展廳,集中展示揚州八怪的成因及藝術成就;東西廊房陳列有揚州八怪書畫,表現每位書畫家的個性創作;金農寄居的方丈室恢復原貌,展現金農晚年創作生活的情境;精品陳列室陳列“揚州八怪”傳人李亞如的畫作精品;近六十幅的“揚州八怪”書畫刻石,再現中國傳統碑刻的神韻。“千年銀杏”“鶴池窺冰”“蓮池映月”“竹泉幽境”等。
優美的園林景觀與深厚的文化底蘊交相輝映。揚州八怪紀念館是揚州獨具特色的旅游景點。
揚州八怪包括:鄭燮、羅聘、黃慎、李方膺、高翔、金農、李鱓、汪士慎八位畫家。他們是清代活躍在揚州畫壇上的一批具有創新精神的畫家。“八怪”最喜歡畫梅 、竹、石、蘭。他們以梅的高傲、石的堅冷、竹的清高、蘭的幽香表達自己的志趣。其中羅聘還喜畫鬼,他筆下的鬼形形色色。
揚州八怪生前即聲名遠播。李鱓、李方膺、高鳳翰、李勉,先后分別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見,或試畫,或授職。乾隆八年,弘歷見到鄭燮所作《櫻筍圖》,即鈐了"乾隆御覽之寶"朱文橢圓璽。乾隆十三年,弘歷東巡時,封鄭燮為“書畫史”。羅聘嘗三游都下,“一時王公卿尹,西園下士,東閣延賓,王符在門,倒屣恐晚;孟公驚座,覿面可知。”
揚州八怪大膽創新之風,不斷為后世畫家所傳承。近現代名畫家如王小梅、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任伯年、任渭長、王夢白、王雪濤、唐云、王一亭、陳師曾、齊白石、徐悲鴻、黃賓虹、潘天壽等,都各自在某些方面受"揚州八怪"的作品影響而自立門戶。他們中多數人對“揚州八怪”的作品作了高度評價。徐悲鴻曾在鄭燮的一幅《蘭竹》畫上題云:“板橋先生為中國近三百年最卓絕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書畫尤奇。觀其詩文及書畫,不但想見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為古今天才之難得者。”
揚州八怪導游詞介紹 篇2
八怪紀念館位于揚州金農故居西方寺內。揚州八怪紀念館是宣傳和弘揚揚州八怪藝術成就的專業紀念館。展廳中陳列有“八怪”書畫,供游客品賞。另辟金農寄居室復原陳列,展現“八怪”書畫創作生活的歷史氛圍。風景名勝揚州八怪紀念館是揚州獨具特色的旅游景點。優美的園林景觀與深厚的文化底蘊交相輝映。
紀念館占地4452平方米。現存古建筑明代的楠木大殿,今辟為主展廳,展示十八世紀揚州的風土人情,便利的交通,繁榮的經濟……“八怪”因此孕育而生。東西廊房及珍品陳列廳,陳列有"八怪"書畫及揚州書畫家代表作,供游客品賞。還有金農寄居室復原陳列,展現“八怪”書畫創作生活的歷史氛圍。館內保存有千年古樹,增設了假山水池,綠草如茵,潔凈清幽,是揚州獨具特色的參觀游覽景點。 揚州八怪紀念館是宣揚和弘揚揚州八怪藝術成就的專業紀念館。
揚州八怪紀念館東鄰揚州繁華的文昌商業圈,西接著名的揚州蜀岡風景區,是利用“揚州八怪”之一金農曾寄居的西方寺古建筑群而建。700年前的楠木大殿,現為揚州八怪紀念館主展廳,集中展示揚州八怪的成因及藝術成就;東西廊房陳列有揚州八怪書畫,表現每位書畫家的個性創作;金農寄居的方丈室恢復原貌,展現金農晚年創作生活的情境;精品陳列室陳列“揚州八怪”傳人李亞如的畫作精品;近六十幅的“揚州八怪”書畫刻石,再現中國傳統碑刻的神韻。“千年銀杏”、“鶴池窺冰”、“蓮池映月”和“竹泉幽境”等。最佳旅游時間揚州八怪紀念館四季皆宜旅游。揚州地處江淮平原南端,受季風環流影響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自然條件優越。年平均氣溫為14.8℃,與同緯度地區相比,冬冷夏熱較為突出。
最冷月為1月,月平均氣溫1.8℃;最熱月為7月,月平均氣溫為27.5℃。全年無霜期平均220天。歷史文化“揚州八怪”是清代活躍在揚州畫壇上的一批具有創新精神的畫家,以其立意新.構圖新,技法新的藝術作品開創了一代新畫風,為中國書畫藝術發展立下了不朽的功業。
揚州八怪導游詞介紹 篇3
揚州,古代有時作楊州(按:漢碑中楊字皆從“木”,從“手”系后人所改,王念孫有詳細考證),楊州的名稱最早見于《尚書·禹貢》:“淮海維揚州”。這是古人心目中的一個廣泛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今淮水以北、黃海、長江廣大地域內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據唐代杜佑《通典》所載,在古揚州地域內,唐代設有三十九個郡府,一百九十六個縣。這個揚州雖然包容了今天的揚州地方,但和今天的揚州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漢武帝時,在全國設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揚州刺史部。這個刺史部管轄的范圍相當于今天的安徽淮水和江蘇長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英山黃梅、廣濟;河南固始、離城等地。東漢時治所在歷陽(今安徽和縣),末年遷至壽春(今安徽壽縣)、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三國時魏、吳各置揚州,魏的治所在壽春,吳的治所在建業(今江蘇南京市)。西晉滅吳后,治所仍在建鄴(曾改名建業,后又改名建康)。
今天的揚州地區,春秋時稱“邗”(邗國為周代的方國之一,后被吳所滅)、秦、漢時稱“廣陵”、“江都”等、東晉、南朝置“南兗州”、北周時稱“吳州”。漢揚州包括江蘇的江南、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三國時魏、吳各有揚州,吳揚州治建業,魏揚州治壽春。隋開皇九年改吳州為揚州,但總管府仍設在丹陽(今南京)。唐高祖武德八年(620xx年),將揚州治所從丹陽移到江北,從此廣陵才享有揚州的專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