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四年三月,文宗謂宰臣曰:"朕在位十四年,屬天下無事,雖未至理,亦少有如今日之無事也。"玨對曰:"邦國安危,亦知人之身。當四體和平之時,長宜調適,以順寒暄之節。如恃安自忽,則疾患旋生。朝廷當無事之時,思省闕失而補之,則禍難不作矣。"
文宗以杜悰領度支稱職,欲加戶部尚書,因紫宸言之。陳夷行曰:"一切恩權,合歸君上。陛下自看可否?"玨對曰:"太宗用宰臣,天下事皆先平章,謂之平章事。代天理物,上下無疑,所以致太平者也。若拜一官,命一職,事事皆決于君上,即焉用彼相?昔隋文帝一切自勞心力,臣下發論則疑,凡臣下用之則宰相,不用是常僚,豈可自保?陛下常語臣云:'竇易直勸我,宰相進擬,但五人留三人、兩人,勾一人。渠即合勸我擇宰相,不合勸我疑宰相。'"帝曰:"易直此言甚鄙。"又曰:"韋處厚作相,三日薦六度師,亦大可怪。"玨曰:"處厚淫于奉佛,不悟其是非也。"
其年五月,上謂宰臣曰:"貞元政事,初年至好。"玨曰:"德宗中年好貨,方鎮進奉,即加恩澤。租賦出自百姓,更令貪吏剝削,聚貨以希恩,理道故不可也。"上曰:"人君聚斂,猶自不可。但輕賦節用可也。"玨又曰:"貞觀中,房、杜、王、魏啟告文皇,意只在此,請不易初心。自古好事,克終實難。"上曰:"朕心終不改也。"尋封贊皇男,食邑三百戶。
武宗即位之年九月,與楊嗣復俱罷相,出為桂州刺史、桂管觀察使。三年,長流驩州。大中二年,崔鉉、白敏中逐李德裕,征入朝為戶部尚書。出為河陽節度使。入為吏部尚書,累遷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右仆射、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上柱國、贊皇郡開國公、食邑一千五百戶。大中七年卒,贈司空。
李固言,趙郡人。祖并,父現。固言,元和七年登進士甲科。太和初,累官至賀部郎中、知臺雜。四年,李宗閔作相,用為給事中。五年,宋申錫為王守澄誣陷,固言與同列伏閣論之。將作監王堪修奉太廟弛慢,罰俸,仍改官為太子賓客。制出,固言封還曰:"東宮調護之地,不可令弛慢被罰之人處之。"改為均王傅。六年,遷工部侍郎。七年四月,轉尚書左丞,奉詔定左右仆射上事儀注。八年,李德裕輔政,出為華州刺史。
其年十月,宗閔復入,召拜吏部侍郎。九年五月,遷御史大夫。六月,宗閔得罪,固言代為門下侍郎、平章事,尋加崇文館大學士。時李訓、鄭注用事,自欲竊輔相之權。宗閔既逐,外示公體,爰立固言,其實惡與宗閔朋黨。九月,以兵部尚書出為興元節度使。李訓自代固言為平章事。訓、注誅,文宗思其讜正,開成元年四月,復召為平章事,判戶部事。
二年,君臣上徽號,上紫宸言曰:"中外上章,請加徽號。朕思理道猶郁,實愧岳牧之請。如聞州郡甚有無政處?"固言曰:"人言鄧州王堪衰老,隋州鄭襄無政。"帝曰:"堪是貞元時御史,只有此一人。"鄭覃曰:"臣以王堪舊人,舉為刺史。鄭襄比來守官,亦無敗事。若言外郡不理,何止二人?"帝曰:"濟濟多士,文王以寧。德宗時,班行多閑員,豈時乏才耶?"李石對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安有大國無人?蓋貞元中仕進路塞,所以有才之人或托跡他所,此乃不敘進人才之過也。"固言曰:"求才之道,有人保任,便宜獎用。隨其稱職與否升黜之。"上曰:"宰相薦人,莫計親疏。竇易直作相,未嘗論用親情。若己非相才,自宜引退。若是公舉,親亦何嫌?人鮮全才,但用其所長爾。"
尋進階金紫,判戶部事。其年十月,以門下侍郎平章事出為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代楊嗣復。上表讓門下侍郎,乃檢校左仆射。會昌初入朝,歷兵、戶二部尚書。宣宗即位,累授檢校司徒、東都留守、東畿汝都防御使。大中末,以太常卿孫簡代之,拜太子太傅,分司東都,卒。
史臣曰:陳、鄭諸公,章疏議論,綽有端士之風。天子待以賢能,付之以鼎職。延英獻納,罕聞康濟之謨;文陛敷揚,莫副具瞻之望。加以互生傾奪,競起愛憎。惟回奉使命而喻藩臣,救危邦而除宿憾。況昭獻文章可以為世范,德行可以為人師,有啟、誦之上才,非桓、靈之失道,詎可不思己過,只務面欺。輔弼之宜,安可垂訓?若俾韓非之言進矣,子輩安可逃乎?土運之衰,斯為魍魎,悲夫!
贊曰:愛而知惡,憎不忘善。平心救非,可居鼎鉉。吠聲濟惡,結黨專朝。謀身壞國。何名燮調?
《舊唐書》 後晉·劉昫等史籍選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