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讀書心得體會(精選3篇)
易經讀書心得體會 篇1
《易經》的出現,迄今大約有五千年的歷史,其內容廣博宏大,無所不備,涵蓋天地宇宙、自然現象、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把抽象的哲理和生活的社會現實結合起來的典范。
《易經》的思想有兩大基本內核,一是樸素的.辯證法“一陰一陽謂之道”,即宇宙萬物都存在著陰陽這種基本矛盾,既對立又統一,互生互換;二是周期性的演進觀“盛衰周期律”,即天下同歸而殊圖,一致而百慮。尤其精彩的,是《易經》這種思想對事物發展轉化以及革故鼎新充滿辯證法的論斷和提示,千載以下,仍然對今人有亙古常新的深刻啟發。
《易經》給我們的第一印象是:一些“陰陽卦畫”奇怪而復雜,晦澀難懂的古文仿佛離我們很遙遠。其實《易經》離我們并不遙遠,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打著《易經》的烙印。
比如:“貞觀”、“奉天”、“元吉”,這些都是古代帝王的年號。我們常說的:“你怎么變卦了”、“物極必反”、“大有作為”、“扭轉乾坤”、“不速之客”、“匪夷所思”等等,這些話都來自《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行健”象征著中華民族偉大的進取精神。“天行健”就是常見的企業字號,國內每個省份都有叫此名稱的企業,僅北京至少就有數十家。比如:厚德安邦、厚德博雅、大有鼎新、大有東方、用九文化、保和利貞、乾元飛天、天則、中孚、咸亨、以及清華大學校訓等等。還有一些企業表面上沒有直接引用《易經》中的詞匯,但字號中卻隱含著《易經》的理念,如“西澤”、“善健者行”等等。還有,三環路是北京重要的城市主路,其中北環的“安貞橋”、西環上的“麗澤橋”就來源于《易經·坤卦》中的“安貞之吉,應地無疆”和《易經·兌卦》中的“麗澤,兌”。此類例子舉不勝舉……
《易經》的思想對世界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比如對亞洲文化的影響,其中以日本、韓國為代表;對歐美的影響,其中以黑格爾、萊布尼茨、榮格、愛因斯坦等學者為代表。還有我們經常運用的“帕累托定律”、“權重客戶”、“權重漏斗”、“ABC分類法”、“蝴蝶效應”、“波士頓矩陣”、“SWOT分析法”、“馬斯洛需求理論”、等等,無不詮釋著《易經》思想之精華。
最后想說的是:《易經》并不屬于哪一家,雖然《四庫全書》把《易經》歸入儒家經典,但這并不貼切。《易經》已超越學派,超越國籍!兑捉洝肥菍儆谟钪娴,是屬于整個自然界和全人類的!談《易經》離不開占卜,然善易者不卜。盡人事聽天命,重結果縝過程。這就是我學習易經的心得。
易經讀書心得體會 篇2
從上小學一年級開始,媽媽就陪著我一起讀經典,媽媽即使在懷和生弟弟的時候也從來沒間斷過,現在我們讀完了《易經》、《孝經》、《大學》、《老子》、《孝經,國風》、《百家姓》《三字經》、《德育啟蒙》、《千字文》、《論語》、《朱子治家格言》、《笠翁對韻》、《弟子規》、《中庸》、《成語接龍》、《黃帝內經,素問》、《黃帝內經靈樞》、《增廣賢文》、《孫子兵法》、《少年兒童詩詞啟蒙》、《莊子》,現在我們正在讀的經典:《詩經,小雅》、《孟子》、《文學啟蒙》。
我媽媽更是把《易經》讀了149遍,《老子》讀了160遍,《孝經》100遍,《大學》100遍,《黃帝內經,素問》10遍,為我和弟弟做了好榜樣,F在我也在挑戰100遍,現已通讀了七遍。
剛開始讀經典時,我不明白媽媽為什么要讓我們讀經典,我很反感。我曾經對媽媽說:“媽媽,我們班的孩子都不讀經典,為什么偏偏讓我讀?”媽媽很淡定的說:“孩子,媽媽告訴你我們為什么要讀經典,我們是要學圣賢,我們要做有智慧的人,特別是《易經》更是教我們如何做幸福的人,用變易的思維來面對我們的生活"雖然我對媽媽的這番話還是朦朦朧朧不太明白,但我也明白了媽媽的用心良苦,她希望我和弟弟更優秀,更出類拔萃。
堅持讀了一段時間后,我是越來越喜歡上讀經典了,特別是《易經》我讀起她朗朗上口,美妙無比,我讀完《易經》明白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钡拿烂钤娋洹
《易經》是“人更三圣,世歷三古”,每古三千年,所以易經將近有九千年的歷史;而這個“三圣”事實上遠遠不止三圣,最早寫易經的人是伏羲氏,伏羲氏“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狈耸纤懒艘院竽兀可褶r氏做;神農氏死了以后呢?黃帝作;黃帝死了以后堯帝接著作;堯帝死了以后舜帝接著作;舜帝死了以后大禹接著作;大禹死了以后周文王接著完成;周文王死了,他的兒子周公接著往下作,這個過程大家可以數一數,九位圣人,周公死了以后孔子接著往下作。我想易經應該是我的老老老老。老祖宗了吧!
