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百七十一 列傳一百五十八
咸豐二年,起授福州將軍,偕協辦大學士杜受田治山東賑務。三年,授兩江總督。江寧、鎮江已陷,暫駐常州。粵匪方熾,兵事由欽差大臣琦善、向榮主之,分駐大江南北。上海逆匪劉麗川踞城,連陷川沙、青浦、南匯、嘉定、寶山。麗川,粵人,商於滬。初起,冒用洋行公司鈐記出示,眾論洶洶,疑有通洋情事。怡良疏請閩、浙、江西絲茶暫行停運,使洋商失自然之利,急望克復,自能嚴斷濟賊。巡撫吉爾杭阿率兵進剿,逾年乃平。時各國因在廣東爭入城,與總督葉名琛齟齬,每赴上海有所陳議,諭怡良隨時妥辦,勿徇要求。
五年,粵匪攻金壇,遣總兵傅振邦、虎嵩林會西安將軍福興、漳州鎮總兵張國樑進剿,連捷,解圍。國樑進克東壩,福興與之不洽,詔怡良密察以聞。奏言:“國樑勇戰,福興所不及,人皆重張輕福。因有芥蒂,請分調以免貽誤。”尋命福興赴江西剿賊。大軍圍江寧,久無功,賊勢益蔓。七年,以病請解,允之。同治六年,卒。
祁宇,字竹軒,山西高平人。嘉慶元年進士,授刑部主事,遷員外郎。督廣西學政,任滿補原官。以承審宗室敏學獄不實,褫職。尋予刑部七品小京官,累遷郎中。道光四年,出為河南糧鹽道。遷浙江按察使,覆檢德清徐倪氏獄,得官吏受賄蒙蔽狀,尚書王鼎覆訊,如宇議。遷貴州布政使。九年,召授刑部侍郎。尋出為廣西巡撫。十二年,湖南、廣東瑤匪并起,宇遣兵防富川、恭城、賀縣,搜捕竄匪,追擊於芳林渡,斬擒千馀。瑤平,加太子少保。疏陳善后策,扼要移駐文武,稽查化導,如所議行。十三年,調廣東巡撫。時盧坤為總督,和衷撫馭,籌修海防。十五年,代坤兼署總督。十八年,召為刑部尚書。宣宗知宇習練法律,故有此授。京察,被議敘。
二十一年,靖逆將軍奕山督師廣東,命宇往治餉。琦善既黜,授兩廣總督。時英兵踞虎門,省城遷避過半,宇示以鎮靜,稍稍安集。參贊大臣楊芳主持重勿浪戰,奕山為其下所{從心}恿,商之宇。宇以敵方恣哃喝,大軍新至,乘銳而用,冀挫其焰,未阻止,遂突攻英艦於省河,敵猝未備,義律夜遁。遲明,英兵大至,逼炮臺,守兵潰,英兵進踞城北耆定臺,高瞰城中。宇與巡撫怡良亟守西南兩門,城外市屋盡毀,客兵皆撤入城。商民知兵不足恃,環請為目前計,款議遂決,予洋銀六百萬元。英艦退出虎門,而耆定臺兵未去,船泊泥城,登岸侵擾,其兵目伯麥闖入三元里,民憤,磔之。義律馳救,受圍,遣廣州知府余保純護之出,令率眾盡退虎門外。於是鄉團日盛,紳士黃培芳、余廷槐等合南海、番禺諸鄉立七社,萬人一呼而集儲穀十馀萬石,不動官帑。宇用林則徐堵塞省河之法,以資守御。
是年夏,英人交還虎門炮臺,偕奕山疏陳:“現練水陸義勇三萬六千馀名,并各鄉丁壯,分成團練。前調各省官兵,遵旨陸續分撤。”詔促規復香港,責宇與奕山各抒所見。宇奏:“欲收復香港,必先修虎門炮臺,然非設險省河,虎門亦難興工。先於獅子洋、蚺蛇洞諸要隘筑堡守戍。”疏上,報聞。是時粵師實無力進剿,英人既得賂而去,兵勢趨重江、浙,得以茍安。奕山屢被嚴詰,麾下招誘海盜,獻計襲攻敵艦,奕山又為所動,宇勸寢其議。
二十二年,和議成,英商開市益驕,民怨益深,焚其館,擲貨於衢,濮鼎查責言,宇撫慰之,得無事。二十三年,虎門炮臺工竣,疏言:“舊式炮臺僅可御海盜,今仿洋法,以三合土筑人字形,炮墻量宜增移改建。”又請就海壖圍沙成田一百六十馀頃,可給屯丁二千人,且耕且守防要隘。并陳粵民義奮、團練可用狀,諭責事期經久,俾濟實用。以病乞休,累疏乃得請。二十四年,卒,優詔依尚書例賜恤,謚文恪。
黃恩彤,字石琴,山東寧陽人。道光六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治獄數有平反。充提牢,以疏防越獄降調,尋復之。充熱河理刑司員,卻翁牛特蒙古公賄,黜其爵。累遷郎中。二十年,出為江南鹽巡道,遷按察使,署江寧布政使。英兵犯江寧,耆英、伊里布令恩彤偕侍衛咸齡赴敵艦議款,隨同定約。事竣,復隨伊里布赴廣東,籌議通商。改番舶互市歸官辦,增減稅則,稽查偷漏,悉由恩彤與粵海關監督文豐商定。調廣東按察使,遷布政使。美利堅人顧盛請入京,恩彤赴澳門辯折,止其行,賜花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