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正統(tǒng)初,與工部侍郎鄭辰考察南畿有司,黜不法者三十人。時災異屢見,琦陳弭災十事。悉嘉納。五年命參贊南京機務。十四年進尚書,參贊如故。有言往年分調(diào)南京軍,家屬悉宜北徙,朝議欲行之。琦奏:“安土重遷,人之情也。今驟徙數(shù)萬眾,人心一搖,事或叵測!笔碌脤。軍衛(wèi)無學校,琦請?zhí)煜滦l(wèi)所視府州縣例皆立學。從之。
景泰元年,靖遠伯王驥贊機務,琦專理部事。驥解任,琦仍參贊。四年三月卒,年六十八。謚貞襄。
敞、琦皆以使安南不辱命著稱。安南多寶貨,后使者率從水道挾估客往以為利,交人頗輕之。
弘治時,侍講劉戩往頒詔,由南寧乘傳抵其國,交人大驚。戩依舊制,受陪臣拜謁,不交一語,越宿即行,饋遺一無所受。使人要于途,固致之,卒麾去,與敞、琦皆為交人所重。戩,字景元,安福人。
吳訥,字敏德,常熟人。父遵,任沅陵簿,坐事系京師。訥上書乞身代。事未白而父歿,訥感奮力學。
永樂中,以醫(yī)薦至京。仁宗監(jiān)國,聞其名,命教功臣子弟。成祖召對稱旨,俾日侍禁廷,備顧問。
洪熙元年,侍講學士沈度薦訥經(jīng)明行修,授監(jiān)察御史。敬慎廉直,不務矯飾。宣德初,出按浙江,以振風紀植綱常為務。時軍犯逃者,往往令家人妄訴,逮系至千人。訥請嚴禁,即冤不得越告。從之。繼按貴州,恩威并行,蠻人畏服。將代還,部民詣闕乞留。不許。五年七月,進南京右僉都御史,尋進左副都御史。
正統(tǒng)初,光祿丞董正等盜官物,訥發(fā)之,謫戍四十四人。右通政李畛者,奉使蘇、松,行事多不謹。訥微誡之,畛不悅,誣訥稽延詔書等事。訥疏辯;榕_省所劾,俱逮下獄,既而釋之。英宗初御經(jīng)筵,錄所輯《小學集解》上之。四年三月,以老致仕,以朱與言代。
訥博覽,議論有根柢。于性理之奧,多有發(fā)明,所著書皆可垂于后。歸家,布衣蔬食,環(huán)堵蕭然。周忱撫江南,欲新其居,不可。家居十六年而卒,年八十六。謚文恪,鄉(xiāng)人祀之言偃祠。
朱與言,字一鶚,萬安人。永樂九年進士,授湖廣按察僉事。宣德中遷四川副使。合州盜起,督吏目熊鼎斬六十余人,賊勢遂衰。事聞,擢鼎合州同知。雅州妖人為亂,與言執(zhí)送京師,境內(nèi)以寧。正統(tǒng)元年召為南京右副都御史,入代訥領院事。年老致仕,卒。與言剛方廉慎,為政務大體。數(shù)建白,多切時弊。家居門庭清肅,鄉(xiāng)人有不善,惟恐與言知之。
魏驥,字仲房,蕭山人。永樂中,以進士副榜授松江訓導。常夜分攜茗粥勞諸生。諸生感奮,多成就者。召修《永樂大典》。書成,還任。用師逵薦,還太常博士。帝謂曰:“劉履節(jié)為御史九年,高皇帝方授是官,不輕予人也!
宣德初,遷吏部考功員外郎,歷南京太常寺少卿。正統(tǒng)三年,召試行在吏部左侍郎,逾年實授。屢命巡視畿甸遺蝗,問民疾苦。八年改禮部,尋以老請致仕。吏部尚書王直言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簡。乃改南京吏部。復以老辭,不允。十四年進尚書。英宗北狩,驥率諸司條上時務,多施行。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
驥居官務大體。在太常,山川壇獲雙白兔,圻內(nèi)生瑞麥,皆卻不進。在吏部,有進士未終制,求考功。同官將許之,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綱者,惡逆當辟,或憫其少,欲緩之。驥曰:“此婦人之仁,天道不時,正此故也!豹z決而雨。
正統(tǒng)中,王振怙寵,凌公卿,獨嚴重驥,呼“先生”。景泰初,以請老至京師。大學士陳循,驥門生也,請間曰:“公雖位冢宰,然未嘗立朝。愿少待,事在循輩。”驥正色曰:“君為輔臣,當為天下進賢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語人曰:“渠以朝廷事為一己事,安得善終!本怪率巳。
驥端厚祗慎。顧勁直,好別白君子、小人。恒曰:“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憂國憂民,老而彌篤。蕭山故多水患,有宋時縣令楊時湖堤遺跡。驥倡修螺山、石巖、畢公諸塘堰,捍江潮,興湖利。鄉(xiāng)人賴之。居恒布衣糲食,不殖生產(chǎn)。事兄教諭騏,雖耄益恭。時戴笠行田間。嘗遇錢塘主簿,隸訶之。答曰“蕭山魏驥也”。主簿倉皇謝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