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700字(精選13篇)
關于《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700字 篇1
我們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典詩歌是我國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古典詩歌猶如燦爛群星,以其獨具的魅力一直傳承下來。而唐詩無疑是這浩瀚星空中一顆璀璨奪目、閃射異彩的超級明星。
我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接觸唐詩,有初唐四杰之一駱賓王寫的《詠鵝》生動的描寫鵝的情態,給人一種高潔傲岸的感受。還有李白寫的《靜夜思》一個人孤獨的躺在床上,看著窗外的月色,相思之情油然而生。并且攜有秋的意味,尤其是那一地的疑霜更讓人感受那種孤獨意象在詩人心中與情景融合的碰撞。就是這些短小的唐詩給我的心靈一種獨特的震撼。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了一本書《唐詩三百首》
讓我感覺唐詩猶如浩瀚無涯的汪洋大海,若想暢游其中,自非一般人所能及,若能選其精華,匯為一編,使一般人能據一斑而窺全豹,此書當之無愧。
對于怎樣去學習唐詩,我的感觸是只作欣賞,而不作具體評價,因為唐詩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詩歌,它所扎根的歷史時代,社會關系,人物心里都與現代有著本質性的區別,我們在現在的環境中很難體會到唐詩的韻味,而我們自身發展的條件也很難對唐詩做出很好的解釋,只能從表層去揭露,但是這不意味著我們不用去學習唐詩,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唐詩的時候能夠注意到意境的開拓,自己去尋找創作一種意境,倘若你沒有見過鵝,別人讓你去體會詩中鵝的神態,這是不切實際的,我們作為小學老師,就更應該用事實說話,比如通過多媒體與圖片等等,讓同學們有一個宏觀的概念,這就是一種形象思維的立體感覺。
有的人總會說:我們學習唐詩,又很少用,還不如不去學習,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唐詩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資源,我們學習唐詩的目的首先在于學習,然后就是學以致用,變成融入現代生活的實踐精神。我們要提倡從各個角度去研究唐詩,而不是單一的在學術方面,我們從唐詩中提煉有用的東西,例如你可以在筆記本封頁上做一個有關于唐詩的圖片,然后去銷售,用唐詩文化可以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我們的思想要更廣闊,這就是所謂的回憶一落地,變成生產力。
關于《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700字 篇2
從古至今,歲月的河流帶走了許多文化,但唐詩卻經久不息,直至今日。此刻這個先進的時代,依舊有無數人熱愛唐詩,喜歡讀唐詩。
“唐詩宋詞元曲”乃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我認為,它們能夠被稱得上是“國寶”。
唐代詩人有各種不一樣風格派別,但無論哪一首,都充滿韻味,可能是詩情畫意的江南美景,也可能是粗狂豪邁的塞北風光,可能是想象,可能是感慨,可能是懷念。還可能是敘述一件事情……無論如何,唐代的詩人用簡短的詩代替了現代的長篇大論,卻將詩人的思想引入一個更高的境界。
我十分喜歡一首詩《春江花月夜》、我甚至將它默寫下來貼在墻上: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我最喜歡其中的一句“江天一色無纖層,皎皎空中孤月輪。我眼前立刻出現了一幅美麗的月色圖,其中還帶著淡淡的哀傷。而最后一句話”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使我感覺到詩人那紛亂的離別之情,慢慢隨著殘月的余暉,布滿在江邊的樹上。感覺上這首詩仿佛還沒有結束。
同樣,對于李白、王維、孟浩然、王之渙等許多著名詩人的詩篇我也十分喜歡。
正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王之渙的《涼州詞》也有其富有的韻味。“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這句在我面前勾勒出了一幅塞北與江南完全不一樣的荒涼遙遠的地方,而下一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更突出了詩人對邊塞戰士處境的深切關心。我仿佛吹走了幽怨的羌笛聲,又仿佛來到了邊塞的孤城,仿佛看見了那一片蒼山峻嶺。
我認為,唐詩是不可缺的,人們從中能夠感受到古人當時所體會的一切,也會學會到更多,懂得更多,能夠寫出好文章,心胸也會開闊。從古至今,我們可能遺失了許多文化,更需要從頭學習,并將它們牢記。
關于《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700字 篇3
假期閑余,隨手翻閱了一本宋詞。
翻開《宋詞三百首》,則為其中的細膩真摯所吸引,而不能自拔。
詫異于文字的魅力竟可穿越千年不朽,思接千載。
