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三 志第四十九
詹事,掌統府、坊、局之政事,以輔導太子。少詹事佐之。凡入侍太子,與坊、局翰林官番直進講《尚書》、《春秋》、《資治通鑒》、《大學衍義》、《貞觀政要》諸書。前期纂輯成章進御,然后赴文華殿講讀。講讀畢,率其僚屬,以朝廷所處分軍國重事及撫諭諸蕃恩義,陳說于太子。凡朝賀,必先奏朝廷,乃具啟本以進。凡府僚暨坊、局官與翰林院職互相兼,試士、修書皆與焉。
通事舍人,典東宮朝謁、辭見之禮,承令勞問之事,凡廷臣朝賀、進箋、進春、進歷于太子,則引入而舉案。春坊大學士,掌太子上奏請、下啟箋及講讀之事,皆審慎而監省之。庶子、諭德、中允、贊善各奉其職以從。凡東宮監國、撫軍、出狩,及朝會出入,覆啟,畫諾,必審署以移詹事。諸祥眚必啟告。內外庶政可為規鑒者,隨事而贊諭。伶人、仆御有改變新聲、導逢非禮者,則陳古義,申典制,糾正而請斥遠之。司直、清紀郎,掌彈劾宮僚,糾舉職事。文華殿講讀畢,諸臣班退,有獨留奏事及私謁者,則共糾之。司諫,掌箴誨鑒戒,以拾遺補過。凡有啟事于東宮,與司直、清紀執筆紀令旨,規正其偽繆者。洗馬,掌經史子集、制典、圖書刊輯之事。立正本、副本、貯本以備進覽。凡天下圖冊上東宮者,皆受而藏之。校書、正字,掌繕寫裝潢,詮其訛謬而調其音切,以佐洗馬。
先是,洪武初,置大本堂,充古今圖籍其中,召四方名儒訓導太子、親王。諸儒專經面授,分番夜直。已而太子居文華堂,諸儒迭班侍從,又選才俊之士入充伴讀,時時賜宴、賦詩,商榷今古,評論文學。是時東宮官屬,自太子少師、少傅、少保、賓客外,則有左、右詹事,同知詹事院事,副詹事,詹事丞,左、右率府使,同知左、右率府事,左、右率府副使,諭德,贊善大夫,皆以勛舊大臣兼領其職。又有文學、中舍、正字、侍正、洗馬、庶子及贊讀等官。十五年,更定左、右春坊官,各置庶子、諭德、中允、贊善、司直郎,又各設大學士。尋定司經局官,設洗馬、校書、正字。二十二年,以官聯無統,始置詹事院。二十五年,改院為府,定詹事秩正三品,春坊大學士正五品,司經局洗馬從五品。雖各有印,而事總于詹事府。二十九年,增設左、右春坊清紀郎、司諫、通事舍人。建文中,增少卿、寺丞各一人,賓客二人。又置資德院資德一人,資善二人。其屬,贊讀、贊書、著作郎各二人,掌典籍各一人。成祖復舊制。英宗初,命大學士提調講讀官。
按詹事府多由他官兼掌。天順以前,或尚書、侍郎、都御史,成化以后,率以禮部尚書、侍郎由翰林出身者兼掌之。其協理者無常員。春坊大學士,景泰間,倪謙、劉定之而后,僅楊廷和一任之,后不復設。其司直、司諫、清紀郎亦不常置。惟嘉靖十八年以陸深為詹事,崔銑為少詹事,王教、羅洪先、華察等為諭德、贊善、洗馬,皇甫涍、唐順之等為司直、司諫,皆天下名儒。自明初宋濂諸人后,宮僚莫盛于此。嗣是,出閣講讀,每點別員,本府坊局僅為翰林官遷轉之階。
翰林院。學士一人,(正五品)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各二人,(并從五品)侍讀、侍講各二人,(并正六品)《五經》博士九人,(正八品,并世襲,別見。)典籍二人,(從八品)侍書二人,(正九品,后不常設。)待詔六人,(從九品,不常設。)孔目一人,(未入流)史官修撰,(從六品)編修,(正七品)檢討,(從七品)庶吉士,無定員。
學士,掌制誥、史冊、文翰之事,以考議制度,詳正文書,備天子顧問。凡經筵日講,纂修實錄、玉牒、史志諸書,編纂六曹章奏,皆奉敕而統承之。誥敕,以學士一人兼領。(正統中,王直、王英以禮部侍郎兼學士,專領誥敕,后罷。弘治七年復設。正德中,白鉞、費宏等由禮部尚書入東閣,專典誥敕。嘉靖六年復罷,以講、讀、編、檢等官管之。)大政事、大典禮,集諸臣會議,則與諸司參決其可否。車駕幸太學聽講,凡郊祀慶成諸宴,則學士侍坐于四品京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