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你的課堂讀書心得(精選3篇)
經營你的課堂讀書心得 篇1
近日,趁著假期,耐著性子認真讀完《經營你的課堂——打造高效課堂的九項修煉》一書。作者王福強,曾經是一位中學語文教師。成果頗豐,出版專著多本。本書包括以下九個方面:
一、精心經營——打造特色課堂
二、提高自我——打造魅力課堂
三、注入思想——打造輕松課堂
四、因材施教——打造和諧課堂
五、科學管理——打造規范課堂
六、強化互動——打造生本課堂
七、節奏控制——打造動人課堂
八、錘煉技巧——打造智慧課堂
九、多元評價——打造扎實課堂
作者從大家熟知的“課堂”著手,以其豐富的教學經歷,通過一些具體鮮活的案例,多角度闡明自己對高效課堂的理解,尤其不惜濃墨暢談如何打造高效課堂,提高教學效益。讀完給人以諸多的收獲與很深的啟發。
說實話,眼下市面上關于高效課堂的書籍或相關文章可謂鋪天蓋地,但大多大同小異,或者說形而上的比較多,要么大而空,要么無病呻吟,沒有多少實際內容,尤其缺少可操作性的東西。而此書給我的印象卻有些“另類”,文本語言比較通俗,貼近教學實際,并無多少高深的理論與艱澀難懂的詞匯,但非常實用,操作性很強。作者寫作思路清晰,詳略得當,觀點鮮明,歸納概括能力很強,條理明了,尤其非常注重文本的格式,便于讀者閱讀,加深記憶。不難看出,作者的用心以及深厚的寫作功底與縝密的邏輯思維。
讀完此書,對我的啟發很大,引發我對似乎再熟悉不過的“課堂”進一步的思考,也產生不少寫作的素材。同時,也為下一步寫作自己的專著提供了很好的借鑒與寫作模式。
向王福強老師學習,此書值得一讀。
經營你的課堂讀書心得 篇【2】
從書中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首先,教室布置要能體現你的教育理念;第二,要通過描述、演練、反饋、鞏固規程,建立起明晰的課堂規范和期望;第三,借助于作業,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從傳達作業要求、到過程性的監督完成、直至檢查反饋,有始有終,形成習慣;第四,開展和實施教學時,為了流暢教學需具備三種能力:預防不良行為,課堂節奏的管理以及保持小組學習注意力的能力;第五,管理學生行為時保持一致性和持續性,尤其是不當行為要及時處理;第六,過激的問題行為及特殊個體或群體的管理,要關注問題行為的種類,并引入目標管理意識。這些內容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對教師的指導可以說是十分明晰的。
仔細閱讀該書,我感到非常溫馨,也非常欣喜。溫馨,是因為該書作者在字里行間透露出了對教育事業的熱忱和認真細致的工作作風,這很讓人感動;欣喜,是為我能從書中獲得切實可行的課堂管理策略和技巧而高興。讀這本書,如同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在手把手地教授課堂管理技巧。尤其是《建立規范和期望》和《合作學習小組的管理》兩章對我的幫助最大,對我今后如何更好地管理學生產生了很大的啟發。
第二章《建立課堂規范和期望》中,對有效管理的課堂進行了如下描述:有效管理的課堂是順利推進的,它以最少的混亂和停頓,給學生最多的學習機會;它的布局合理、井井有條,利于開展互動和完成組織活動。因此,教師要能有效管理自己的課堂,不但需要對學生確認學校的紀律和規程,還要制定你自己的課堂紀律,紀律的規定在4到8條之間,能寫在教室里醒目的位置。書里告訴我們可以提4條有效紀律:1,尊重所有人并禮貌待人;2,準時和準備充分;3,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4,遵守學校所有的規章制度。在向學生說明紀律時,還一定要告訴他們你的具體期望——不僅僅是“不能做”什么,還有“能做”什么。并且要保證這些紀律要求在日后的教學中通過多種方式執行。
讀到這一段,讓我對于“為什么開學初的紀律教育總是不給力?”這一問題終于有了答案。原來,我每次在開學初對學生費了一堂課的勁兒所講的紀律要求,并不是沒有用,關鍵是我講的方法、內容以及日后的執行度都不到位,僅僅是走過場,怎么能期望取得好的效果呢?有效的開學紀律要求要講的少、講的具體,要從正面強調期望學生能做到什么,同時也對違反紀律的行為將采取什么樣的懲罰給予告知。在第二節課開始,就要不斷鞏固對紀律的要求,同時還應讓孩子參與紀律的制定,使學生感到紀律是自己定的,那么遵守紀律的自覺性也能大大提高了。想通了這個問題,使我對下學年開學的課堂管理充滿了信心。如果我能做好的話,豈不是向“有效教學”又前進了一步嗎?
