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天文志第六
或從正月旦比數(shù)雨。率日食一升,至七升而極;過之,不占。數(shù)至十二日,直其月,占水旱。為其環(huán)域千里內(nèi)占,即為天下候,竟正月。月所離列宿,日、風(fēng)、云,占其國。必然察太歲所在。金,穰;水,毀;木,饑;火,旱。此其大經(jīng)也。
正月上甲,風(fēng)從東方來,宜蠶;從西方來,若旦有黃云,惡。
冬至短極,縣土炭,炭動,麋鹿解角,蘭根出,泉出踴,略以知日至,要決晷景。
夫天運(yùn)三十歲一小變,百年中變,五百年大變,三大變一起,三紀(jì)而大備,此其大數(shù)也。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日食三十六,彗星三見,夜常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者各一。當(dāng)是時,禍亂輒應(yīng),周室微弱,上下交怨,殺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自是之后,眾暴寡,大并小。秦、楚、吳、粵,夷狄也,為強(qiáng)伯。田氏篡齊,三家分晉,并為戰(zhàn)國,爭于攻取,兵革遞起,城邑?cái)?shù)屠,因以饑饉疾疫愁苦,臣主共憂患,其察禨祥候星氣尤急。近世二十諸侯七國相王,言從橫者繼踵,而占天文者因時務(wù)論書傳,故其占驗(yàn)鱗雜米鹽,亡可錄者。
周卒為秦所滅。始皇之時,十五年間彗星四見,久者八十日,長或竟天。后秦遂以兵內(nèi)兼六國,外攘四夷,死人如亂麻。又熒惑守心,及天市芒角,色赤如雞血。始皇既死,適、庶相殺,二世即位,殘骨肉,戮將相,太白再經(jīng)天。因以張楚并興,失相跆籍,秦遂以亡。
項(xiàng)羽救巨鹿,枉矢西流。枉矢所觸,天下之所伐射,滅亡象也。物莫直于矢,今蛇行不能直而枉者,執(zhí)矢者亦不正,以象項(xiàng)羽執(zhí)政亂也。羽遂合從,坑秦人,屠咸陽。凡枉矢之流,以亂伐亂也。
漢元年十月,五星聚于東井,以歷推之,從歲星也。此高皇帝受命之符也。故客謂張耳曰:“東井秦地,漢王入秦,五星從歲星聚,當(dāng)以義取天下。”秦王子?jì)虢涤阼椎溃瑵h王以屬吏,寶器婦女亡所取,閉宮封門,還軍次于霸上,以候諸侯。與秦民約法三章,民亡不歸必者,可謂能行義矣,天之所予也。五年遂定天下,即帝位。此明歲星之崇義,東井為秦之地明效也。
三年秋,太白出西方,有光幾中,乍北乍南,過期乃入。辰星出四孟。是時,項(xiàng)羽為楚王,而漢已定三秦,與相距滎陽。太白出西方,有光幾中,是秦地戰(zhàn)將勝,而漢國將興也。辰星出四孟,易主之表也。后二年,漢滅楚。
七年,月暈,圍參、畢七重。占曰:“畢、昴間,天街也;街北,胡也;街南,中國也。昴為匈奴,參為趙,畢為邊兵。”是歲高皇帝自將兵擊匈奴,至平城,為冒頓單于所圍,七日乃解。
十二年春,熒惑守心。四月,宮車晏駕。
孝惠二年,天開東北,廣十余丈,長二十余丈。地動,陰有余;天裂,陽不足:皆下盛強(qiáng)將害上之變也。其后有呂氏之亂。
孝文后二年正月壬寅,天欃夕出西南。占曰:“為兵喪亂。”其六年十一月,匈奴入上郡、云中,漢起三軍以衛(wèi)京師。其四月乙巳,水、木、火三合于東井。占曰:“外內(nèi)有兵與喪,改立壬公。東井,秦也。”八月,天狗下梁野,是歲誅反者周殷長安市。其七年六月,文帝崩。其十一月戊戌,土、水合于危。占曰:“為雍沮,所當(dāng)之國不可舉事用兵,必受其殃。一曰將覆軍。危,齊也。”其七月,火東行,行畢陽,環(huán)畢東北,出而西,逆行至昴,即南乃東行。占曰:“為喪死寇亂。畢、昴,趙也。”
孝景元年正月癸酉,金、水合于婺女。占曰:“為變謀,為兵憂。婺女,粵也,又為齊。”其七月乙丑,金、木、水三合于張。占曰:“外內(nèi)有兵與喪,改立王公。張,周地,今之河南也,又為楚。”其二年七月丙子,火與水晨出東方,因守斗。占曰:“其國絕祀。”至其十二月,水、火合于斗。占曰:“為淬,不可舉事用兵,必受其殃。”一曰:“為北軍,用兵舉事大敗。斗,吳也,又為粵。”是歲彗星出西南。其三月,立六皇子為王,王淮陽、汝南、河間、臨江、長沙、廣川。其三年,吳、楚、膠西、膠東、淄川、濟(jì)南、趙七國反。吳、楚兵無至攻梁,膠西、膠東、淄川三國攻圍齊。漢遣大將軍周亞夫等戍止河南,以候吳、楚之敝,遂敗之。吳王亡走粵,粵攻而殺之,平陽侯敗三國之師于齊,咸伏其辜,齊王自殺。漢兵以水攻趙城,城壞,王自殺。六月,立皇子二人,楚元王子一人為王,王膠西、中山、楚。徙濟(jì)北為淄川王,淮陽為魯王,汝南為江都王。七月,兵罷。天狗下,占為“破軍殺將。狗,又守御類也,天狗所降,以戒守御。”吳、楚攻梁,梁堅(jiān)城守,遂伏尸流血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