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父過世的哀悼詞范文(精選3篇)
伯父過世的哀悼詞范文 篇1
一:今天是大年初三,在過去的四十年里,甚至更久,每年的這一天,我和父母、兄長都是在伯父家里過年。
我的伯父于20__年4月27日去世。享年82歲。
去年4月27日這天的凌晨四點左右,伯父的長女,我的大姐給我打電話,我手機在靜音,待清晨拿起手機時,先給父親回撥了過去,我爸對我說,你伯伯今天早上走了。
伯父離世于市第一人民醫院的重癥監護室,據我爸說,伯父是當天凌晨在家中心臟病發后被送往醫院的路上時,已經沒了氣息
這近一年的時間里,父親每每提起伯父,每每流淚滿面,我明白了什么是兄弟情深。
20__年的重陽節,父親是帶著伯父的照片登高于嵩山,以往的重陽,一直是他們兄弟二人一同去登高。
我時常對人說,人這一生,與你相伴相處時間最長的人,是你的兄弟或姐妹。因為無論父母、妻子、孩子,都只是陪著你走過一段時光,而兄弟姐妹,則會陪著你走過生命的全程或幾乎全程。
二:在三天后伯父的告別儀式上,我沒有落淚,我知道伯父去世了,但不太愿意去真正的接受它,心中悲傷難過并壓抑著這悲傷難過,一種難以表述的感受和情緒。爸媽和哥在事后曾為此指責我,但時至今日,我仍無法對他們和任何人用語言表達出我那時甚至此時的感受及成因。
在20__年4月初的清明節,回老家上墳,在我記事以來,是伯父第一次沒去,他給我大姐說,走不動了。父親執意要他去,伯父最后說:真的去不了啊,能去了我怎么會不去。寫到此處,我似乎明白了,父親并不是在刻意的要求伯父的同去,而實在是,父親擔心伯父這數十年如一的突然缺席,是喻示了一種不好的預兆。因為在那時,在清明那天,伯父沒有和我們在一起,那樣的一種不好的感受,在我心里,十分清晰,且十分傷感和失落。
三:伯父喜歡喝綠茶,去年春節的初三,在伯父家里吃飯時,我說,伯,等春暖花開了,我拿上明前的毛尖,好好的喝上半天,聽您再說說咱家族的事,伯父高興的說,好!我對伯父的這個承諾,徑自食言,終是未得兌現。
伯父的家,一直在老城區,最早是在高平北街,后來搬到和平巷,再后來老房拆遷后搬到太平街。在近二十年的時光里,伯父家一直在和平巷的平房里,而這段時光,正是我少年和青年的歲月,于這所平房院落,我記憶和情感至深。
一個院子,一共住了三家人,伯父家是進門的第一家,院子里有兩株梧桐樹,一張石桌,幾個石凳,還曾經有一個大瓦缸里養著金魚,在我還未上小學前的一段時間里,父親在上班途中,用自行車把我帶到伯父家,讓我和堂妹一起玩,說是玩,其實主要是我把母親頭一天講給我的故事,經過我或刪或增的再講給堂妹聽,然后父親下班了,再騎自行車接上我回家。
我們的祖輩和我們的父輩,以及我們這一代人,總是深切期待并十分樂見于,把自己這一代人之間的那種手足情深,由下一代人承繼和繼續保持。盡管在今天看來,或許大多數的這種期待都被感到了一些失望和落空,但我卻十分相信,這種親情,是在以另一種不為我們所知的方式與心靈活動而被新生一代更內化的守護秉持和交互傳遞著,只是,它們呈現的方式并不是我們所以為的那種。
四:每個人對于春節,都會有自己最美好的一些場景記憶,我的這種美好場景記憶之一,就是在伯父家每年大年初三的團圓飯。
每年的這個時候,伯父也總是會開心的說:“每年這一天最高興,人最全了,都聚到一起了”。伯父做的洛陽水席,是最地道、最干凈、最好吃的。這并不單是我的感受和評價,家里的人都是這么說的。
在那平房里,專門有一個屋子,里面供奉著我爺爺和曾祖父曾祖母的照片,到了初三這一天,我們會先焚香叩拜,然后在這間屋子里的一張八仙桌上圍坐吃飯,我覺得,伯父是想讓祖輩看著我們的團圓和融洽,那樣,祖輩的在天之靈,也一定會甚覺欣慰的。
在那些年里的那些日子里,喝酒用的還是錫壺或瓷壺,置酒壺于一小盆熱水中,擺在八仙桌中間,邊上有一煤爐,坐著一壺開水,熱水稍涼即換,長輩們講究的傳統規矩是真講究,溫酒既暖胃又不傷身,此時回想起來,心里都是暖暖的記憶。
