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六
宣宗即位,弘文閣罷,召溥入內閣,與楊士奇等共典機務。居四年,以母喪去,起復。九年遷禮部尚書,學士值內閣如故。
英宗初立,與士奇、榮請開經筵。豫擇講官,必得學識平正、言行端謹、老成達大體者數人供職。且請慎選宮中朝夕侍從內臣。太后大喜。一日,太后坐便殿,帝西向立,召英國公張輔及士奇、榮、溥、尚書胡濙入。諭曰:“卿等老臣,嗣君幼,幸同心共安社稷。”又召溥前曰:“仁宗皇帝念卿忠,屢加嘆息,不意今尚見卿。”溥感泣,太后亦泣,左右皆悲愴。始仁宗為太子,被讒,宮僚多死詔獄,溥及黃淮一系十年,瀕死者數矣。仁宗時時于宮中念諸臣,太后亦久憐之,故為溥言之如此。太后復顧帝曰:“此五臣,三朝簡任,俾輔后人。皇帝萬幾,宜與五臣共計。”正統三年,《宣宗實錄》成,進少保、武英殿大學士。溥后士奇、榮二十余年入閣,至是乃與士奇、榮并。六年歸省墓,尋還。
是時,王振尚未橫,天下清平,朝無失政,中外臣民翕然稱“三楊”。以居第目士奇曰“西楊”,榮曰“東楊”,而溥嘗自署郡望曰南郡,因號為“南楊”。溥質直廉靜,無城府。性恭謹,每入朝,循墻而走。諸大臣論事爭可否,或至違言。溥平心處之,諸大臣皆嘆服。時謂士奇有學行,榮有才識,溥有雅操,皆人所不及云。比榮、士奇相繼卒,在閣者馬愉、高谷、曹鼐皆后進望輕。溥孤立,王振益用事。十一年七月,溥卒,年七十五。贈太師,謚文定。官其孫壽尚寶司丞。后三年,振遂導英宗北征,陷土木,幾至大亂。時人追思此三人者在,當不至此。而后起者爭暴其短,以為依違中旨,釀成賊奄之禍,亦過刻之端也。
馬愉,字性和,臨朐人。宣德二年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九年秋,特簡史官及庶吉士三十七人進學文淵閣,以愉為首。正統元年充經筵講官,再遷至侍讀學士。時王振用事,一日,語楊士奇、榮曰:“朝廷事久勞公等,公等皆高年,倦矣。”士奇曰:“老臣盡瘁報國,死而后已。”榮曰:“吾輩衰殘,無以效力,當擇后生可任者,報圣恩耳。”振喜而退。士奇咎榮失言。榮曰:“彼厭吾輩矣,一旦內中出片紙令某人入閣,且奈何?及此時進一二賢者,同心協力,尚可為也。”士奇以為然。翼日,遂列侍讀學士苗衷、侍講曹鼐及愉名以進。由是愉被擢用。五年詔以本官入內閣,參預機務,尋進禮部右侍郎。十二年卒。贈尚書兼學士。贈官兼職,自愉始。
愉端重簡默,門無私謁。論事務寬厚。嘗奏天下獄久者多瘐死,宜簡使者分道決遣。帝納焉。邊警,方命將,而別部使至,眾議執之。愉言:“賞善罰惡,為治之本。波及于善,非法。乘人之來執之,不武。”帝然之,厚遣其使。
贊曰:成祖時,士奇、榮與解縉等同直內閣,溥亦同為仁宗宮僚,而三人逮事四朝,為時耆碩。溥入閣雖后,德望相亞,是以明稱賢相,必首三楊。均能原本儒術,通達事幾,協力相資,靖共匪懈。史稱房、杜持眾美效之君,輔贊彌縫而藏諸用。又稱姚崇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宋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三楊其庶幾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