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禮運(yùn)
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君者所養(yǎng)也,非養(yǎng)人者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故君明人則有過,養(yǎng)人則不足,事人則失位。故百姓則君以自治也,養(yǎng)君以自安也,事君以自顯也。故禮達(dá)而分定,故人皆愛其死而患其生。
故用人之知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貪。
故國有患,君死社稷,謂之義,大夫死宗廟,謂之變。
故圣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義,明于其利,達(dá)于其患,然后能為之。
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xué)而能。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講信修睦,謂之人利,爭奪相殺,謂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故天秉陽,垂日星,地秉陰,竅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時,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五行之動,迭相竭也。五行、四時、十二月,還相為本也。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也。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為質(zhì)也。五色、六章、十二衣,還相為質(zhì)也。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故圣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以日星為紀(jì),月以為量,鬼神以為徒,五行以為質(zhì),禮義以為器,人情以為田,四靈以為畜。以天地為本,故物可舉也。以陰陽為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時為柄,故事可勸也。以日星為紀(jì),故事可列也。月以為量,故功有藝也。鬼神以為徒,故事有守也。五行以為質(zhì),故事可復(fù)也。禮義以為器,故事行有考也。人情以為田,故人以為奧也。四靈以為畜,故飲食有由也。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故龍以為畜,故魚鮪不淰。鳳以為畜,故鳥不獝。麟以為畜,故獸不狘。龜以為畜,故人情不失。
故先王秉蓍龜,列祭祀,瘞繒,宣祝嘏辭說,設(shè)制度,故國有禮,官有御,事有職,禮有序。
故先王患禮之不達(dá)于下也。
故祭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于國,所以列地利也;祖廟,所以本仁也;山川,所以儐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故宗祝在廟,三公在朝,三老在學(xué),王前巫而后史,卜巫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無為也,以守至正。
故禮行于郊,而百神受職焉;禮行于社,而百貨可極焉;禮行于祖廟,而孝慈服焉;禮行于五祀,而正法則焉。故自郊社、祖廟、山川、五祀,義之修而禮之藏也。
是故夫禮,必本于大一,分而為天地,轉(zhuǎn)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
夫禮必本于天,動而之地,列而之事,變而從時,協(xié)于分藝。其居人也曰養(yǎng),其行之以貨力、辭讓、飲食、冠昏、喪祭、射御、朝聘。
故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講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膚之會、筋骸之朿也。所以養(yǎng)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達(dá)天道,順人情之大竇也。
故唯圣人為知禮之不可以已也。故壞國、喪家、亡人,必先去其禮。故禮之于人也,猶酒之有櫱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
故圣王修義之柄、禮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xué)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樂以安之。故禮也者,義之實(shí)也,協(xié)諸義而協(xié),則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起也。義者,藝之分、仁之節(jié)也。協(xié)于藝,講于仁,得之者強(qiáng)。仁者義之本也,順之體也,得之者尊。故治國不以禮,猶無耜而耕也;為禮不本于義,猶耕而弗種也;為義而不講之以學(xué),猶種而弗耨也;講之于學(xué)而不合之以仁,猶耨而弗獲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樂,猶獲而弗食也;安之以樂而不達(dá)于順,猶食而弗肥也。四體既正,膚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職相序,君臣相正,國之肥也。天子以德為車,以樂為御,諸侯以禮相與,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謂大順。大順者,所以養(yǎng)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積焉而不苑,并行而不繆,細(xì)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間,連而不相及也,動而不相害也。此順之至也。故明于順,然后能守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