五:伯父性格耿直通達,情感十分細膩而又家教甚嚴。伯父生前曾把他的幾個大筆記本給我看過,把他從少年時所經歷的爺爺、曾祖父、曾祖母的去世、到伯父成婚、撫育子女,以及子女成長成婚的時間、主要事情和自己的感想都記錄了下來,孩子和孫子孫女小時候工整的作業或信手涂鴉,一些時事要聞的剪報,與伯父對這些的感受與看法,都在這大筆記本里夾注著,我第一次看見這筆記本的時候,既覺出乎意料,又甚覺溫馨和感動。
這樣的一種堅持和真實,在過去和今天,少有人能作到。
伯父年青時在糧店工作,在那個年代,他接濟過包括我們家族成員在內的許多人,不夸張的講,就是救過很多人的性命。
我的爺爺和奶奶在我伯父和父親尚年幼時,即撒手離世,曾祖父曾祖母拉扯著他們的兩個孫子在那樣的亂世中存活了下來。父親和伯父在回憶往事時,更多的談起的是我的曾祖父母撫養他們兄弟二人的深情眷戀和含辛茹苦,以及當年時常處于生存邊緣的事件和場景。
父親和我們說起最多的兩個場景,一是,當年家境貧困,在伯父和父親少年時,曾祖母在家自己做了水煮花生,又批來一些水果,伯父和父親在老城的十字街擺攤售賣,所得寥寥,但可多少補貼家用。寒冬深夜,他們兄弟二人挑擔回來,曾祖母總是提著燈籠在巷口等著自己的兩個孫子。第二個場景是,伯父和父親年少時,去孟津朝陽批點西瓜,回來兩人各挑一個擔子,伯父挑六個,父親挑四個,走到呂祖廟那個上坡時,父親挑不動了,伯父讓父親在坡下等著,等他把自己的擔子挑上去,再下坡來把父親的擔子挑上坡。
說到這些事時,伯父有時也在場,父親總是甚為深情和感懷,而伯父則是更多的淡然,最多會說,那個年代大多數人都是那樣,并對我們說,今天生活的幸福和來之不易。
往往一個家庭中的老大,命運上會較多的顯現出,多了些磨難或不那么平順,相較于其弟妹而言。其中一個或許是最主要的原因是,老大會在很小的時候,在竭力為這個家庭來承擔起本不屬于自己力及的責任和擔當,當客觀條件被認為確無其他選擇時,長輩們會不甚察覺或是無奈的默許于此。這樣,他就會自覺不自覺的摒棄或擱置了自己的本來愿望以及對這愿望的追求。
六:寫至此處,覺得還有很多回憶要說,但又不知該說些什么了。在伯父離世這近一年時間里,他的神態和表情,寧折不彎和善良細膩的性格,曾說過的幾乎每一句話,在我的心里腦里,都是那么清晰,深刻和生動。
伯父離世了,但我總覺得,他還一直都在我們身邊,在看著我們,祝福著我們,和幫助支持著我們。伯父安葬后,我哥會開車帶著父親時常去伯父的墓地,父親坐在那里,和伯父說著話,說了很多,很久。家族里有一些事,是伯父生前一直掛念和期待解決的。我有時陪著父親去時,也坐在碑前,和伯父說,請他放心,我們會盡力盡快去完成這些事情,也一定能完成他的心愿,家族會諸事順遂的。今年春節前,我在海南時,夜里第一次夢見了伯父,他仍是健步行走著,我叫著伯伯,并向他走去,他只是應了一聲,就繼續向前走了,在那個場景里,家人們都在。我想,伯父是期望于看到我們每個人做好自己,期望于看到我們繼續的團聚和融洽吧。在伯父的那個世界里,他一定是比在世時更為安然和快樂,不愿讓我們為他悲傷和掛念。
祝我的家人們平安健康,家族昌盛,幸福生活。
九重臺發布
庚子年正月初三
伯父過世的哀悼詞范文 篇2
伯父謝公,諱名樹林,因病辭世,令人心慟。
伯父當過兵,到老都保留著軍人的生活習慣,站如松,走路一陣風,聲音洪亮,做事雷厲風行。
腦海里滿滿的是伯父爽朗的笑容,陽光燦爛,精神抖擻。從小時候的記憶說起,伯父的爽朗、樂觀、活潑,令童年的我震驚,完全不可思議。
在村小上學的時候,學校門前有棵古老的黃葛樹,樹旁有條小路,沿著小路蜿蜒,很快就到伯父家了。在伯父家,可以聽到學校里的朗讀聲。伯父家的雙胞胎妹妹,秀瓊秀花,與我同歲,也在村小上學,記憶中不與我同班,可能比我小一個年級。常常在放學的時候,一約一起哄,就到伯父家去玩了。去伯父家最不可思議的地方,就是歡聲笑語,伯父會和孩子們熱熱鬧鬧地聊天——說熱鬧不準確,伯父會和孩子們打趣開玩笑,一家人的言語歡笑,倒不像是在聊天,像是聽相聲,聽小品。秀梅姐比我們大兩歲,比我懂事,也比我更會交談。在我的記憶里,她很快就上初中,然后又很快就出去打工了。而在我的記憶里,他們父女親和歡笑的場景,令我羨慕極了——童年的我,以為父親就是揍孩子的大人,怎么可能一起說說笑笑那么開心?如果是過年去伯父家,就會遇到一大家人都在,記憶中,這里是世界上的歡快的年節,也是世界上最歡快的家庭。歡聲笑語,經過屋背后的山反射,整個沖灣都聽得見。伯父的老家,房子靠山而居,左青山右青山,門前一道沖灣,滿眼都是青青蔥蔥的景象。常言都把父親比作老虎,而像伯父這樣笑口常開,與孩子們玩笑在一起,幽默的談笑無拘無束……不僅在童年的記憶里是奇觀,在我現在的半生閱歷來看,也是令人驚贊的事。
