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三年春正月丙午朔。辛亥,劍南西山置乾州,管招武、寧遠二縣。壬子夜,月掩畢。甲子,冊新羅國王金乾運母為太妃。甲戌,以工部侍郎蔣渙為尚書左丞,浙西團練觀察使、蘇州刺史韋元甫為尚書右丞。左丞李涵、右丞賈至并為兵部侍郎。乙亥,永和公主薨。二月己卯,以常州刺史李棲筠為蘇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浙西團練觀察使。壬午,邠寧節度使馬璘來朝。三月乙巳朔,日有蝕之。壬申,割恒州行唐縣置泜州,以靈壽、恒陽隸之。
夏四月戊寅,以山南西道節度使、鄧國公張獻誠為檢校戶部尚書。以疾辭位也。右羽林將軍張獻恭為梁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山南西道節度觀察使。兄獻誠所薦也。壬寅,滑亳節度使令狐彰加檢校工部尚書。劍南西川節度使、兼御史大夫崔旰來朝。
五月戊申,加崔旰檢校右散騎常待。乙卯,追謚故齊王倓為承天皇帝,興信公主亡女張氏為恭順皇后,祔葬。辛酉,改桂州臨源縣為全義縣。癸酉,以左散騎常侍崔昭為京兆尹。是日地震。戊辰,以劍南西川節度使崔旰檢校工部尚書,改名寧。寧為柏茂林、楊子琳所攻,寧既入朝,子琳乘虛襲據成都府。朝廷憂之,即日詔寧還成都。庚午,以邛州刺史鮮于叔明為梓州刺史,充劍南東川節度使。
六月戊子,承天皇帝祔奉天皇帝廟,同殿異室,庚寅,太子少師王玙卒。壬辰,幽州節度使、檢校侍中、幽州大都督府長史李懷仙為麾下兵馬使朱希彩所殺。庚子,淮南節度使檢校尚書左仆射、知省事、揚州大都督府長史、趙國公崔圓卒。閏月己酉,郭子儀加司徒。庚申,宰臣充河南副元帥王縉兼幽州節度使。以尚書右丞韋元甫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兼御史大夫,充淮南節度觀察等使。西卯,以幽州節度副使、試太常卿朱希彩知幽州留后。遣兵部侍郎李涵兼御史大夫,使河北宣慰,以幽州亂故也。庚午,相州薛嵩、魏州田承嗣、恒州李寶臣并加左右仆射。七月壬申,崔寧弟寬攻破楊子琳,收復成都府。是月,五星并聚于東井,占曰:中國之利也。乙亥,王縉赴鎮州。
八月己未,月掩畢。辛酉,月入東井。壬戌,吐蕃十萬寇靈武。熒或犯太微垣。丁卯,吐蕃寇邠寧,節度使馬璘破吐蕃二萬于邠州。御史大夫崔渙為稅地青青錢使。給百官俸錢不平,詔尚書左丞蔣渙按鞫,貶崔渙為道州刺史。庚午,河東節度使、檢校左仆射、太原尹、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辛云京卒。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幽州長史、持節、河南副元帥、都統河南淮西山南東道諸節度行營、兼幽州盧龍等軍節度使、太微宮使、弘文館大學士、兼東都留守、齊國公王縉兼太原尹、北都留守,充河東軍節度,余官使并如故。辛未,以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山劍副元帥、太清宮使、崇玄館大學士杜鴻漸兼東都留守。
九月壬申。郭子儀自河中移鎮奉天。歲星入輿鬼。丁丑,濟王環薨。熒惑入太微垣。壬午,吐蕃寇靈州。甲申,以尚書左丞蔣渙為華州刺史,充鎮國軍潼關防御使。丙戌,檢校戶部尚書、知省事、鄧國公張獻誠卒。丁亥。工部尚書趙國珍卒。庚寅,以華州刺史張重光為尚書左丞。壬辰,靈州將白元光破吐蕃二萬于靈武。戊戌,靈武奏破吐蕃六萬,百僚稱賀,京師解嚴。
冬十月甲寅,朔方留后、靈武大都督府長史常廉光加檢校工部尚書。乙未,以京兆尹李勉為廣州刺史,充嶺南節度使。丁卯,子儀自奉天來朝。十一月丁亥,幽州留后朱希彩為幽州長史,充幽州盧龍節度使,癸巳,加廊下百官廚料,增舊五分之一。十二月壬寅,道州刺史崔渙卒。己酉,以邠寧節度使馬璘為涇原節度,移鎮涇州,其邠寧割隸朔方軍。邠州將吏以燒馬坊為亂,兵馬使段秀實斬其兇首八人,方定。
四年春正月庚午朔。甲戌,大風。乙亥,大雪,平地盈尺。甲申,日有蝕之。子儀回河中。戊子,敕有司定王公士庶每戶稅錢,分上、中、下三等。宗室潁州刺史李岵專殺,法司以議親,宜賜自盡。乙未,福建觀察使李承昭請徙汀州于長汀縣之白石村,從之。黑衣大食國使朝貢。二月乙巳,以瀘州刺史楊子琳為陜州刺史。乙卯,宰臣杜鴻漸讓山劍副元帥,從之。丙辰夜,地震,有聲如雷者三。辛酉,以湖南都團練觀察使、衡州刺史韋之晉為潭州刺史。因是徙湖南軍于潭州。江西團練使魏少游來朝。三月壬申,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