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一章讀后心得(精選8篇)
三國演義第一章讀后心得 篇1
三國演義第一回讀后感《三國演義》主要講的是魏國、蜀國、吳國之間的戰爭。
劉備字玄德,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劉備_格溫和,不愛說話,高興和憤怒都看不出來;一向胸懷大志,喜歡結交天下很杰出的人;劉備是蜀國人。劉備小時候失去了父親,就一直孝敬母親;家里很貧窮,以織席子為生。家住涿縣樓桑村。十五歲時,劉備的母親讓劉備外出學習。劉備曾與鄭玄、盧植、公孫瓚等為友。劉焉發榜招兵時,劉備已經二_歲。
張飛字翼德,家住涿群,家里有很多莊田,以賣酒屠豬為生,喜歡結交天下很杰出的人。張飛也是蜀國人。
關羽字云長,家住河東解良,也是蜀國人。
我特別喜歡看第一回《宴桃園三英結義》,講的是:
幽州太守劉焉深感人力不足,便馬上四處派人去招募義兵。
榜文行到涿縣,招到了劉備。劉備當日看完了榜文,忍不住嘆氣,忽然聽到身后有一人厲聲喝問:“大丈夫不為國家出力,為何在這嘆氣?”劉備一轉頭,看見了張飛,兩人做了自我介紹后,來到了一家鄉村小店,兩人開懷大喝。
正喝得高興時,關羽走進了鄉村小店,三人做了自我介紹后,來到了張飛的莊內,三人約好第二日在張飛的莊后的桃園里結為兄弟。
第二天,張飛在莊后的桃園里放上青牛白馬等祭品,三人一起鄭重地說:“我劉備、張飛、關羽,從今開始我們三個結為異姓兄弟,我們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張飛請來了所有的鄉中勇士們,一共三百多人,大家一起在桃園里痛飲一醉。
我愛看三國演義,它讓我學到了很多。
三國演義第一章讀后心得 篇2
本日我讀了三國演義里的第一章:桃園三結義。它講的是:在東漢未年的時辰,張角率領農夫叛逆_。劉備、關羽、張飛在這時相遇,這三小我私人意氣相投,便結拜為兄弟,共共謀化規復漢室,守衛國度的打算。
劉、關、張三小我私人能結拜為兄弟是由于他們都教材氣,義就是義氣,甘于包袱風險或捐軀本身的風格。不只有義,他們還志同志合,他們同心用心想從_,各自發揮才能,想要報孝國度。這匯報我們:假如想有一番奇跡的話,就要找志同志合的伴侶,相互輔佐,為了義氣不能彼此容隱伴侶的過失,而是要敢于指出伴侶的錯誤,幫他糾正。義是在法令道德準繩范疇的義,不能由于義而觸范法令,那就不叫義了,只有為伴侶做功德才是義。義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好比:在班里有同窗不會這道題,你不去譏笑他,而是去輔佐他,這就叫義,這就是糊口中的義。
三國演義第一章讀后心得 篇3
我曾佩服過一代英雄劉備。他雖然不是最后成功的人,但他確實是最聰明的人。為求一賢士,他不顧兄弟勸說,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為脫離曹操,與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更顯出他的聰明才智,為了讓趙云留在自己身邊,他摔兒子以表自己對他的珍惜。劉備確確實實是一個圣明聰穎的君主,只可惜他沒有好好地教育自己的后代。
《三國演義》是一本神奇的書,書中的每一個人都像是活起來似的——他們的人物性格太過鮮明,也太過典型。或許《三國演義》所承載的,并不是一個群英薈萃的故事,更多的是一個時代的特點與精髓。
我們生活中也有著太多太多這樣的人,他們可能會有曹操的_詐,諸葛亮的聰慧,關羽的義氣,張飛的豪爽,周瑜的小肚雞腸……但不管怎樣,這些明快突出的性格特點也構成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社會,哪一種元素都必不可少。
讀一本好書,不僅僅是要讀透它,更重要的是要盡自己所能去參透作者藏在這本書背后的,那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或許有一天你放下書本,閉上雙眼細細琢磨的時候,你就會驚異地發現,一個栩栩如生的社會,正誕生在你的眼前。
三國演義第一章讀后心得 篇4
我是在看了不知多少遍電視劇《三國演義》之后,實在忍不住才看這本小說的。之后又借了《三國志》,并看了《晉書》中年代較早,與三國相關的一些人物的紀傳。感覺《三國志》帶給人一個充斥著虛偽與狡詐的亂世,電視劇帶給男生們戰場殺敵的遐想,而《三國演義》,是文人的書。很遺憾的是,我一直沒能弄到《三國志平話》,來看看什么是老百姓的書。
