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一 列傳第二十五◎蕭摩訶 子世廉 任忠 樊毅 弟猛 魯廣達
高祖受禪,毅與弟猛舉兵應王琳,琳敗奔齊,太尉侯瑱遣使招毅,毅率子弟部曲還朝。天嘉二年,授通直散騎常侍,仍隨侯瑱進討巴、湘。累遷武州刺史。太建初,轉豐州刺史,封高昌縣侯,邑一千戶。入為左衛將軍。五年,眾軍北伐,毅率眾攻廣陵楚子城,拔之,擊走齊軍于潁口,齊援滄陵,又破之。七年,進克潼州、下邳、高柵等六城。及呂梁喪師,詔以毅為大都督,進號平北將軍,率眾渡淮,對清口筑城,與周人相抗,霖雨城壞,毅全軍自拔。尋遷中領軍。十一年,周將梁士彥將兵圍壽陽,詔以毅為都督北討前軍事,率水軍入焦湖。尋授鎮西將軍、都督荊、郢、巴、武四州水陸諸軍事。十二年,進督沔、漢諸軍事,以公事免。十三年,征授中護軍。尋遷護軍將軍、荊州刺史。
后主即位,進號征西將軍,改封逍遙郡公,邑三千戶,馀并如故。入為侍中、護軍將軍。及隋兵濟江,毅謂仆射袁憲曰:"京口、采石,俱是要所,各須銳卒數千,金翅二百,都下江中,上下防捍。如其不然,大事去矣。"諸將咸從其議。會施文慶等寢隋兵消息,毅計不行。京城陷,隨例入關,頃之卒。
猛字智武,毅之弟也。幼倜儻,有干略。既壯,便弓馬,膽氣過人。青溪之戰,猛自旦訖暮,與虜短兵接,殺傷甚眾。臺城陷,隨兄毅西上京,累戰功為威戎將軍。梁南安侯蕭方矩為湘州刺史,以猛為司馬。會武陵王蕭紀舉兵自漢江東下,方矩遣猛率湘、郢之卒,隨都督陸法和進軍以拒之。時紀已下,樓船戰艦據巴江,爭峽口,相持久之,不能決。法和揣紀師老卒墮,因令猛率驍勇三千,輕舸百馀乘,沖流直上,出其不意,鼓噪薄之。紀眾倉卒驚駭,不及整列,皆棄艦登岸,赴水死者以千數。時紀心膂數百人,猶在左右,猛將部曲三十馀人,蒙楯橫戈,直登紀舟,瞋目大呼,紀侍衛皆披靡,相枕藉不敢動。猛手擒紀父子三人,斬于絺中,盡收其船艦器械。以功授游騎將軍,封安山縣伯,邑一千戶。仍進軍撫定梁、益,蜀境悉平。軍還,遷持節、散騎常侍、輕車將軍、司州刺史,進爵為侯,增邑并前二千戶。
永定元年,周文育等敗于沌口,為王琳所獲。琳乘勝將略南中諸郡,遣猛與李孝欽等將兵攻豫章,進逼周迪,軍敗,為迪斬執。尋遁歸王琳。王琳敗,還朝。天嘉二年,授通直散騎常侍、永陽太守。遷安成王府司馬。光大元年,授壯武將軍、廬陵內史。太建初,遷武毅將軍、始興平南府長史,領長沙內史。尋隸章昭達西討江陵,潛軍入峽,焚周軍船艦,以功封富川縣侯,邑五百戶。歷散騎常侍,遷使持節、都督荊信二州諸軍事、宣遠將軍、荊州刺史。入為左衛將軍。
后主即位,增邑并前一千戶,馀并如故。至德四年,授使持節、都督南豫州諸軍事、忠武將軍、南豫州刺史。隋將韓擒虎之濟江也,猛在京師,第六子巡攝行州事,擒虎進軍攻陷之,巡及家口并見執。時猛與左衛將軍蔣元遜領青龍八十艘為水軍,于白下游弈,以御隋六合兵,后主知猛妻子在隋軍,懼其有異志,欲使任忠代之,又重傷其意,乃止。禎明三年入于隋。
魯廣達,字遍覽,吳州刺史悉達之弟也。少慷慨,志立功名,虛心愛士,賓客或自遠而至。時江表將帥,各領部曲,動以千數,而魯氏尤多。釋褐梁邵陵王國右常侍,遷平南當陽公府中兵參軍。侯景之亂,與兄悉達聚眾保新蔡。梁元帝承制,授假節、壯武將軍、晉州刺史。王僧辯之討侯景也,廣達出境候接,資奉軍儲,僧辯謂沈炯曰:"魯晉州亦是王師東道主人。"仍率眾隨僧辯。景平,加員外散騎常侍,馀如故。
高祖受禪,授征遠將軍、東海太守。尋徙為桂陽太守,固辭不拜,入為員外散騎常侍。除假節、信武將軍、北新蔡太守。隨吳明徹討周迪于臨川,每戰功居最。仍代兄悉達為吳州刺史,封中宿縣侯,邑五百戶。
光大元年,授通直散騎常侍、都督南豫州諸軍事、南豫州刺史。華皎稱兵上流,詔司空淳于量率眾軍進討。軍至夏口,皎舟師強盛,莫敢進者,廣達首率驍勇,直沖賊軍。戰艦既交,廣達憤怒大呼,登艦樓,獎勵士卒,風急艦轉,樓搖動,廣達足跌墮水,沈溺久之,因救獲免。皎平,授持節、智武將軍、都督巴州諸軍事、巴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