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七◎儒林
洙以太建元年卒,時年五十二。
戚袞,字公文,吳郡鹽官人也。祖顯,齊給事中。父霸,梁臨賀王府中兵參軍。袞少聰慧,游學京都,受《三禮》于國子助教劉文紹,一二年中,大義略備。年十九,梁武帝敕策《孔子正言》并《周禮》、《禮記》義,袞對高第。仍除揚州祭酒從事史。
就國子博士宋懷方質《儀禮》義,懷方北人,自魏攜《儀禮》、《禮記》疏,秘惜不傳,及將亡,謂家人曰:"吾死后,戚生若赴,便以《儀禮》、《禮記》義本付之,若其不來,即宜隨尸而殯。"其為儒者推許如此。尋兼太學博士。
梁簡文在東宮,召袞講論。又嘗置宴集玄儒之士,先命道學互相質難,次令中庶子徐摛馳騁大義,間以劇談。摛辭辯縱橫,難以答抗,諸人懾氣,皆失次序。袞時騁義,摛與往復,袞精采自若,對答如流,簡文深加嘆賞。尋除員外散騎侍郎,又遷員外散騎常侍。敬帝承制,出為江州長史,仍隨沈泰鎮南豫州。泰之奔齊也,逼袞俱行,后自鄴下遁還。又隨程文季北伐,呂梁軍敗,袞沒于周,久之得歸。仍兼國子助教,除中衛始興王府錄事參軍。太建十三年卒,時年六十三。
袞于梁代撰《三禮義記》,值亂亡失,《禮記義》四十卷行于世。
鄭灼,字茂昭,東陽信安人也。祖惠,梁衡陽太守。父季徽,通直散騎侍郎、建安令。灼幼而聰敏,勵志儒學,少受業于皇侃。梁中大通五年,釋褐奉朝請。累遷員外散騎侍郎、給事中、安東臨川王府記室參軍,轉平西邵陵王府記室。簡文在東宮,雅愛經術,引灼為西省義學士。承圣中,除通直散騎侍郎,兼國子博士。尋為威戎將軍,兼中書通事舍人。高祖、世祖之世,歷安東臨川、鎮北鄱陽二王府諮議參軍,累遷中散大夫,以本職兼國子博士。未拜,太建十三年卒,時年六十八。
灼性精勤,尤明《三禮》。少時嘗夢與皇侃遇于途,侃謂灼曰"鄭郎開口",侃因唾灼口中,自后義理逾進。灼家貧,抄義疏以日繼夜,筆毫盡,每削用之。灼常蔬食,講授多苦心熱,若瓜時,輒偃臥以瓜鎮心,起便誦讀,其篤志如此。
時有晉陵張崖、吳郡陸詡、吳興沈德威、會稽賀德基,俱以禮學自命。
張崖傳《三禮》于同郡劉文紹,仕梁歷王府中記室。天嘉元年,為尚書儀曹郎,廣沈文阿《儀注》,撰五禮。出為丹陽令、王府諮議參軍。御史中丞宗元饒表薦為國子博士。
陸詡少習崔靈恩《三禮義宗》,梁世百濟國表求講禮博士,詔令詡行。還除給事中、定陽令。天嘉初,侍始興王伯茂讀,遷尚書祠部郎中。
沈德威字懷遠,少有操行。梁太清末,遁于天目山,筑室以居,雖處亂離,而篤學無倦,遂治經業。天嘉元年,征出都,侍太子講《禮傳》。尋授太學博士,轉國子助教。每自學還私室以講授,道俗受業者數十百人,率常如此。遷太常丞,兼五禮學士,尋為尚書儀曹郎,后為祠部郎。俄丁母憂去職。禎明三年入隋,官至秦王府主簿。年五十五卒。
賀德基字承業,世傳《禮》學。祖文發,父淹,仕梁俱為祠部郎,并有名當世。德基少游學于京邑,積年不歸,衣資罄乏,又恥服故弊,盛冬止衣裌襦袴。嘗于白馬寺前逢一婦人,容服甚盛,呼德基入寺門,脫白綸巾以贈之。仍謂德基曰:"君方為重器,不久貧寒,故以此相遺耳。"德基問嫗姓名,不答而去。德基于《禮記》稱為精明,居以傳授,累遷尚書祠部郎。德基雖不至大官,而三世儒學,俱為祠部,時論美其不墜焉。
全緩,字弘立,吳郡錢塘人也。幼受《易》于博士褚仲都,篤志研玩,得其精微。梁太清初,歷王國侍郎、奉朝請,俄轉國子助教,兼司義郎,專講《詩》、《易》。紹泰元年,除尚書水部郎。太建中,累遷鎮南始興王府諮議參軍,隨府詣湘州,以疾卒,時年七十四。緩治《周易》、《老莊》,時人言玄者咸推之。
張譏,字直言,清河武城人也。祖僧寶,梁散騎侍郎、太子洗馬。父仲悅,梁廬陵王府錄事參軍、尚書祠部郎中。譏幼聰俊,有思理,年十四,通《孝經》、《論語》。篤好玄言,受學于汝南周弘正,每有新意,為先輩推伏。梁大同中,召補國子《正言》生。梁武帝嘗于文德殿釋《乾》、《坤》文言,譏與陳郡袁憲等預焉,敕令論議,諸儒莫敢先出,譏乃整容而進,諮審循環,辭令溫雅。梁武帝甚異之,賜裙襦絹等,仍云"表卿稽古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