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百六十三 列傳一百五十
二十一年夏,河決祥符,命偕侍郎慧成往治之,尋署河督。議者以水勢方漲,不宜遽塞,請遷省城以避其沖,鼎持不可,疏言:“河灌歸德、陳州及安徽亳、潁,合淮東注洪澤湖,湖底日受淤。萬一宣泄不及,高堰危,淮、揚成巨浸,民其魚矣!無論舍舊址、筑新堤數千里,工費不貲,且自古無任黃水橫流之理。請飭戶部速具帑,期以冬春之交集事。不效,原執其咎。”具陳民情安土重遷、省垣可守狀。初至汴城,四面皆水,旦夕且圮,躬率吏卒巡護,獲無恙。洎工興,親駐工次,倦則寢肩輿中。次年二月,工竣,用帑六百萬有奇。前此馬營工用一千二百馀萬,儀封工用四百七十五萬,原議以儀工為率。及蕆事,加增百馀萬,然事艱於前,微鼎用節工速,不能如是。敘功,晉太子太師。積勞成疾,命緩程回京。
自禁煙事起,英吉利兵犯沿海,鼎力主戰。至和議將成,林則徐以罪譴,鼎憤甚,還朝爭之力,宣宗慰勞之,命休沐養疴。越數日,自草遺疏,劾大學士穆彰阿誤國,閉戶自縊,冀以尸諫。軍機章京陳孚恩,穆彰阿黨也。滅其疏,別具以聞。上疑其卒暴,命取原瑽不得,於是優詔憫惜,贈太保,謚文恪,祀賢良祠。后陜西巡撫請祀鄉賢,特詔允之。
鼎清操絕俗,生平不受請讬,亦不請讬於人。卒之日,家無馀貲。子沆,道光二十年進士,翰林院編修。
穆彰阿,字鶴舫,郭佳氏,滿洲鑲藍旗人。父廣泰,嘉慶中,官內閣學士,遷右翼總兵。坐自請兼兵部侍郎銜,奪職。
穆彰阿,嘉慶十年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大考,擢少詹事。累遷禮部侍郎。二十年,署刑部侍郎。因一日進立決本二十馀件,詔斥因循積壓,堂司各員并下嚴議,降光祿寺卿。歷兵部、刑部、工部、戶部侍郎。道光初,充內務府大臣,擢左都御史、理藩院尚書。以漕船滯運,兩次命署漕運總督。召授工部尚書,偕大學士蔣攸銛查勘南河。洎試行海運,命赴天津監收漕糧,予優敘。七年,命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逾年,張格爾就擒,加太子少保。授軍機大臣,罷內務府大臣,直南書房。尋兼翰林院掌院學士,歷兵部、戶部尚書。十四年,協辦大學士。承修龍泉峪萬年吉地,工竣,晉太子太保,賜紫韁。十六年,充上書房總師傅,拜武英殿大學士,管理工部。
十八年,晉文華殿大學士。時禁煙議起,宣宗意銳甚,特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辦。英吉利領事義律初不聽約束,繼因停止貿易,始繳煙,盡焚之,責永不販運入境,強令具結,不從,兵釁遂開。則徐防御嚴,不得逞於廣東,改犯閩、浙,沿海騷然。英艦抵天津,投書總督琦善,言由則徐啟釁。穆彰阿窺帝意移,乃贊和議,罷則徐,以琦善代之。琦善一徇敵意,不設備,所要求者亦不盡得請,兵釁復起。先后命奕山、奕經督師,廣東、浙江皆挫敗。英兵且由海入江,林則徐及閩浙總督鄧廷楨、中國臺灣總兵達洪阿、中國臺灣道姚瑩以戰守為敵所忌,并被嚴譴,命伊里布、耆英、牛鑒議款。二十二年,和議成,償幣通商,各國相繼立約。國威既損,更喪國權,外患自此始。
穆彰阿當國,主和議,為海內所叢詬。上既厭兵,從其策,終道光朝,恩眷不衰。自嘉慶以來,典鄉試三,典會試五。凡覆試、殿試、朝考、教習庶吉士散館考差、大考翰詹,無歲不與衡文之役。國史、玉牒、實錄諸館,皆為總裁。門生故吏遍於中外,知名之士多被援引,一時號曰“穆黨”。文宗自在潛邸深惡之,既即位十閱月,特詔數其罪曰:“穆彰阿身任大學士,受累朝知遇之恩,保位貪榮,妨賢病國。小忠小信,陰柔以售其奸;偽學偽才,揣摩以逢主意。從前夷務之興,傾排異己,深堪痛恨!如達洪阿、姚瑩之盡忠盡力,有礙於己,必欲陷之;耆英之無恥喪良,同惡相濟,盡力全之。固寵竊權,不可枚舉。我皇考大公至正,惟以誠心待人,穆彰阿得肆行無忌。若使圣明早燭其奸,必置重典,斷不姑容。穆彰阿恃恩益縱,始終不悛。自朕親政之初,遇事模棱,緘口不言。迨數月后,漸施其伎倆。英船至天津,猶欲引耆英為腹心以遂其謀,欲使天下群黎復遭荼毒。其心陰險,實不可問!潘世恩等保林則徐,屢言其‘柔弱病軀,不堪錄用’;及命林則徐赴粵西剿匪,又言‘未知能去否’。偽言熒惑,使朕不知外事,罪實在此。若不立申國法,何以肅綱紀而正人心?又何以不負皇考付讬之重?第念三朝舊臣,一旦置之重法,朕心實有不忍,從寬革職永不敘用。其罔上行私,天下共見,朕不為已甚,姑不深問。朕熟思審處,計之久矣,不得已之苦衷,諸臣其共諒之!”詔下,天下稱快。咸豐三年,捐軍餉,予五品頂戴。六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