試想穿越千年的風云變幻,和古人吟詠著同樣的詩歌,感受著同樣的情感,那是何等神奇的事情。
忽然想起一句話“其實時間是靜止的,流動的是我們自己”,似乎有悟。
品讀宋詞,感覺他們真情涌動,真切如一縷縷微風,從古代飄到當今,而且還要繼續飄到未來;它們又象涓涓溪流,在歷史的長河中永不間斷。
心情好的時候,我喜歡讀詞。
喜歡和柳永一起感受“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真情;喜歡和蘇軾一起“把酒問青天”,感慨“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
心情不好的時候,我也喜歡讀詞。
柳永的輕輕訴說“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我深有同感;蘇軾那斷腸的“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的凄涼滄桑,我聽后,會和他一起憂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是李煜的“愁”,仿佛感染了我的“愁”。
讓我也反思是否我有些“為賦新詞強說愁”?但是無論心情好亦或是心情不好,總有兩件事我很喜歡做:一是能感動自己的,再則是能為自己的心靈創造一份感動的。
所以讀細膩的宋詞成了我所喜歡做的事,因為古人飽蘸感情的文章總能拂動心弦。
我喜歡蘇軾,他的豪邁是一種幾番大起大落后的徹悟;我還喜歡李清照,她的詞脫俗而清新,委婉而細膩……每每讀到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辛棄疾的“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我總會覺得蕩氣回腸,感慨萬千。
讀到白居易的《琵琶行》時,當讀到“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難”,不先求解釋而光看字面,就能體會到琵琶聲的清脆婉轉;讀曹植的《洛神賦》時,單簧管讀到“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不用細想這句話的解釋,也同樣能體會到那種輕塵出俏的脫俗;讀辛棄疾的《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更會被他“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豪言所折服……
讀古詩在我看來是一種享受。
品宋詞卻是一種心靈的溝通,我真真切切感受到我是在品讀一個人。
我喜歡那種從不知所云到有所領悟的境界。
的確,我鐘愛著宋詞,但也有個小小建議:不要太過于鉆研它們的情感,會讓你走向“林黛玉”呀。
但仍要說:“我愛宋詞!”
關于《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700字 篇4
從小到大,我都十分喜歡讀書,我愛讀書不僅是為了一探“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奧秘也是由于被書中的優美語句所吸引,總而言之,我就是愛讀書。
小時候,我愛讀童話故事,不!準確的說是聽童話故事,因為我那時還小,所以大字還不實幾個,只能纏著媽媽讓她給我講,我先往著故事中的情節,正義的王子打敗了邪惡的魔鬼,救出了公主,這樣的故事情節我是百聽不厭,我多么想擁有魔法,長出翅膀,展翅翱翔。慢慢的我上是一年級,我開始愛上了成語故事,因為剛剛學會拼音,所以看成語故事則是大有益處,另外我驚嘆于古人的智慧,能將那樣長的故事和人生哲理總結歸納我一個短短的詞語,并且所表達的意思一點也不亞于幾百字的文章,真可為是“簡約而不簡單”啊。后來由于偉人熱潮的橫空出世,我的讀書愛好又傾向于名人故事,亞歷山大從小鋒芒畢露的王者氣概,海倫凱勒身殘而志不殘的堅強意志,孫中山敢于創新革命的愛國精神都曾鼓勵著我,我為他們的精神而折服,到了五年級,由于是小學畢業班,對作文的閱讀當然是少不了的,我從作文書中找出好詞好句,加以運用便成了我的語言,更何況作文書的妙句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龐大文學資源,不管你怎樣的涉取,總是求不完的。
一代一代書的變換,是我一步一步從幼稚到成熟的最好證明,是我成長的印記
關于《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700字 篇5
讀到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等等,都包含著作者對家鄉的眷念之情。那些游子獨自在他鄉漂泊,每天都思念著家鄉和親人。夜晚,抬頭仰望那明月,就會思念起家鄉。在寂靜的船內,看著那遙遠的海岸,禁不住眼淚嘩嘩,想起了曾和父母之間發生的事。換做是我們,在這種時候,含著淚與父母和家鄉告別,心里將會是多么寂靜,會多么難受,會多么思念、想念家人……心里那種說不出的感受。
就像《泊船瓜洲》,詩人王安石僅借明月來襯托出他對家鄉的眷念,家和目的地一江之隔,在這么遙遠的路途中,他希望明月照著他回到家鄉;《秋思》,詩人張籍想寫信給家人,因為心事重重,表達的感情太多太多,不知寫什么好;《長相思》,詩人納蘭性德,將人們在寒烈的冷風之下,思念起故鄉,睡不著覺。
從這些詩中,我讀到了一個道理:這些遠離故土的游子,總懷著一顆赤子之心,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他們十分熱愛自己的家鄉,寸草不移!
