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百七十三 列傳一百六十
十一年,聯軍在京定約,因奕山前議,自烏蘇里江口而南逾興凱湖,至綏芬河、瑚布圖河口,復沿琿春河達圖們江口,以東盡與俄人,語具邦交志。尋復御前大臣,補正紅旗蒙古都統。同治中,封一等鎮國將軍,授內大臣。以疾罷。光緒四年,卒,謚莊簡。子載鷟,理藩院侍郎。載鷟子溥瀚,鑲黃旗蒙古副都統;孫毓照,一等奉國將軍。
隆文,伊爾根覺羅氏,滿洲正紅旗人。嘉慶十三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改刑部主事。坐事罷職,捐復,授翰林院侍講。累擢內閣學士。道光中,充駐藏大臣。歷吏部、戶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兵部尚書,軍機大臣。屢奉使出讞獄。偕奕山督師廣東,意不相合,甫至,病,憂憤而卒,謚端毅。
宗室奕經,成親王永瑆孫,貝勒綿懿子,承繼循郡王允璋后,隸鑲紅旗。授乾清門侍衛,歷奉宸院卿、內閣學士,兼副都統、護軍統領。道光三年,坐失察惇親王肩輿擅入神武中門,褫兼職,留內閣學士任。五年,遷兵部侍郎。十年,從征喀什噶爾回匪,事平回京,歷吏部、戶部侍郎。十四年,出為黑龍江將軍。十六年,召授吏部尚書,兼步軍統領。二十一年,協辦大學士。
英兵犯浙江,定海、鎮海及寧波府城相繼陷,裕謙死事,命為揚威將軍,督師往剿,都統哈哴阿、提督胡超為參贊,尋易侍郎文蔚、都統特依順副之。陛辭日,宣宗御勤政殿,訓示方略,特詔:“申明軍紀,凡失守各城逃將逃兵,軍法從事。”發交內庫花翎等件,有功者立予懋賞,勉以恩威并用,整飭戎行。大學士穆彰阿奏請釋琦善出獄,隨赴軍前效力,奕經卻之。
奕經分屬懿親,素謹厚,為上所倚重,奉命專征,頗欲有為而不更事,尤昧兵略。奏調陜甘、川、黔兵一萬人,請撥部餉一萬兩,倉猝未集,駐蘇州以待。上以諸將少可恃者,命凡文武員弁及士民商賈有奇材異能一藝可取者,許詣軍前投效。奕經渡江后,於營門設木匭,納名即延見,且許密陳得失。於是獻策者四百馀人,投效者一百四十馀人,而軍中所辟僚佐,多阘冗京員,投效者亦無異才。惟宿遷舉人臧紆青自負氣節,為言議撫徒損國威,始決主戰;又勸劾斬失律提督余步云以立威望,疏具而旋寢。以浙兵屢潰,不堪臨陣,召募山東、河南、安徽義勇。
浙事日亟,巡撫劉韻珂促援,遲不至,遂相惡。久駐江蘇,以供應之累,官吏亦厭之,餉需文報,皆延擱不時應。十二月,始抵杭州。前泗州知州張應云獻策規復寧波,奕經、文蔚皆然之,遂令總理前敵營務。應云以重貲購寧波府吏陸心蘭為內應,日報機密多虛誑。奕經禱於西湖關廟,占得“虎頭”之兆,乃議於二十二年正月寅日寅時進兵,屢遣諜,為敵所獲,漏師期。初,英兵踞府城僅二三百人,艦泊定海。至是,濮鼎查率十九艘兵二千散泊江岸,早為之備矣。奕經由紹興進曹娥江,而慈谿敵兵退。應云請急進,遂駐慈谿東關,文蔚分屯長谿嶺,令提督段永福、余步云等趨寧波,游擊劉天保趨鎮海,副將朱貴駐大寶山,而應云率所募義勇駐駱駝橋,為諸軍策應,約於正月晦數路并舉。而敵已勾結應云部勇,勢且生變,不及待期,先二日輕軍分襲,不攜槍炮。永福等入寧波南門,中地雷,天保甫及鎮海城下,為敵炮擊退,皆大敗。越日,應云所具火攻船為敵所焚,軍中自驚,奔大寶山。朱貴收集潰兵圖進攻,敵兵已至,力戰竟日,殺傷相當,無援,貴死之。文蔚聞敗亦退,軍資器械棄失殆盡。奕經留軍紹興,回駐杭州,自請嚴議,詔原之。英艦乘勝由海窺錢塘江,以尖山海口淺阻,尋退去。
鄭鼎臣者,殉難總兵國鴻子,曾從父軍。奕經予二十四萬金,令募水勇規復定海,聞寧鎮之敗,逡巡海上。奕經督之嚴,乃報三月三日敗敵於定海十六門洋面,毀船數十,殲斃數百。劉韻珂以為欺罔,奕經遣侍衛容照等出洋查勘,得焚毀船木及壞械回報,乃疏聞,賜奕經雙眼花翎,鼎臣亦被獎。時寧波英兵忽退,留艦招寶山海口,改犯乍浦,陷之。奕經不能赴援,而以收復寧波奏,詔斥不先事預防,革職留任。既而英兵犯江南,陷鎮江,逼江寧,命奕經赴援,尋命駐王江涇防御。奕經自寧波、慈谿之敗,軍心渙散,不能復用,益為劉韻珂所揶揄,議守議撫,一不使聞。及和議成,撤師,詔布奕經等勞師糜餉、誤國殃民罪狀,逮京論大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