經營你的課堂讀書心得 篇2
最近通過《經營你的課堂》一書的學習,使我收益匪淺, 我覺的觀點非常新穎。課堂要高效,確實是要“經營”嗎?我體會非常深,在我教這個班之前聽其他老師說,“劉老師,別接這個班,這個班的學生不愛學習,課堂紀律特別差。。。”但是我想我還是挑戰下自己吧。我接手這個班的語文,第一節課就有學生大吵大鬧,我沒有生氣,下課后,我請他們到我辦公室里座談,并且買了些水果,零食。學生們看到我非常的誠懇,吃著零食打開話匣子跟我聊,聊到以前老師的粗暴管理,聊到以前老師的課堂掌控能力。通過這次聊天,慢慢的,學生們接受了我,也不給我難堪了。這是我經營的結果,所以我覺得這本書跟我的理念一樣。書里面提到的很多學生的心理,學生在班級的表現,課堂教學的現狀都覺得很熟悉,我們的孩子,我們的課堂也經常出現這樣的問題,通過細致的分析,原來很多問題是很正常的現象,并且如果我們能認真的去思考,去分析,去解決,可能一些問題就不會成為現在困擾我們的問題了。在這里我只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讀這本書當中的關于把握講的分寸一篇的心得體會。 我們總在談論什么事高效課堂,我們學校的校本研修課題也是《構建和諧高效課堂》,曾經我跟很多老師的想法一樣,認為教師在課堂上講的多、容量大,分析的透徹,概括的全面,學生主動的跟著老師的思路走,課堂上能積極思考問題,積極回答問題,這樣的課堂就是好的課堂,就是高效的課堂,通過學習,我覺得高效課堂不應該是這樣的,這實際上是降低了教學內容的思維含量,你想,教師講的好,分析的透徹,概括的全面。
經營你的課堂讀書心得 篇3
黃山谷曰: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作為教育工作者,我覺得教師三日不讀書,內心便覺荒草叢生。
曾經和于漪老師說:坐在您身邊,我感受到一股溫暖和力量。因為這種感覺,于老師的《歲月如歌》一直放在枕邊,讀過已經不下于三遍了,而每一次捧起都是一份感動,一份激奮,一份崇敬。
20xx年第23屆教師節到來之際,參加“于漪《歲月如歌》首發式暨從《歲月如歌》談教師成長”論壇活動,拿回這本書是一口氣讀完的,內心充滿崇敬,但覺得自己實在難以企及。在參加市教研室組織的“從于漪老師的典型案例看教師成長”這一課題中,與于老師有了更多的接觸,拿起這本書,感受到于老師是用愛在抒寫,用心在表達,句句是血,字字是情。今天再靜靜地閱讀這本書,更多的是理性思考:于老師成長的契機是什么,是什么力量推動她達到如此的高度,于是感受到的是教師的責任,正如于老師上完《海燕》一課回家之后,她的愛人說的一句話:“你哪里是上課,你是用生命在歌唱。”
是的,這是一曲生命之歌!在歌聲里我們感受的是精神!是力量!是人格!是境界!如果進一步思考,于老師生命的源泉在哪里?那應該是歷經劫難時幼小心靈的覺醒和震動;是父親 “學點本領,做個好人”的臨終囑托;是求知路上的教育前輩給予的“一個大的宇宙”;是鎮江中學的校訓“一切為民族”為她樹立的做人標桿,賦予她鑄造師魂的基因。
有人說,于教師應該用生命來教,用生命來表達。是的,閱讀《歲月如歌》,我們感到于老師是用責任在唱歌,她深深地認識到今天的教育質量就是明天的國民素質,語文教學不僅要教文更要育人;是用行動在唱歌,她三次備課,兩次反思,幾乎每堂課都有人聽,有近20xx節公開課的教學實踐;是用愛心在唱歌,于老師把逃學兩年的學生帶到家中,與他一起上學一起玩耍,用愛感染教育孩子,樹立孩子的信心;更是用生命在唱歌,在兒子患敗血癥期間,當時于老師思想斗爭很厲害,兒子這邊舍不得,要照顧,學生那邊是關鍵時刻,耽擱不起,最終她還是咬咬牙去學校上課。