關于《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700字 篇6
從古至今,歲月的河流帶走了許多文化,但唐詩卻經久不息,直至今日。此刻這個先進的時代,依舊有無數人熱愛唐詩,喜歡讀唐詩。
“唐詩宋詞元曲”乃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我認為,它們能夠被稱得上是“國寶”。
唐代詩人有各種不一樣風格派別,但無論哪一首,都充滿韻味,可能是詩情畫意的江南美景,也可能是粗狂豪邁的塞北風光,可能是想象,可能是感慨,可能是懷念。還可能是敘述一件事情……無論如何,唐代的詩人用簡短的詩代替了現代的長篇大論,卻將詩人的思想引入一個更高的境界。
我十分喜歡一首詩《春江花月夜》、我甚至將它默寫下來貼在墻上: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我最喜歡其中的一句“江天一色無纖層,皎皎空中孤月輪。我眼前立刻出現了一幅美麗的月色圖,其中還帶著淡淡的哀傷。而最后一句話”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使我感覺到詩人那紛亂的離別之情,慢慢隨著殘月的余暉,布滿在江邊的樹上。感覺上這首詩仿佛還沒有結束。
同樣,對于李白、王維、孟浩然、王之渙等許多著名詩人的詩篇我也十分喜歡。
正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王之渙的《涼州詞》也有其富有的韻味。“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這句在我面前勾勒出了一幅塞北與江南完全不一樣的荒涼遙遠的地方,而下一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更突出了詩人對邊塞戰士處境的深切關心。我仿佛吹走了幽怨的羌笛聲,又仿佛來到了邊塞的孤城,仿佛看見了那一片蒼山峻嶺。
我認為,唐詩是不可缺的,人們從中能夠感受到古人當時所體會的一切,也會學會到更多,懂得更多,能夠寫出好文章,心胸也會開闊。從古至今,我們可能遺失了許多文化,更需要從頭學習,并將它們牢記。
關于《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700字 篇7
第二單元我們學習的內容是“思鄉懷親”,都表達了作者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情意。還學習了三首有關“思鄉懷親”的古詩詞。
接下來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我讀了這三首古詩詞和在《唐詩三百首》中讀了一些有關思鄉古詩詞后的感受吧。
在《泊船瓜洲》和《秋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詩人王安石、張籍思念家鄉和懷念親人的濃厚情意。王安石的鄉愁是明月,期盼著明月能帶著我回到兒時的故鄉,雖然我工作的地方離我無比想念的家鄉僅僅是幾座山之隔,但是我依然回不到我可愛的故鄉。張籍的鄉愁則是秋風,它讓人感受到一絲絲的寒意,作者思念家鄉,想寫一封信寄給遠在家鄉的親人,問候一下,可想寫的內容太多太多,想表達的情意也說不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說起,這些有數不勝數的想寫內容的原因也正是因為長時間沒有與家人講話。在信要發出的時候,又把已經封好的信拆開看看有什么地方沒寫完整。這些都體現了作者對家鄉的無比思念的思想感情。納蘭性德寫的《長相思》一詞中,我更加感受到了詩人思鄉懷親的情意。他帶隊出征,夜里,帳篷里都點著燈,士兵們睡不著,不禁想起了自己親愛的故鄉,在故鄉的夜里,是沒有這樣的寒風塑雪之聲的。
我還在《唐詩三百首》中讀了許多有關“思鄉懷親”的古詩,比如:李覯的《鄉思》,寫了詩人凝視碧山的所見所感。這首詩突出了詩人歸鄉無計的無奈和痛苦,表達了詩人對故鄉深摯濃厚的思念之情。高適的《除夜作》,寫除夕之夜,游子家人兩地相思之情,深思苦調,委曲婉轉,感人肺腑。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以多種景物并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游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凄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它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這就是我對有關“思鄉懷親”的古詩詞的理解與感受。
