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朱克融 李載義 楊志誠 張仲武(子直方) 張允伸 張公素 李可舉李全忠(子匡威 匡籌)朱克融,賊泚之從孫也。祖滔,父洄。克融少為幽州軍校,事節度使劉總。總將歸朝,慮其有變,籍軍中素有異志者,薦之闕下,時克融亦在籍中。宰相崔植、杜元穎不知兵,且無遠略,謂兩河無虞,遂奏勒歸鎮。長慶初,幽州軍亂,囚其帥張弘靖。時洄廢疾于家,軍中素伏其謀略,至是眾欲立之。洄自以老且病,推克融統軍務焉。朝廷尋加檢校左散騎常侍,授以符節。
寶歷二年,遣使送方鎮及三軍時服,克融怒所賜疏弱,執中使以聞。上特優容,別命中使宣諭,仍改賜衣物,流其使楊文端等。先是,克融執中使,奏稱:"竊聞陛下欲幸東都,請將兵馬并丁匠五千人,修理宮闕,迎候車駕。"又上言無衣,擬于朝廷請三十萬端疋,以備一歲所費,不然則三軍不安。天子怒其悖慢,取宰臣裴度謀,優容之,語見別卷。克融官至檢校司空、吳興郡王。
其年五月,本州軍亂,殺之,子延齡亦遇害。次子延嗣竊立,尋為大將李載義所殺。
李載義,字方谷,常山愍王之后。代以武力稱,繼為幽州屬郡守。載義少孤,與鄉曲之不令者游。有勇力,善挽強角。劉濟為幽州節度使,見而偉之,致于親軍,從征伐。以功遷衙前都知兵馬使,檢校光祿大夫、兼監察御史。寶歷中,幽師殺朱克融。其子延嗣竊襲父位,不遵朝旨,虐用其人;載義遂殺之,數其罪以聞。敬宗嘉之,拜檢校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封武威郡王,充幽州盧龍等軍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
未幾,李同捷據滄景以邀襲父爵。載義上表,請討同捷以自效。上嘉其誠懇,特加檢校右仆射。累破賊軍,以功加司空,進階金紫。太和三年,平滄景,策勛加平章事,仍賜實封三百戶。四年,契丹寇邊,以兵擊走之,仍虜其名王,就加太保。五年春,為其部下楊志誠所逐,因入覲。上以載義有平滄景之功,又能恭順朝旨,再拜太保、同平章事。其年,改山南西道節度、觀察等使,兼興元尹。七年,遷北都留守,兼太原尹,充河東節度觀察處置等使。尋加開府儀同三司。丁母憂,起復驃騎大將軍,余如故。
回鶻每遣使入朝,所至強暴。邊城長吏多務茍安,不敢制之以法。但嚴兵防守,虜益驕悍,或突入市肆,暴橫無所憚。至是,有回鶻將軍李暢者,曉習中國事,知不能以法制馭,益驕恣。鞭捶驛吏,貪求無已。載義因召李暢與語曰:"可汗使將軍朝貢,以固舅甥之好,不當使將軍暴踐中華。今朝廷饔餼至厚,所以禮蕃客也。茍有不至,吏當坐死。若將軍之部伍不戢,凌侮上國,剽掠廬舍,載義必殺為盜者。將軍勿以法令可輕而不戒勵之!"遂罷防守之兵,而使兩卒司其門。虜知其心為下,無敢犯令。九年,加侍中。開成二年卒,年五十,贈太尉。
載義晚年驕恣,慘暴一方。以楊志誠復為部下所逐,過太原,載義躬身毆擊,遂欲殺之,賴從事救解以免。然而擅殺志誠之妻孥及將卒。朝廷錄其功,屈法不問。
楊志誠,太和五年為幽州后院副兵馬使,事李載義。時朝廷賜載義德政碑文。載義延中使擊鞠,志誠亦與焉,遂于鞠場叫呼謀亂。載義奔于易州,志誠乃為本道馬步都知兵馬使。
文宗聞之驚,急召宰臣。時牛僧孺先至,上謂曰:"幽州今日之事可奈何?"僧孺曰:"此不足煩圣慮,臣被召疾趨氣促,容臣稍緩息以對。"上良久曰:"卿以為不足憂,何也?"僧孺對曰:"陛下以范陽得失系國家休戚耶?且自安、史之后,范陽非國家所有。前時劉總向化,以土地歸闕,朝廷約用錢八十萬貫,而未嘗得范陽尺布斗粟上供天府;則今日志誠之得,猶前日載義之得也。陛下但因而撫之,亦事之宜也。且范陽,國家所賴者,以其北捍突厥,不令南寇。今若假志誠節鉞,惜其土地,必自為力。則爪牙之用,固不計于逆順。臣固曰不足煩圣慮。"上大喜曰:"如卿之言,吾洗然矣。"尋以嘉王運遙領節度,以志誠為節度觀察留后,檢校左散騎常侍,兼幽州左司馬。尋改檢校工部尚書、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