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美文深度閱讀:作繭自縛,還是回歸自然?
也許有人會說,這也僅僅是理論的困境,然而我們回頭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世界,恰恰就如同在這種理論的塑造下每個人都步入了這個單向度的甬道。對此,我們還有反抗的力量嗎?這個問題是個沉重的話題。我們有反抗這個現狀的勇氣嗎?我們還有可行的行動方式嗎?曾經宣揚征服世界的豪情,卻在這種“安樂”的生活之中離我們越來越遠。人們到底該何去何從,我不敢妄自揣度,也沒辦法去預想,只待我們拭目以待。現在我只是從理論上,分享我自己狂妄的自以為是。
既然我們無法否定“人在社會中”的事實,那么我們仍然必須接受,而且是直面這個事實,但是我們不再用阿波羅的光輝普照人間,而是用狄奧尼索斯似的“醉”直面世界,我們不要理性這一個裁判,要豐富這個裁判的組成,形成一個裁判團,不再偏執于對理性的自信;而“經濟人假設”歸根到底是一個人性的假設,雖然這樣的爭論似乎是無休無止的,也似乎是毫無意義的,但是這卻事關我們價值選擇的問題,因此我們不妨再討論討論,關于人性的假設基本在兩個極端——善與惡——之間徘徊。有沒有另外一種維度呢?“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而后動,性之容也;物至而神應,知之動也……”《淮南子·原道》如是說,這個假設的用處就是有助于人放棄不必要的欲念,回歸到自我,成就完整的人格。當然僅僅這樣還是不夠的,即便是能夠拋棄“趨利”的目標,也不能保證我們可以通往一個多向度的空間,在社會中的事實是一個不能改變的,既然不能改變就意味著無法避開來自各方的作用力,無法避開這樣的作用力,就必然被各方的合力牽著鼻子走,最終可能還是走向了單向度的甬道。那么這又該如何是好呢?我們不能那么偏愛“社會屬性”了,我們不能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面對世界了,必須要給“自然屬性”同等的愛與關懷,我們用什么證明自己比其他生命或者非生命的高明呢?因為我們會制造工具嗎?因為我們能直立行走嗎?因為我們會思考嗎?我們只是揣測這些我們會的,其他存在不會,但是我們根本無法與他們交流,如何驗證我們的揣測是正確的呢?我們如此強調自己的特殊性,最終說如果沒有了這樣的特殊性就沒了人,就失去了作為人的資格,這樣的標準從何說起呢?殊不知,就是在這種追求個性的指導下,思維卻真正被僵化,沒有了任何個性了,到達了最沒個性的境地,既如此,我們為何不敢承認自己的普遍性,其他的就交給生命自己去耕耘,讓自己的靈魂回歸自然,讓自己的生命去詮釋自己的生活。如此的話,我們的生命過程,可能仍然是只有一條道路可走,但是這條道路是自主選擇的結果,而不是被逼無奈,更重要的是在這條道路上走我們知道還有更多的可能與選擇。
總之,走出獨斷理性的統治,將生命回歸自然,將靈魂回歸自然,將生活交給生命,我們會發現——“哦,生活原來可以這個樣子;人原來可以活出這樣的滋味;我原來還有這種能力!”如此,足矣!
簫爻
風雨書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