伯父的性格,喜樂是一面,堅毅是另一面。這兩面都令我印象深刻,都令我敬仰。
小時候的記憶,伯父的形象和言談,在腦海里印象深刻,有聲有畫,一切的場景依然是鮮活的。
歲月流逝,伯父漸漸地白了頭發,而白發也同樣悄悄地潛伏在我的頭頂上。英俊瀟灑的伯父在歲月中漸漸變老,子侄晚輩也一同陪著慢慢變老。伯父不僅忙忙碌碌,也是轟轟烈烈,目標一個追趕著一個,打工掙錢造房買房——在老家修一排土墻,然后又修一棟磚瓦房,在鎮上買房,在城里買房……對于一個走出山里的農民來說,這真是了不起的豐功偉績。
豐功偉績的背后,堅毅與辛勤也是驚人的。跟伯父聊天的時候,他講過在工地打工的狀態。伯父在工地做木工,一早上去工地,隨著樓層升高,坐塔吊上去,一整天都待在上面,中午吃飯也是塔吊送上來,中午就在樓地板上休息一下,直到深夜才下樓,算下來一天要工作14個小時,有時候時間會更多。體力活,一天要工作那么長時間,聊天的時候,我聽了很震撼,回想的時候時時震撼,現在依然很感嘆。對于伯父來說,這是他工作的常態,觀音橋的很多樓盤,都有他的汗水。這其中的艱辛,是我所難以體會的。每當遇到生活的艱辛,想想伯父的辛勤和耐心,就覺得艱辛不足為懼了。
伯父一生是勤勞艱辛的,就算是后來年紀大了,子女不讓他到工地干體力活,他也閑不住,堅持去做門衛,堅持做事情。
有一年春節,和伯父一起回老家,有一晚他住我家,我們睡一床。早上,六點多點,天剛蒙蒙亮。身旁的伯父說了一句:“起床了!”。就這么短短的一句話,他話一說完,人就已經下床穿衣服了。我感覺他整個人是直接從床上彈起來的。當然,這是我睡意蒙蒙產生的幻覺。不過,這位六十多歲的老人,他的剛毅和利索,實在令我吃驚。當我還在驚詫他是怎么起床的,他已經到門外散步了。生活中雷厲風行,如同執行軍令。
另一個春節,在伯父家閑聊。當我講到小時候的一件趣事,有一個同學帶來了一個神奇的小包,一群小伙伴都不認識,不知道是什么東西,每人指頭沾一點嘗一下,覺得好吃到天下無敵,大家央求著多沾一指頭再嘗嘗,直到過了好幾年,我才知道那種小包就是方便面的調料。伯父聽完,樂開花,他說,以前,味精蠻稀罕,很少有人家里有味精,然后,他講了一件往事。應該是他從部隊回來后的事情,當然是在老家。老家的飯比較簡單,這就是那個年代的生活水平,直到我們小的時候,吃肉也是稀罕難得的“打牙祭”。伯父說,天天吃的菜都只有鹽巴味,回想起在部隊里的飯菜有滋有味,于是,伯父有了一個想法。讓想法變成現實,說動就動,在屋后砍了一捆竹子,扛到董家場鎮,賣了竹子,買了一包味精。一陣忙下來,已經是下午,餓著肚子,揣著味精回家。在回家的路上,越走越想念味精的味道,于是,撕開味精包裝的一只角,沾上一點嘗一嘗。比望梅止渴的故事要實在,也更有趣,伯父是嘗味止餓。伯父說,當回到家的時候,一包味精只剩一半了。這個只剩一半,可以推想當時是很小包的味精,也可以推想伯父走得很餓,或者,他其實是在開玩笑……
聽著伯父的講述,這件小事上,我能體會他的爽朗和直率,喜喜樂樂又風風火火。
回憶這件小事,也讓我體會到跟伯父聊天的場景。他的親和、爽朗,能和晚輩開開心心地朋友一樣聊天,在長輩中是十分難得的。
伯父就是這樣一個人,爽朗直率,雷厲風行,熱情大方……一方面有彌勒佛一樣的喜樂性情,另一方面也有虎將一樣的威嚴決斷。
在伯父生病前,每次見到他,哪怕是路上匆忙撞見他,他都是燦爛的笑容,爽朗的言談,而且總是挺拔的姿態,矍鑠的精神,眼睛里總是放著光芒。
和藹可親的伯父,在我們心中,永遠是一個年輕人。
天不長眼,讓好人不長命!
走完艱辛的歲月,本該好好享福,享受天倫之樂,接受子女的孝敬……疾病奪走了伯父的健康……