讀《易經》讓我明白圣賢其實是內心強大的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是無論身處順境逆境,都能快樂幸福的人;是遇到什么困難,都有足夠的智慧去應對的人;是無論遇到多么大的委屈磨難,都能從最合適的角度去看待的人;是無論到哪里,都能與人和諧相處的人;圣人,是無論做高官還是普通人,都能夠幸福的人。這也是媽媽讓你們讀經最大的心愿,愿你們今后可以做個幸福的人!幸福的人,是具備幸福力的人,幸福的人,是有教養的人,讓他人感覺到舒服順眼的人。
感恩我們祖宗給我們留下了如此好的經典,讓我們有如此多的精神營養,我和媽媽還會繼續將經典讀下去,我要“為天地立命,為往圣繼國學,為天下開太平,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易經讀書心得體會 篇3
承蒙桂老師的指點,我特意去圖書館尋找書單上所列的書。然而我找遍第六閱覽室,終于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發現《永別了,武器》。但是如獲至寶,捧著書站在書架旁就讀了起來。
翻開文章的開頭,清楚地記得在課堂上,老師給我們朗讀第一段。開始的時候聽老師讀完,我有點想不明白,老師為什么要選擇一段來讀給我們聽。但是老師隨后的幾個問題卻激發了我莫大的興趣。自己又帶著老師的問題,細細地讀了一遍。
現在,看望全書,回過頭來在思考開頭的疑問,一切都了然于心了。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用短小精練的語句,僅僅是幾個景物的描寫,如“隔著河流和平原的高山依稀可見”、“河床里有鵝卵石和大圓石頭,在陽光下又圓又白”、“河水清澈,河流湍急”,就像一幅畫面展現在讀者眼前。而作品也就是在開頭就定下了基調,如“樹干也擠滿了灰塵”、“那年樹葉早落”、“路上只有落葉,空空蕩蕩的”,暗示了這個故事的悲劇性結局。
故事前半部分有著大量的關于戰爭的描寫,作者通過一個軍官的眼睛和嘴講述了戰爭的形勢、戰況,描寫了飯堂里軍官及教士對戰爭的態度和看法……從這些描寫,我們了解了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和部分人物的生存狀態。海明威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純粹用動作和形象表現情緒,電文式的對話,簡短而真切的內心獨白,可以看出日常用語經過了千錘百煉。
我想任何故事都故事都少不了愛情,沒有愛情的作品不能稱之為一部完整的作品。在《永別了,武器》中,我清晰地看到了男主人公對女主人公的愛情的一步步變化和發展,最終難如人愿。應該說這場愛情是被戰爭所摧殘。
故事開始,對于這場戰爭,書中主人公亨利對戰爭盡職盡責。對患腸疝的士兵拔刀相助、第一次進攻時奮不顧身為司機帶回吃的、受傷后謙讓有英雄氣概的等,無不表現這一點。顯示了一個軍人的勇敢和應有的善良。而且此時,他也開始了與巴克萊小姐的交往,盡管已開始時懷著不純潔的目的。
戰爭的時間越來越長。在飯堂里,各種人在討論著戰爭。那個讓亨利關注的教士讓亨利明白了很多,與此同時,不禁讓亨利對戰爭產生了懷疑。在他的療養期間,他順利地發展了自己的愛情,也治好了自己的傷。然而現實不能總如人愿,他還要回到戰爭。親身經歷了戰爭的種種,尤其是親眼見到了意大利軍不堪入目、潰不成軍的撤退場面,看到戰友死在自己的眼前,以及憲兵武斷地處決與不下失散的軍官……戰爭給人們帶來的一系列痛苦,讓亨利決心離開戰爭,遠離戰爭,脫下軍裝,毅然去尋找自己的愛人……從這一段時間所發生的故事來看,亨利對戰爭的態度已經發生了重大的改變,他變得不再相信戰爭,不再愿意參與到戰爭當中去。他到了米蘭后,不看報紙,不關心戰況,此時的亨利已經完全的要將自己置身于戰爭之外。只想和自己心愛的人在一起。冒著生命危險離開了米蘭,到了瑞士,可以說這是新生活的開端。亨利和愛人卡薩玲過著簡單快樂的鄉村生活。此時的它們雖然離開了戰亂,但是總給人一種活得不真實的感覺,總害怕這會是一場夢,生活還是讓人擔憂,總怕夢醒,總怕幸福不再有……
結局還是令人嘆息,卡薩玲最終離開亨利而去,這亂世里的愛情之花還是枯萎凋謝了,令人嘆惋……
從整個故事來看,海明威是寫出了人們對于這場摧殘愛情、摧殘人性的的戰爭從投入到懷疑到厭惡繼而到冷漠麻木的過程,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玩世不恭、信仰危機的“迷茫一代”的精神面貌。書中主人公亨利從盡義務到對戰爭的指責調侃,到處了意大利社會各階層對戰爭的態度,而海明威就是要讓人們“從這本書中了解人類在戰爭中的思想感情”。
現在讀來,這篇小說還是有著吸引人之處和可學習借鑒之處。海明威的語言確實有其可取之處,值得我們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