關于《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700字 篇8
詩歌存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生命里。
小時候跟著大人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時并不懂得什么思鄉之情,卻在長大后每每看到這些詩句便記掛起家鄉來。我認為讀詩歌是對中國文化最好的傳承方式,學生時代背過不少詩詞但鮮少能靜下心來好好品味其中的韻味,現在翻開那本《唐詩三百首》看著熟悉的詩句卻仿佛明白了,從前的背誦就是為了此刻心中的了然。
林語堂先生曾在《吾國與吾民》中說過一段關于詩歌的話——詩歌通過對大自然的感情,醫治人們心靈的創痛,詩歌通過享受簡樸生活的教育為中國文明保持了圣潔的理想。它時而訴諸浪漫主義,使人們超然在這個辛苦勞作和單調無聊的世界之上,獲得一種感情的升華;時而又訴諸人們的悲傷、屈從、克制等感情,通過悲愁的藝術反照來凈化人的心靈。它教會人們靜聽雨打芭蕉的聲音,欣賞村舍炊煙裊裊升起,并與流連于山腰的晚霞融為一體的景色;它教人們對鄉間小路上朵朵雪白的百合要親切,要溫柔;它使人們在杜鵑的啼唱中體會到思念游子之情;它教人們用一種憐愛之心對待采茶女和采桑女、被幽禁被遺棄的戀人、那些兒子遠在天涯海角服役的母親,以及那些飽受戰火創傷的黎民百姓。
林語堂先生的話簡潔精煉的概括了中國人和詩歌之間的關聯,他將詩歌稱作中國人的宗教,甚至幾乎認為如果沒有詩歌中國人就無法存活至今,可見詩歌對于中國人的重要性。
清人蘅塘退士所編選的《唐詩三百首》在如今流傳甚為廣泛,唐詩稱得上是中國詩歌史上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唐朝的繁榮安定使得一批文人墨客創作了大量佳作得以名留青史,那些流傳至今仍然膾炙人口的詩句最能真切的表達我們中國人的靈魂。
重新品讀這本《唐詩三百首》讓我拾回那些被遺忘的情感。再讀一遍“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想象如奶油般細膩柔滑的酥潤的春雨;再讀一遍“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想象溫和的春風輕輕拂過柔軟的柳枝;再讀一遍“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想象明月松峰清泉白石的靜謐……詩中還有太多的美好值得我們去細細體味。
人們的步伐總是太匆忙了,閑不下一刻來感受到看看我們周圍的世界,不能像古人那樣細膩的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單調乏味的城市生活讓我們的精神變得麻木,從而埋沒了我們心底那份詩意。不過就像于丹老師說的:人的年歲越是增長,就越需要一種溫暖,需要生命年華中的浪漫,讓我們在現實的糾葛之外找到一種掙脫地心引力的力量。
在我們有限的年華里享受無窮的詩意,那么也就成全了我們自己最美的人生。
關于《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700字 篇9
許多中國人,都是在唐詩宋詞里不知不覺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長。小的時候,誰沒有跟著李白看過“床前明月光”?雖然不懂得什么叫思鄉,但孩子的眼睛卻像月光一樣清清亮亮。誰沒有跟著孟浩然背過“春眠不覺曉”?背詩的聲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紛紛啼鳥。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多少文人墨客在“青山綠水,嬌鶯戲蝶”的意境中寫下了流傳至今的千古名句,或是秋思浩蕩,或是春風飛揚,或是明月千古,或是斜陽晚鐘,又或許是田園林泉和詩酒流連。
翻開《唐詩宋詞三百首》,你應該會聽到江南淅瀝的雨聲,看到碧波上泊著的烏蓬船。青蓮居士當時“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豪氣,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帶給我同樣的震撼,一個是詩仙俠士,一個是愛國不惜生命的偉人,在歷史這條奔流不息的滔滔大河中,他們流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在杜甫“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的纏綿俏麗中,我又感受到了詩人把這美如畫的情景描寫的如此惟妙惟肖,留給我們的是清雅秀麗的余韻。