作為響當當的漢子,作為剛錚錚的父輩,伯父像泰山一樣偉岸屹立,也像大海一樣慈愛親和。如山如海,亦剛亦柔,高大且寬廣,我視伯父為做人的楷模。
如今含淚跪拜,祭奠伯父亡魂!
“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
掩痛而思,逝者長已矣,生者常戚戚——
景仰伯父的英靈,他的慈祥爽朗,他的英明雷厲,他的挺拔勤懇……他的形象和精神,他的慈愛,讓我們緬懷。他的精神感染我們這些子侄晚輩,勉勵我們好好生活,好好眷顧家人。
伯父過世的哀悼詞范文 篇3
各位爺爺奶奶,叔叔阿姨,伯伯嬸嬸,兄弟姐妹們:
大家好!
敬愛的伯父離開我們快一周年了!我們深情地緬懷著他老人家!20xx年4月12日凌晨,伯父陳金華老人因患食道癌醫治無效,永遠地閉上了眼睛,往了另一個極樂世界,去地下與岳父大人兄弟倆團聚去了!
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家庭觀念——重男輕女深刻地影響著陳家的生活。在連續生了三個女兒的情況下,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如火如荼的計劃生育國策強制下,岳父母卻毅然選擇出走躲避“計劃生育”,走上“不生男孩不罷休”的路子。那在外躲避的幾年,不僅影響著岳父母的身體健康,更影響著三個女兒的成長經歷。老大和老二留守家里,雖有伯父從外地回來幫助照顧,但終究不是一個完整的家庭。老三送到舅爺爺家寄養,寄人籬下的日子怎比在父母身邊的嬉戲?
直到1985年,終于生了老四陳松之后,陳家才得以團聚。凡是經歷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人都看到,也都知道,違反計劃生育國策的家庭代價是什么。因岳父母外出躲避生育,家里的生產生活本來就一塌糊涂,加之違反國策,家里稍顯值一點錢得家什都被政府部門“掠走”了。用“家徒四壁”一詞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屋漏偏逢連夜雨”。由于在外躲避“計劃生育”,岳父的身體健康受到了極大損害,加之后來生產勞累,生活節儉,岳父的身體亮起了“紅燈”。1992年6月22日,岳父大人因病去世,享年43歲。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伯父才正式走進我們侄輩的生活之中。伯父是1946年出生的,岳父是1949年出生的。在他們那一輩就他們兄弟二人。伯父年輕時有過短暫的婚姻,沒有子嗣,但不知什么原因,婚姻不久而終。我是從1993年開始與伯父接觸的。25年的相處,讓伯父的人生輪廓深深地印在我們的腦海之中。
伯父是千千萬萬個中國男性農民當中的一個代表。他的身上有著中國農民性格的樸實、做人的本份、做事的勤勞、生活的節儉等。事實求是的說,他的身上也有著中國農民傳統的狹隘的成分,譬如思想的僵化,不與時俱進;待人接物棱角分明,缺乏圓潤;世事目光短淺,不夠長遠;煙酒賭博染身,壞舊習慣難改;處事方式守舊,不愿不想變通等。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伯父雖然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沒有什么文化的農民,雖然身上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不足,但他能夠像一個父親那樣操持著陳家,用他固有的方式方法運營著家業。受著伯父身上積極因素的影響,陳家姐弟四人性格耿直、做人本份、與人和善、做事規矩、發展上進、生活簡樸等。四人的成長也逐漸地從家境的“冬天”走向幸福的“春天”。
20xx年暑期,伯父被查出患有食道癌。我們侄輩們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堅持一條心為伯父治病。但天不假年,不滿兩年,病魔還是無情地、無情地奪走伯父。
……哎!
