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一百十
乾隆元年,高宗命近鹽場貧民販鹽毋禁。鄂彌達疏言:“廣東按察使白映棠未遵旨分別,老幼男婦發票,稱四十斤以下不許緝捕,致奸徒借口,成群販私。”上獎鄂彌達洞悉政體,解映棠任。尋奏:“廣東鹽由埸配運省河及潮州廣濟橋轉兌各埠,請令到埠先完餉銀,開倉后繳鹽價。”下部議行。御史薛馧條奏廣西團練鄉勇,并設瑤童義學,下鄂彌達議。二年,奏言:“團練鄉勇,不若訓練土司兵,於邊疆有益。瑤童義學,韶、連等屬已有成效,應如馧所奏。”尋又疏言:“惠、潮、嘉應三府州民多請州縣給票,移家入川。臣飭州縣不得濫給,并遣吏於界上察驗。”又疏言:“貴州新辟苗疆,總督張廣泗奏設屯軍墾田。臣以今苗畏威安貼,將來生齒漸繁,地少人多,必致生怨。又恐屯軍虐苗激變,請撤屯軍於附近防守,其田仍給苗民。”上諭曰:“所見甚正。廣泗首尾承辦此事,持之甚力,朕則以為終非長策也。”
四年,調川陜總督。疏言:“榆林邊民歲往鄂爾多斯種地,牛具、籽種、日用皆貸於鄂爾多斯。秋收馀糧,易牛羊皮入內地變價,重息還債。請於出口時視種地多寡,借以官銀,秋收以糧抵,俾免借貸折耗之苦,倉儲亦可漸充。”上從之。又請發司庫銀十萬買穀分貯沿邊,又請修寧夏渠道,并加筑沿河長堤。又奏:“安西鎮遠兵駐防哈密,承種屯田,在城兵僅數百。年來商民日增,請視涼州柳林湖例,募流民及營兵子弟墾田,撤兵回城差操。”均如議行。
五年,兩廣總督馬爾泰劾知府袁安煜放債病民,并及鄂彌達縱仆占煤山事。上解鄂彌達任,召詣京師。尋授兵部侍郎。六年,授寧古塔將軍,調荊州。九年,授湖廣總督。疏言:“武、漢濱江城郭民田,賴有堤以障。請於武昌蕎麥灣增筑大堤,安陸沙洋大堤增筑月堤,襄陽老龍石堤加備歲修銀。”十一年,上以鄂彌達不稱封疆,召詣京師。十五年,授吏部侍郎。十六年,授鑲藍旗漢軍都統。二十年,授刑部尚書,署直隸總督。二十一年,兼管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二十二年,加太子太保。二十六年,卒,予白金二千治喪,賜祭葬,謚文恭。
楊廷璋,字奉峨,漢軍鑲黃旗人。世襲佐領。雍正七年,自筆帖式授工部主事。再遷郎中。授廣西桂林知府。乾隆二年,擢左江道。十五年,擢按察使。二十年,遷湖南布政使。二十一年,授浙江巡撫。上南巡,諭曰:“西湖水民間藉以溉田。今聞沿湖多占墾,湖身漸壅,田畝虞涸竭。已開墾成熟者,免其清出,不許再侵占。”廷璋因奏:“此類田地多礙水道,請概令開濬歸湖。沿岸栽柳,俾根株盤結,亦可固堤。”又請帑疏濬湖州七十二氵婁,泄水入太湖,免田地被淹。又奏:“仁和、錢塘、蕭山三縣江塘視海塘例,以二十丈為準,按段編號立石。仁、錢二縣江塘民房,堤岸外馀二十馀里,視海塘例,每里設堡夫一,建堡分防。”均從之。又請開臺州黃巖場沿海地,近場歸灶,近縣歸民。戶以百畝為率,分限起科,得腴產十萬畝。奏入,嘉許。
二十四年,授閩浙總督。請改設螺洲、大頭崎、烏龍江諸地塘汛。又奏內地商舶出洋,覈給船照。又奏中國臺灣穀賤,內地歉收,民每偷渡就食。請酌寬米禁,往來臺、廈橫洋船準運米二百石,塘船六十石。自鹿耳門出至廈門入,皆給照察驗。中國臺灣與生番接壤,前總督楊應琚飭屬勘界,挑溝筑土牛以杜私墾。至是,廷璋議彰化、淡水與生番接壤,依山傍溪,挑溝筑土牛為界;并於沿邊設隘寮,分兵駐守。二十六年,同福建巡撫吳士功奏劾提督馬龍圖借用公使錢,并以龍圖已歸款,請用自首例減等。上責其錯謬,下吏議奪官,士功戍巴里坤,廷璋留任。二十八年,加太子太保。旋授體仁閣大學士,留總督任。二十九年,廷璋入覲。福建水師提督黃仕簡奏廈門商舶出入,官署受陋規。上命尚書舒赫德、待郎裘曰修往按。具得廷璋令歷任廈門同知代市人葠、珊瑚、珍珠未發價狀,命解任。下吏議奪官,上以廷璋平時尚能任事,授散秩大臣。未幾,授正紅旗漢軍都統、工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