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百七十一 列傳一百五十八
顏伯燾 怡良 祁宇黃恩彤 劉韻珂 牛鑒顏伯燾,字魯輿,廣東連平人,巡撫希深孫,總督檢子。嘉慶十九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道光二年,出為陜西延榆綏道、督糧道。歷陜西按察使,甘肅、直隸布政使。大軍征回疆,以轉運勞,賜花翎。署陜西巡撫。十七年,授云南巡撫,改建滇池石徬,農田賴之。兼署云貴總督。伯燾累世膺疆寄,嫻習吏治,所至有聲。
二十年,擢閩浙總督。時定海已陷,伯燾至,劾水師提督陳階平於英兵前次攻廈門告病規避,又論琦善主款僨事,及林則徐守粵功罪。二十二年,奏請餉銀二百萬,造船募新兵及水勇八千,以備出洋御敵。復疏陳廣東兵事,略曰:“閩、粵互為唇齒,呼吸相通。自正月虎門不守,粵事幾不可問。四月內夷船駛泊省西泥城,防勇望風潰遁,兵船被焚,炮臺棄去。當事者以洋銀六百萬元令知府余保純重啗敵人,始允罷戰,猶報勝仗,指為就撫,以欺朝廷。夫撫非不可,然必痛剿之后,始能帖伏。今逆勢方張,資之庫藏,何不以養士卒?如謂曲徇商民所請,何不於誓師之始,申效死之義,與之同守?粵民非不可用,前有蕭關、三元里等鄉數千人圍困義律,乃余保純出城彈壓,始漸散去。保純以議撫之后,不應妄生枝節,是謂六百萬之資可以求安也。奕山、隆文已遠避數十里,楊芳,齊慎亦退入城。奕山、隆文等閱歷未深,楊芳年老耳聾,皆不足當重任。斯時惟有特簡親信重臣,督造船炮,用本省之人,作本省之兵,懸以重賞,未有不堪一用者。臣移駐廈門,督修戰具,但使船炮稍備,即當奮力攻擊,不敢老師糜餉,以取咎戾。”又薦裕謙、林則徐可任粵事。
伯燾主戰甚力,欲一當敵。七月,英兵三十馀艘犯廈門,投書索為外埠,即駛入攻擊,接戰,毀敵輪船一、兵艇五,敵遂聚攻炮臺,總兵江繼蕓、游擊凌志、都司張然、守備王世俊皆死之。伯燾所募水勇,以節餉議遣,未有安置。當戰時,呼噪應敵,英兵登岸,以臺炮回擊,廈門官署街市并毀,伯燾退保同安。英人得廈門不之守,越數日,移船赴浙洋,惟留數艘泊鼓浪嶼。詔斥不能豫防,倉猝失事,以廈門收復,免其治罪,議革職,從寬降三品頂戴留任。尋命侍郎端華至閩察勘,坐未能進剿罷職,時論仍右之。咸豐三年,召來京,將起用,道梗不得至,尋病卒。子鍾驥,宣統初,官至浙江布政使。
怡良,瓜爾佳氏,滿洲正紅旗人。刑部筆帖式,洊升員外郎。道光八年,出為廣東高州知府,調廣西南寧。歷云南鹽法道,山東鹽運使,安徽、江蘇按察使,江西、江蘇布政使。
十八年,擢廣東巡撫。禁煙事起,林則徐、鄧廷楨主之,怡良偕預其事。二十年,兼署粵海關監督。及琦善至,撤防議撫,疏請暫示羈縻,怡良及將軍阿精阿皆不列銜。二十一年正月,沙角、大角炮臺既失,琦善私許通商,并給香港,義律行文大鵬協撤回營汛。怡良疏陳曰:“自琦善到粵以后,辦理洋務,未經知會。忽聞傳說義律已在香港出示,令民人歸順彼國。提臣移咨副將鈔呈偽示,臣不勝駭異。大西洋自前明寄居澳門,相沿已久,均歸中國同知、縣丞管轄,議者猶以為非計。今英人竟占踞全島,去虎門甚近,片帆可到。沿海之地,防不勝防,犯法之徒,必以為藏納之藪,地方因之不靖,法律有所不行。更恐洋情反覆,要求不遂之時,仍以非禮相向,雖欲追悔,其何可及!圣慮周詳,無遠不照,何待臣鰓鰓過計。但忽聞海疆要地,外人公然主掌,天朝百姓,稱為英國之民,臣實不勝憤恨。一切駕馭機宜,臣無從悉其顛末。惟上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欽奉諭旨,調集兵丁,預備進剿,并令琦善同林則徐、鄧廷楨妥辦,均經宣示。臣等請添募兵勇,固守虎門,防堵要隘。今英人窺伺多端,實有措手莫及之勢。不敢緘默,謹以上聞。”於是詔斥琦善專擅之罪,褫職逮治,怡良兼署總督。英兵尋陷虎門,命怡良會同參贊大臣楊芳進剿,合疏請許英屬港腳商船貿易,詔斥怠慢軍心,奪職留任。
是年秋,授欽差大臣,會辦福建軍務,署閩浙總督,尋實授。時英兵已去廈門,其留泊鼓浪嶼者僅數艘。及和議成,福州、廈門皆開口岸,命偕巡撫劉鴻翱議善后事宜,籌辦通商,兼署福州將軍。先是中國臺灣鎮、道御敵,迭有擒斬,英人追訴其妄殺冒功,命怡良渡中國臺灣查辦,總兵達洪阿、道員姚瑩逮京。當和議初定,怡良不能為之剖雪,為時論所譏。二十三年,乞病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