“宛轉峨眉能幾時,須臾鶴發亂如絲”,“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這幾句詩,不正是把那種感嘆時光無情的悲涼之感表達的淋漓盡致嗎?這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把對時光的不舍與感嘆融入了這一個個字中。
從留有濃濃墨香的唐詩宋詞中,我們還能讀到那濃濃的愛國情懷。它們也許是李后主“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深沉嘆息;也許是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愛國激情;又或許是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報國無門的情感。詩人任思想在伏案揮毫中狂舞,任對祖國的滿腔熱血在紙上揮灑,留與后世的一代又一代愛國兒女久久瞻仰。
身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應該為祖國擁有如此豐富、瑰麗的文化感到驕傲,我們現代的少年更是要取詩之精華,學詞之涵韻,在這些令人浩氣長舒的詩句中,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關于《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700字 篇10
中國是詩歌的王國,五千年的優秀文化熔鑄了不計其數的膾炙人口的詩篇。許多詩流傳千古,哺育了一代代人,是我國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讀詩誦詩,既能提高文學素養,又能陶冶精神情操,豐富我們的文化生活。
今年,我利用暑假的時間,讀了《唐詩三百首》這本書,書上記錄了無數詩人的豪情力作。有的簡潔明了,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的歡快明了,讀起來趣味無窮;有的豪邁奔放,讀起來慷慨激昂;有的發人深省,讀起來意味深長……
少年英才,駱賓王,7歲就作出了一首深入人心的詩——《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在這首詩中,把鵝的樣子、動作表現得淋漓盡致,鮮艷的色彩使人賞心悅目,聽了這首詩,仿佛自己親眼見到了一群潔白的天鵝在水中嬉戲、玩耍,湖面泛起陣陣漣漪。這首可不是駱賓王胡編亂造的,是一次泛舟的過程中看到眼前的情景,不由得產生了靈感。這首詩可謂婦孺皆知,也正因為它生動、歡樂才使得它流傳至今。
為什么一個7歲的孩子能寫出活靈活現的詩?恐怕離不開平時的認真觀察。由此我就想到了我平時上作文課,這也是我最頭疼的。一到作文課,我就開始犯愁了。寫什么呢?手里的筆不停地轉,腦袋空空如也,眼睛來回地盯著作文題目,絞盡腦汁寫出來的作文也是平淡無奇、毫無感情,讓人讀了都想睡覺。現在,我每天注意觀察身邊的人和事,留心生活的一點一滴,寫作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到了寫作文的時候,提起筆就可以寫,腦子里優美的詞語,像泉涌一樣,很快一篇優美的文章就寫出來了。
當我看到碗里的那一粒粒飽滿的米飯,我便想起了李紳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小時侯,我吃飯總是吃一半掉一半。爸爸媽媽總對我說:“要珍惜每一粒飯。”不懂事的我認為米那么多,要珍惜干嘛!讀了這首詩后,我才恍然大悟,要想收獲一碗米那得付出多少辛苦的汗水啊!每一粒米都是農民勞動的成果,生長在農村的我更能體會這其中的辛酸。
好詩還遠遠不止這些,誦讀這些詩句,就像遨游在浩瀚的星空里,每一顆星星都有它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人們。
關于《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700字 篇11
人生是一條蜿蜒曲折的路,她有時易走,有時難行,有時路上會有美麗的風景,有時路會延伸入一片荊棘,所以,要抵至終點,并非一件易事。
走在人生這條路,路上的風雨變幻莫測。但你不要因此而退縮。正是因為道路上的兇險,我們的生命才會擁有更多樂趣。走在人生這條路,路上難免會磕磕絆絆,但不要因為這些絆腳石而畏懼不前。站起來,挺起胸向前,微笑面對每一個困難,你會發現,勝利就是這樣簡單。
有些人可能會在途中迷路,也許你會感到迷茫,但別灰心,只要信念存在,再怎樣艱難都會找到真正的方向。有些人滿懷信心地帶著希望和夢想踏上征途,但屢次跌倒后便開始放棄。請別失望,只要努力才有可能成功,不要給你的人生留下不可彌補的遺憾。
很多人在艱難的路段開辟另一條道路。但通往成功路沒有捷徑,只有經受磨練才能真正走向成功,那些成功人士一定是經過了人生的考驗。也有一部分人因為一時的歪念或其他原因而誤入歧途。正所謂一步錯,步步錯。因為邁錯了一步而導致接下來的人生又背負了一份罪惡。即使有些人走了回頭路,但這已經為他的人生留下了不可抹去的污點。
