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英宗踐阼,擇廷臣十一人為知府,賜宴及敕,乘傳行。源得潮州府。城東有廣濟橋,歲久半圮壞,源斂民萬金重筑之。以其余建亭,設先圣、四配、十哲像。刻《藍田呂氏鄉約》,擇民為約正、約副、約士,講肄其中,而時偕僚寀董率焉。西湖山上有大石為怪,源命鑿之,果獲石骷髏,怪遂息。乃琢為碑,大書“潮州知府王源除怪石”。會杖一民死,民子訴諸朝,并以筑橋建亭為源罪。逮至京,罪當贖徒。潮人相率叩閽,乃復其官。久之,乞休。潮人奏留不獲,祠祀之。
翟溥福,字本德,東莞人。永樂二年進士。除青陽知縣。九華虎為患,溥福檄山神,虎即殄。久之,移新淦,遷刑部主事,進員外郎,為尚書魏源所器。正統元年七月詔舉廷臣堪為郡守者,源以溥福應,乃擢南康知府。
先是歲歉,民擅發富家粟,及收取漂流官木者,前守悉坐以盜,當死者百余人。溥福閱實,杖而遣之。地濱鄱陽湖,舟遇風濤無所泊,為筑石堤百余丈,往來者便之。廬山白鹿書院廢,溥福倡眾興復,延師訓其子弟,朔望躬詣講授。考績赴部,以年老乞歸。侍郎趙新嘗撫江西,大聲曰:“翟君此邦第一賢守也,胡可聽其去。”懇請累日,乃許之。辭郡之日,父老爭贐金帛,悉不受。眾挽舟涕泣,因建詞湖堤祀之,又配享白鹿書院之三賢祠。三賢者,唐李渤,宋周敦頤、朱熹也。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時舉賢良,授清河知縣。縣瘠而沖,官艘日相銜,役夫動以千計。前令請得沐陽五百人為助,然去家遠,艱于衣食。信圭請免其助役,代輸清河浮征三之二,兩邑便之。俗好發冢縱火,信圭設教戒十三條,令里民書于牌,月朔望儆戒之。且令書其民勤惰善惡以聞,俗為之變。宣德三年上疏言:“本邑地廣人稀,地當沖要,使節絡繹,日發民挽舟。丁壯既盡,役及老稚,妨廢農桑。前年兵部有令,公事亟者舟予五人,緩者則否。今此令不行,役夫無限,有一舟至四五十人者。兇威所加,誰敢詰問。或遇快風,步追不及,則官舫人役沒其所赍衣糧,俾受寒餒。乞申明前令,哀此憚人。”從之。八年春,又言:“自江、淮達京師,沿河郡縣悉令軍民挽舟,若無衛軍則民夫盡出有司,州縣歲發二三千人,晝夜以俟。而上官又不分別雜泛差役,一體派及。致土田荒蕪,民無蓄積。稍遇歉歲,輒老稚相攜,緣道乞食,實可憫傷。請自儀真抵通州,盡免其雜徭,俾得盡力農田,兼供夫役。”帝亦從之。自是,他郡亦蒙其澤。
正統元年,用侍郎章敞薦,擢知蘄州。清河民詣闕乞留,命以知州理縣事。民有湖田數百頃,為淮安衛卒所奪,民代輸租者六十年。信圭奏之,詔還民。饑民攘食人一牛,御史論死八人。信圭奏之,免六人。天久雨,淮水大溢,沒廬舍畜產甚眾。信圭奏請振貸,并停歲辨物件及軍匠廚役、浚河人夫,報可。南北往來道死不葬者,信圭為三大冢瘞之。十一年冬,尚書金濂薦擢處州知府,其在清河已二十二年矣。處州方苦旱,信圭至輒雨。未幾,卒于官。清河民為立祠祀之。
自明興至洪、宣、正統間,民淳俗富,吏易為治。而其時長吏亦多勵長者行,以循良見稱。其秩滿奏留者,不可勝紀,略舉數人列于篇。
孫浩,永樂中知邵陽,遭喪去官。洪熙元年,陜西按察使頌浩前政,請令補威寧。宣宗嘉嘆,即命起復。久之,超擢辰州知府。
薛慎知長清,以親喪去。洪熙元年,長清民知慎服闋,相率詣京師乞再任。吏部尚書蹇義以聞,言長清別除知縣已久,即如民言,又當更易。帝曰:“國家置守令,但欲其得民心,茍民心不得,雖屢易何害。”遂還之。
吳原知吳橋,洪熙中,九載考績赴部。縣民詣闕乞留,帝從之。
陳哲知博野,以舊官還職,解去。宣德元年,部民懇訴于巡按御史,乞還哲。御史以聞,報可。
暢宣知泰安,以母憂去。民頌于副使鄺埜,以聞,仁宗命服闋還任。宣德改元,宣服闋,吏部以請。帝曰:“民欲之,監司言之,固當從,況有先帝之命乎。”遂如其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