與伯父25年的相處,有著太多太多的“忘不了”:
忘不了,伯父他為了維護陳家的利益,與他人爭吵甚至動武的場面;忘不了,伯父他為了貼補家用,鉆進地窯里燒窯的場景;忘不了,伯父他在炎炎烈日下,用弱小的身子挑起生產的重擔;忘不了,伯父他在刺骨北風里,挽腿彎腰在藕塘里挖藕的身影;忘不了,伯父他支持老大上學而挑去的大米;忘不了,伯父他反對老二去省外打工的迂見;忘不了,伯父他教導老三待人接物的嘮叨;忘不了,伯父他希望老四光宗耀祖而遞過來的學費;忘不了,伯父他看到我們侄輩們回家團聚時喜悅的笑臉;忘不了,伯父他在我們回家后每天早晨上街購物的情形;忘不了,伯父他為我們殺雞洗魚;忘不了,伯父他左手端杯、右手執筷,面帶笑容地看著我們吃吃笑笑;忘不了,伯父他在茶余飯后和我們一起嘮嘮家常;忘不了,伯父他時常和岳母之間的磕磕碰碰;忘不了,伯父他賭博后贏錢的得意、輸錢后的失意;忘不了,伯父他嘴里的“長江大橋”、手里的“紅金龍”、杯里的“純谷酒”和保溫杯里的“濃茶”;忘不了,伯父他為我們摘回來的蓮蓬和西瓜;忘不了,伯父他為我們準備的大米和菜籽油;忘不了,伯父他看到我們離家時的.情緒惆悵;忘不了,伯父他為了支持我們小家庭而留守的15年;忘不了,伯父他感冒后拒絕服藥的倔強;忘不了,伯父他生病時身體難受時傷感的眼神;忘不了,伯父他身體有所好轉時對生命的渴望;忘不了,伯父他最后兩年只能進稀食流食的無奈;忘不了,伯父他病重時內心的煩躁與不安;忘不了,伯父他走前交代的句句話和件件事;忘不了,伯父他走后壽衣穿裹著的弱小身軀;忘不了,伯父他被抬進一口漆黑的棺木;忘不了,伯父他安詳地躺在小山坡上……
伯父他走了,永遠地走了,此生再也不能相見了。他走的時候,侄輩皆不在床邊,實為遺憾之至!我們也為此倍感傷痛!依據我們對伯父個性的了解,他走的時候,該有多么的不甘呀?一不甘,在陳家日子越過越順、越來越紅火時,他要走了;二不甘,沒有親眼看到老三、老四過上他心目中的幸福生活;三不甘,沒有看到老四的姑娘陳雨芊的出生呀!是呀!每個人的人生總是會有些許遺憾呀!伯父他也不例外了!
有哲人說過:“對逝者最好的懷念,就是好好地活著!蔽覀儠陟o下心來時,將伯父他真真地想起;我們會在春節、清明、中元(農歷七月半)時節,跟伯父他燒些紙錢;我們會團結一心、和睦一力贍養岳母大人,讓她過好晚年生活;我們會秉承父輩們的優良家風,建設好各自的小家庭;我們會撫養好、教導好下一代人,引導其健康成長;我們會沿著父輩們前進的方向,將陳家的血脈發展壯大,讓陳家這棵大樹根深葉茂!
我們會通過奮斗,將日子越過越好,讓伯父、岳父他們含笑九泉!我們會將伯父、岳父他們永遠地、永遠地裝在我們的心中!
嗚呼!逝者安息,生者前行!
伯父,他永遠的走了!享年7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