《三國演義》吸引了太多的人。我認為,這首先要歸功于它的語言。雖然比不上清朝的《三俠五義》《儒林外史》等書口語化,但它的語言介于古白話和文言之間,大家都看的懂。在當時,寫小說對于文人們來說,是一件難等大雅之堂的事情,一切正式文體都必須用文言,用白話或者口語來寫作,就更會為同行所譏笑。以至于到了乾隆年間,小說以及這種語言都已經發展得頗為成熟,紀昀在寫《閱微草堂筆記》,講故事的時候,還堅持用文言。在這種情況下,《三國演義》能通過通俗的語言展現在讀者面前,就更加難能可貴。
說到語言,我以為這本小說的語言并非盡善盡美,顯然缺乏后期的修改和潤色。很多地方照抄《三國志》《晉書》或其注解,比如劉備第一次出場一段,比如諸葛亮隆中對一段,又比如張溫問秦宓一段……這樣的文言文夾在小說之中,未免會給讀者生澀、突兀之感。
另一個讓《三國演義》吸引眾人的原因,是它的劇情絲絲入扣,脈絡清晰流暢。從立獻帝,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六出祁山,鐘會伐蜀,劇情梗概十分明了。我估計如果作者寫個《五代十國演義》,大約沒什么人會看的滋滋有味,因為五代十國人物太多,事件太過繁雜,君主又大多是_鬼,難以找到文學作品所需要的、可以集中筆墨的焦點。《三國演義》好就好在它是”三“,而且僅僅是”三“。”三“是鼎足的數目,在幾何里是最穩定的形狀,在有機化學里卻又是最嬗變的數量。上可以合縱連橫,下可以分而治之,其中微妙關系,一言難盡。在劇情這一點上,《三國演義》非常巧妙地利用了《三國志》,但凡大關節,大戰役處,絲毫未改(赤壁之戰中固然有意地提高了劉備一方的影響力,但那是為突出主角需要,也是文學作品種中常用的手法,畢竟文學不是歷史,也并沒有影響到大局)。最精彩的、最扣人心弦、最嚴密的情節往往只能是真是發生過的事情。這一點,是很難編造的。
讓這本小說吸引人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其中人物鮮明的性格。當然這也得益于該書的選材。三國時間跨度不長,上下不過兩三代人,容易從中選出主要角色重點刻畫。如果像同類小說《東周列國志》,上下五百余年,凡一百零八回,平均下來,最重要的角色也不過出場十回就”壽終正寢“了。人物難以集中表現,自然會削弱其性格特征。
作者有意要塑造一個圣主賢臣的清明朝廷,這是可以理解的。羅貫中生活在一個元末明初亂世之中,作為熟讀圣人之教的文人,很容易產生對清明政治的向往。同時,這種向往又往往是寄托在君主身上的,由圣主而有賢臣,由賢臣而有仁政,由仁政而有文人坦蕩的仕途。那時的知識分子往往如此,很少有人能跳出來。即使受了重大打擊,無法再相信那些所謂的”肉食者謀“,他們也情愿選擇逃避,而極少想到自己出頭。如后世顧炎武之類的大學者,反清之業也不過是灰燼上最后的一點點火星,難成大勢。
我在《三國演義》里看到了征戰沙場的榮光,看到了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的熱血在山林,看到了”孤一旦去位,不知幾人為王,幾人為帝“的驕傲。我以為,這才是一個群雄割據的時代能帶給我們的_。
三國演義第一章讀后心得 篇5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西周末年,七國紛爭,被秦統一;秦滅之時,楚漢紛爭,又并入于漢;傳到漢獻帝,國家又一分為三。
東漢末年,宦官當權,朝政日非。天災人禍致使天下百姓對朝廷極為不滿,群雄蜂起,反抗腐敗的朝廷。
靈帝中平元年,張角兄弟發動黃巾起義,官軍聞風喪膽。為抵抗黃巾,幽州太守劉焉出榜招兵。當時,劉備、關羽、張飛都去看那招兵榜文。三人萍水相逢,但都有為國出力之心,所以一見如故。最后三人于桃園之中對天盟誓,結拜為兄弟。
桃園三結義,三人異姓,又以兄弟相稱,可見劉、關、張三人所取,在同心同德。從初戰告捷到棄官而走,無不共同進退。但今天同學們可不要效仿他們,只需學習他們的互相友愛、真心對待即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都是母親在關愛我們,我們卻沒有關心過她們。有時母親打罵你,你就會在心里埋怨,覺得父母偏心,別人罵你打你時,你總會在心里嘔氣,想報仇。其實,如果我們每個人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關懷,多一分關心國家大事,那么,世界將為我們而改變。就像這篇課文,它告訴我們每個人之間都能互相友好,互相關愛,互相理解,對每個人真心相待,就像這桃園三位英雄豪杰,他們互相關愛,互相幫助,看那義氣深重的關羽,爽直粗豪的張飛,仁義愛民的劉備,他們如今結義在桃園,他們如此的互相關愛,互相理解,讓人十分敬慕。這互相關愛,真心相待的精神將永存下去。
三國演義第一章讀后心得 篇6
讀了《三國演義》,我又見識了三國時代的諸葛亮等一大批足智多謀人物。