其實人生路上有的不僅僅是險惡的環境,沿途也有美麗的風景,那你是否想過在這里留下生命中光輝的一頁。但沉浸在甜蜜中的你也要留心,因為有許多人跌進過美麗的陷阱,它就潛伏在人生路上的某處,在你毫無戒備時,栽你一個他跟頭,
人生這條路,是條難走的路。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停止步伐。因為未來的路,是我們未體驗過的路,只有前進,才有收獲。
關于《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700字 篇12
詩,讓我感動!
因為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更喜歡讀詩,因為它讓我感動。
詩,讓我喜愛!
有了它,讓我對生活有了積極性,讓我更喜愛四季。
因為詩,我愛上了秋天,從而明白“我言秋日勝春朝”的含義,也同時為杜甫的茅廬“八月秋高怒號”而擔驚受怕,但“塞下秋來風景異”更讓我感到欣慰從容。
因為詩,我戀上了夏天,喜歡“映日荷花別樣紅”;還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因為詩,我迷上了春天,“一枝紅杏出墻來”;還有那“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因為詩,我更喜歡冬天“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犁花開。”還有那新年時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正是因為有了詩,我的生活才有了色彩,我的淚水因此而流下,在詩中我看到了古人的心境,更讀懂了歷代王朝的興衰!
這讓我想到了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是深深的表達了李清照的愛國精神,也歌頌了項羽悲壯死戰。項羽的精神是因為當時中國封建時代社會走向沒落的時代,正如龔自珍寫的《己亥雜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到了南宋,可是當時南宋朝廷根本無意北伐中原,收復失地,雖然此時陸游已被罷免回故鄉,但依然惦念著中原地區的人民,盼望朝廷能夠盡快收復中原,實現祖國統一。由此而發,寫了一首詩《秋夜將曉出離門迎涼有感》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終于解放了,人們過上了小資的生活,這是范成大不禁動起筆,寫了一首人見人愛的《四時田園雜興》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多美得鄉村生活!不僅鄉村生活美,而且還有我們現在的西湖,西湖的美令人神往,在蘇軾的點綴下,更是惟妙惟肖: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關于《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700字 篇13
我們學校一直都在營造書香校園的氣氛,古詩文誦讀更是我們學校的特色之一。在潛移默化中,我喜歡上了古詩,雖然它只有短短的幾行字,但卻體現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
看,賈島一邊騎在毛驢上,一邊還在不停地比劃著什么,一不小心撞到了韓愈的轎子,原來是他正在為是“僧推月下門”好還是“僧敲月下門”好猶豫不決呢?他這種追求完美的精神真是值得我們學習啊!
看,桃花潭邊,動聽的歌聲傳來,原來是李白的好友汪倫在為李白送行呢?面對朋友的深情,詩仙李白不禁發出這樣的感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是啊,與同學相處,也應該達到這樣的境界啊!
看,孟郊去遠方求學,她的母親很晚了還在燈下為他縫補衣裳,孟郊摸著衣服,想到母親的恩情就像春天里太陽的光輝,寫下了千古名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拿起《唐詩三百首》去細細品讀,我們會發現,每一首是都是那樣的耐人尋味,每一首都會告訴你一個深刻的道理。朗讀起來,抑揚頓挫,平仄押韻,會讓你覺得它是那樣的博大精深,正如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雖然我們現在還不會寫詩,但是只要我們去學習那些詩人的精神,相信我們也會“下筆如有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