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皇帝紀(jì)下卷第十四
〔四〕 禮記中庸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又曰:“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
〔五〕 據(jù)果親王改。
〔六〕 “思”原誤作“恩”,逕改。
〔七〕 正字通曰:“宮中稱太后及皇后之無太后者,皆曰大家。”此乃和帝稱其生母梁貴人也。
〔八〕 史記外戚世家曰:文帝立,薄太后改號曰皇太后,弟薄昭封為軹侯。“于是乃追尊薄父為靈文侯,會稽郡置園邑三百家,長丞已下吏奉守冢,寢廟上食祠如法。而櫟陽北亦置靈文侯夫人園,如靈文侯園儀”。
〔九〕 漢書外戚傳曰:衛(wèi)太子史良娣,宣帝祖母也,死于武帝末巫蠱事。宣帝即位,封史良娣母兄恭之三子為侯:長子高為樂陵侯,曾為將陵侯,玄為平臺侯,及高子丹以功德封武陽侯。史高后位至大司馬車騎將軍。
甲子,改殯梁貴人于承光宮,追尊為皇太后,謚曰恭懷,葬于西陵。
上乃別見憑,憑具自陳說,上歔欷流涕,留憑宮中,連日不出,〔一〕賞財物第宅,旬月之間,貲累千萬。憑素有行,遂寵之,加號梁貴夫人,擢獎憑夫調(diào)為羽林佐監(jiān)〔二〕。追加謚竦為〔褒〕親愍侯〔三〕,遣中謁者迎竦喪于京師,改殯之,賜東園畫棺、玉匣,冢葬于西陵旁,上親臨送。征竦妻子還京師。
〔一〕 范書梁竦傳作“連月不出” 。
〔二〕 調(diào),樊調(diào),南陽人,樊宏兄之曾孫。
〔三〕 按東觀記、謝承書、續(xù)漢書、范書皆作“褒親愍侯”據(jù)補。
宋貴人遇竇氏之譖,葬禮有闕,清河王慶涕泣不敢言,常私祭于室。及梁后改葬,慶乃上書求貴人冢,詔聽許。悲喜曰:“生雖不得供養(yǎng),終得奉祭祀,私愿畢矣。”
太尉張酺上疏乞骸骨,上使中黃門問疾,加以珍羞。酺稱篤,詔曰:“元首不明,黎民困窮。朕與君同其憂責(zé),豈可引退邪?其勿復(fù)言。”是時酺子蕃以郎侍講,上復(fù)詔蕃曰:“陰陽不調(diào),朝廷望公以為憂,讬病自退,潔己而已,誰當(dāng)與朕同心者?非所望于公也。” 酺惶恐詣闕謝,因起視事。
酺自為三公,父尚在。酺每遷,父輒自田里來。適會歲臘,公卿罷朝,共詣酺父,上酒為酺壽,極歡移日,當(dāng)時以為榮。
冬十月癸卯〔一〕,光祿勛呂蓋為司徒。
〔一〕 是月丁卯朔,無癸卯。范書作十一月,甚是。
十一月丙寅,司空張奮老病致仕。壬申,太仆韓棱為司〔空〕(
徒)〔一〕。
〔一〕 據(jù)袁紀(jì)上下文及范書改。又東觀記、華嶠書、范書“棱”均作“棱”。王先謙曰: “官本‘棱’皆從木,此或從禾,乃俗體字。”按王說蓋本廣韻。又按范書均作十二月事,袁紀(jì)誤。
奮在家上疏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fēng)易俗,莫善于樂。’〔一〕又曰:‘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二〕先王之道,于斯為盛。故曰:‘ 禮樂不興,刑罰不中,民無所措手足。’〔
三〕漢既受命,禮樂宜作,圖讖明文若是,以先帝圣德遠(yuǎn)監(jiān),每存禮樂,眾儒不達(dá),多生駭異。臣累世輔位〔四〕,而漢禮樂未定,誠切以為憂。負(fù)臣犬馬齒盡,誠冀先死及見禮樂之定。”上善之。
〔一〕 見孝經(jīng)廣要道章。原文后句居前。
〔二〕 出禮記樂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