《三國演義》透過波瀾壯闊的歷史背景、錯綜復雜的政治和軍事斗爭、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演繹了三國時期各種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其中,忠義與奸佞的沖突、豪杰與奸雄的較量、謀略與武力的斗爭……一場場刀光劍影的生死悲歡,一幅幅風云變幻的歷史畫卷,留下了數不勝數、品味不盡的美談佳話!而“桃園結義”、“三顧茅廬”、“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等精彩生動的故事,更是讓我愛不釋手。
《三國演義》讓我領略了足智多謀的無盡魅力,也讓我進一步懂得了了智慧來源于知識、知識來源于勤奮的道理。在任何時代,只有掌握了知識,才能掌握話語權,也才能掌握未來。尤其是在科技日新月異的這天,更是如此。我深知自己身上肩負的職責,從此刻開始,我必須努力學習各種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成就大事,才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三國演義第一章讀后心得 篇7
《三國演義》是明朝大作家羅貫中所著,名列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它主要講述了從漢末群雄割據到三國歸晉的歷史畫卷,細致生動地展現了魏蜀吳之間錯綜復雜的軍事、政治斗爭。塑造了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驍勇善戰的關羽、張飛,一身是膽的趙子龍等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我最佩服的是《諸葛亮三氣周瑜》,周瑜最終之所以被氣死,是因為他心胸太狹窄了,嫉妒諸葛亮的才華,而諸葛亮恰恰利用了周瑜的這個弱點,才把他置于死地。如果周瑜心胸開闊一點,結果就不是這個樣貌了。我們做人不能像周瑜那樣嫉妒別人、動不動就發火,應當相互體諒、互相寬容。
《三國演義》中還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比如《諸葛亮七擒孟獲》、《諸葛亮草船借箭》、《諸葛亮借東風》……這些故事一個比一個精彩,讓我們看到了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爭。
讀完了這本書,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開闊,做事要顧全大局,僅有這樣,才能成就大事,成為國家的棟梁。讀完了這本書,我覺得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讓我們明白很多道理,難怪人們常說:讀三國,明道理。
三國演義第一章讀后心得 篇8
書是一片無邊無際的知識的海洋,它能豐富情感,增長見識,學習知識。《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朝的羅貫中所寫。這本書里的人物個性鮮明。足智多謀、料事如神的諸葛亮,愛惜人才、寬宏大量的劉備,忠心耿耿、不懼疼痛的關羽,性情豪放、勇猛無比的張飛,有勇無謀的呂布,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人就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曹操。曹操生性多疑,有謀略,是三國時期魏國的君主,為后來統一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曹操有一個故事最能表現他多疑的性格。當時吳蜀聯合,一起對抗魏,決定用火攻。周瑜便讓黃蓋去詐降,曹操派去詐降的蔡中、蔡和卻被周瑜利用,替黃蓋作證,曹操便信了。由于曹操多疑,輕信了蔣干的話,把水軍都督蔡瑁,張允殺了,又由于當時曹操的兵幾乎都暈船,再加上當時是冬天,掛東北風,所以采用了龐統獻上的連環計。可黃蓋詐降時卻刮來了東南風,黃蓋將詐降的船點燃,最終大敗曹軍。想必大家也猜到了,沒錯,這就是中國歷史上非常經典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赤壁之戰,就是這場戰爭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形勢。
《三國演義》這本書教會我許多,大家也來看一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