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三月甲午,陜州軍亂,逐觀察使李國清,縱兵大掠。國清卑詞遍拜將士,方免禍,一夕而定。乙巳,薛崿、常休明至闕下,素服待罪。丁未,以左散騎常侍孟皞為華州刺史,充潼關防御使。庚戌,熒惑入壁壘。四月,太常寺奏:諸州府所用斗秤,當寺給銅斗秤,州府依樣制造而行,從之。乙丑,制:魏博節度使、開府儀岵司、太尉、檢校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魏州大都督府長史、上柱國、雁門郡王田承嗣可貶永州刺史。仍詔河東、鎮冀、幽州、淄青、淮西、滑毫、汴宋、澤潞、河陽道出師進討。甲申,大雨雹,暴風拔樹,飄屋瓦,落鴟吻,人震死者十之二,京畿損稼者七縣。五月乙未,田承嗣部將霍榮國以磁州歸。癸卯,劍南置昌州。罷兩都貢舉,都集上都,停童子科。
六月辛未,田承承嗣遣其黨裴志清攻圍冀州,為李寶臣所敗。秋七月己未。戶部尚書暢璀卒。杭州大風,海水翻潮,溺州民五千家,船千艘。八月丁卯,田承嗣上表請束身歸朝。戊子夜,月入太微。己丑,田承嗣將盧子期攻磁州。九月戊戌,荊南節度使衛伯玉來朝。壬寅,宥京城系囚。戊申,回紇白晝殺人于市,吏捕之,拘于萬年獄。其首領赤心持兵入縣,劫囚而出,斫傷獄吏。月暈,熒惑犯昴、五車、參、東井等星。癸丑,吐蕃寇隴州,鳳翔李抱玉擊之。戊午,幽州節度使朱泚鎮奉天。
冬十月辛酉日,日有蝕之。癸亥,以商州刺史馬燧檢校左散騎常侍、河陽三城使。甲子,昭義節度使李承昭與盧子期戰于磁州清水縣,大破之,生擒子期以獻。丙寅,貴妃獨孤氏薨,追贈曰貞懿皇后。己丑,尚書右仆射裴遵慶卒。十一月辛卯,新平公主薨。丁酉,田承嗣所署瀛州刺史吳希光以城降。丁未,路嗣恭攻破廣州,擒哥舒晃,斬首以獻。
十一年春正月庚寅朔,田承嗣上表請罪。壬辰,遣諫議大夫杜亞使魏州宣慰,許其自新。辛亥。劍南節度使崔寧奏大破吐蕃二十萬,斬首萬級,生擒首領一千一百五十人,獻于闕下。二月癸亥,荊南節度使衛伯玉卒于京師。戊子,河陽軍復亂,大掠三日,監軍使冉廷蘭率兵斬其亂首。方定。戊申,昌樂公主薨。辛亥,御史大夫李棲筠卒。
夏四月戊午朔。丙子,以浙西觀察使、蘇州刺史、御史大夫李涵知臺事,充京畿觀察使。己卯,以前淮南節度使、陽州大都督府長史、御史大夫張延賞為江陵尹、兼御史大夫充荊南節度使。五月癸巳,以永平軍節度使李勉為汴州刺史,充汴宋等八州節度觀察留后,時汴將李靈耀專殺濮州刺史孟鑒,北連田承嗣。故命勉兼領汴州。授靈耀濮州刺史,靈耀不受詔。
六月戊戌,以李靈耀為汴州刺史,充節度留后。秋七月戊子夜,暴澍雨,平地水深盈尺,溝渠漲溢,壞坊民千二百家。庚寅,田承嗣兵寇滑州,李勉拒戰而敗。八月丙寅,幽州節度使朱泚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靈耀據汴叛。甲申,命淮西李忠臣、滑州李勉、河陽馬燧三鎮兵討之。閏月丁酉,太白經天。九月乙丑,李忠臣等兵進營鄭州,靈耀之眾來薄戰。淮西兵亂,乃退軍于滎澤。戊辰,淄青李正己奏取鄆、濮二州。
冬十月乙酉,忠臣等宮破賊于中牟,進軍,又敗賊于汴州郭外,乃攻之。乙丑,承嗣遣侄悅率兵三萬援靈耀。丙午,淮西、河陽之師合擊田悅營,其眾大敗,悅脫身北走。靈耀聞悅之敗,棄城遁走。汴州平。丁未,滑將杜如江生擒靈耀而獻。十二月丁亥,加平盧淄青節度使、檢校尚書左仆射、青州刺史、饒陽王李正己為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德軍節度使、太子太傅、檢校尚書左仆射、隴西郡王李寶臣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庚寅,涇原節度使、檢校尚書左仆射、知省事、扶風郡王馬璘卒。丁酉,以涇原節度副使、試太常卿、張掖郡王段秀實權知河東節度留后,北都留守薛兼訓病故也。昭義節度使李承昭搞表稱疾,以澤潞行軍司馬李抱真權知磁、邢兵馬留后。庚戌,加淮西節度、檢校右仆射、安州刺史、西平郡王李忠臣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仍兼汴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