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未幾,南京破,士英竄杭州。汝霖責其棄主,士英無以應。杭州亦破,與孫嘉績同起兵。魯王監國,擢右僉都御史,督師防江,戰屢敗。入海寧募兵萬人,進兵部右侍郎。唐王立閩中,遣劉中藻頒詔,汝霖出檄嚴拒之。順治三年進兵部尚書,從魯王泛海。明年以本官兼東閣大學士。又明年春,鄭彩憾汝霖,遣兵潛害之,并其幼子投海中。
錢肅樂,字希聲,鄞縣人。臨江知府若賡孫,寧國知府敬忠兄子也。崇禎十年成進士,授太倉知州。豪家奴與黠吏為奸,而兇徒結黨殺人,焚其尸。肅樂痛懲,皆斂手。又以朱白榜列善惡人名,械白榜者階下,予大杖。久之,杖者日少。嘗攝昆山、崇明事,兩縣民皆立碑頌德。遷刑部員外郎,尋丁內外艱。
順治二年,大兵取杭州,屬郡多迎降。閏六月,寧波鄉官議納款,肅樂建議起兵。諸生華夏、董志寧等遮拜肅樂倡首,士民集者數萬人,肅樂乃建牙行事?ぶ斜O司守令皆逃,惟一同知治府事。肅樂索取倉庫籍,繕完守具,與總兵王之仁締盟共守。聞魯王在臺州,遣舉人張煌言奉表請監國。會紹興、余姚亦舉兵,王乃赴紹興行監國事。召肅樂為右僉都御史,畫錢塘而守。尋進右副都御史。當是時,之仁及大將方國安并加封爵,其兵食用寧波、紹興、臺州三郡田賦,不能繼,恒缺食。已,加兵部右侍郎。明年五月,軍食盡,悉散去。魯王航海,肅樂亦之舟山。唐王召之,甫入境,王已沒。遂隱海壇山,采山薯為食。明年,魯王次長垣,召為兵部尚書,薦用劉沂春、吳鐘巒等。明年拜肅樂東閣大學士。
唐王雖歿,而其將徐登華為守富寧,魯王遣大學士劉中藻攻之。登華欲降,疑未決,曰:“海上豈有天子?舟中豈有國公?”肅樂致書:“將軍獨不聞南宋之末二帝并在舟中乎?”登華遂降。鄭彩專柄,連殺熊汝霖、鄭遵謙。肅樂憂憤卒于舟,故相葉向高曾孫進晟葬之福清黃檗山。
劉中藻,福安人。由進士官行人。賊陷京師,薙發,被搒掠。賊敗南還,事唐王。既事魯王,攻降福寧守之,移駐福安。大清兵破城,冠帶坐堂上,為文自祭,吞金屑死。
鄭遵謙,會稽人。為諸生。潞王以杭州降大清,遵謙倡眾起兵,事魯王,崎嶇浙、閩間。從王航海,與汝霖并為彩害。
沈宸荃,慈谿人。崇禎十三年進士。授行人,奉使旋里。福王立,復命。擢御史,疏陳五事,皆切時病。已,論群臣丑正黨邪,請王臥薪嘗膽,為雪恥報仇之計。尋薦詞臣黃道周、劉同升、葛世俊、徐氵幵、吳偉業等。又言:“經略山東、河南者,王永吉、張縉彥也。永吉失機,先帝拔為總督,擁兵近甸,不救國危。縉彥官部曹,先帝驟擢典中樞,乃率先從賊。即加二人極刑,不為過。陛下屈法用之,而永吉觀望逗遛,縉彥狼狽南竄。死何以對先帝,生何以對陛下。昌平巡撫何謙失陷諸陵,罪亦當按。都城既陷,守土臣宜皆厲兵秣馬,以報國仇,乃賊塵未揚,輒先去以為民望。如河道總督黃希憲、山東巡撫丘祖德,尚可容偃臥家園乎!”疏入,謙、祖德等皆命逮治,永吉、縉彥不罪。時朝政大亂,宸荃獨持正,要人多疾之。明年以年例出為蘇松兵備僉事。未赴,南都破,宸荃舉兵邑中。魯王監國,擢右僉都御史。已而事敗,宸荃棄家從王海外。王次長垣,連擢至大學士。從王于舟山,又從泛海抵廈門、金門。后艤舟南日山,遭風,沒于海。
其邑子沈履祥嘗為知縣,監國時,以御史督餉臺州。城破,避山中,被獲死之。
贊曰:自甲申以后,明祚既終,不逾年而南都亦覆,勢固無可為矣。朱大典、張國維等抱區區之義,徒假名號于海濱,以支旦夕。而上替下陵,事無統紀,欲以收偏安之效,何可得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