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于老師在用生命歌唱的同時,又獲得了心靈刻度的提升和靈魂精神的升華。用生命歌唱,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立足于母語教育、文化傳承和民族復興的崇高的教育境界;用生命歌唱,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胸中有書,目中有人”的人文的教育情懷;用生命歌唱,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當了一輩子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的不懈的教育追求。
這就是生命不息,行走不止。我曾經在《行走的力量》一文中寫下自己的感受:支持她的是對生的希望,是對生命價值的思索,是對教育的博大情懷,是對民族對國家的深厚情感,正是擁有這樣堅強的信念,才讓她前行的腳步如此堅實。正如譚軼斌老師在《歲月如歌》啟示錄中曾經寫下的:“在信仰的星空下奮力前行”。(20xx年5月14日《中國教師報》)
泰戈爾說過:“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教師工作是萬里長跑,不是百米沖刺,教師應該有精神追求,否則難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難以有永不枯竭的動力。
生命如歌,不在乎如何吟唱,只在乎是否曾經唱過。
人生就像是一首歌,而我們就是這首歌的作曲作詞者。我們掌控著旋律的快慢節奏,我們掌控著歌詞的婉約與豪放,我們還可以掌控整首歌曲的低潮和高潮。生為人師,只有我們自己才能夠在傳道授業中譜寫出自己的生命之歌!
盡管于老師達到一定的高度,成為當今上海市課程改革的一面旗幟,但對于教師成長,她常說的一句話是“今日的教師是最難做的。”現實中的種種矛盾和誘惑都可以成為我們教育教學的絆腳石,但生命的意義在于接受磨練,在于傳承精神,在于薪火相傳!
每個學生的生命都是可貴的,每個教師的生命和智慧也是可貴的,教師要唱響生命之歌需要有大胸懷大氣度,有大胸懷大氣度才會有大力量,教育是“水磨”的功夫,不能急功近利,不可心浮氣躁;需要向學生學習,一個學生就是一本豐富的書,一個多彩的世界,一本一本認真讀,一點一點學習,可以懂得師愛的真諦,品嘗到亦師亦友的樂趣;需要有“一登一陟一回顧”的反思精神,不斷照鏡子,洗滌自己的靈魂,不斷尋找自己的不足,實現人格的完善。
一直很喜歡于老師的一句話:“讓生命與使命同行”。作為一名教師,我深知要學習和踐行這一精神,相當不易。我們面臨種種困境,功利化的教育思潮盛行,“三俗”(庸俗、低俗、媚俗)文化娛樂大眾,教育發展距離人民需求越來越遠。作為有良知有責任感的教師,我們能夠做些什么?在《歲月如歌》中,我看了《荔枝蜜》課例,寫了《語文:辯真善美丑》一文,文中寫道:“在文化的百花園里,有鮮花也有雜草,語文教師要有文化的眼光,要有品格的堅守,不僅能夠分辨發現雜草,輕輕鋤去,還能夠在荒草地種植鮮花,呵護鮮花,真正做一位鋤草種花的人。”(《語文學習》20xx年第9期)
作為一名教研員,我更懂得自己肩負的重任。為了在研訓工作崗位中提升自己的生命質量,我應該做到:一是自身素質發展和促進教師發展“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自身素質不高,談何給基層教師以指導?自己心中沒有陽光,談何播灑陽光?二是“研訓在課內,功夫在課外”,教研員的生命之根在基層,在課堂,但要提高研訓質量必須利用“八小時之外”的時間整理聽課資料,總結教學經驗,輻射全區教育教學;三是“生命在于奉獻,奉獻成就生命”,生命的價值在于積極探索,奮勇前行,不斷奉獻,使教研員生命與基層教師生命共同成長。
教育是一條長河,生命是一曲樂章。波濤不止,樂曲不歇。我們應該用愛、用真誠、用奮斗、用創造譜寫一曲嘹亮而悠長、神圣而華美的動人旋律!
在院慶五十周年的日子里,我祈望和更多的進修人一起唱響松江教育的生命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