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一百二十三
尋出為甘肅寧夏知府,調平涼。三十五年,大旱,請賑,初為上官所格。光旭親察災戶,亟發銀米,煮粥以賑,鄰縣饑者率就之。時災黎鬻妻子,道殣相望,光旭巡視山僻,賦詩曰:“輪蹄鳥道羊腸路,溝壑鳩形鵠面人。”又曰:“產破妻孥賤,腸枯草木甘。”誦者感動。自夏至次年三月始雨。平涼、隆德、固原、靜寧各設粥廠二,饑民日增。慮入夏疫作,給每口兩月糧,遣使歸耕。時已擢涼莊道,總督文綬任以河東賑事,一切錢糧聽支取,知府以下聽調遣。分八路比戶清勘,刊發三連票備考覈。發奸摘伏,官吏惕息。竟事無中飽,民獲更生。
三十七年,金川用兵,文綬調四川總督,疏請光旭隨往,司三路餽餉,署按察使。蜀民失業無賴者,多習拳勇,嗜飲博,浸至劫殺,號為啯嚕子,至是益眾。嚴捕治之,改悔者發為運丁,頗收其用。以秋審失出,罷職,留治糧餉。四十年,金川平,駐西路臥龍關經理凱旋兵十馀萬,帖然無擾。事竣,乞病歸,年未五十。
里居遇災,助賑一如在官時。主東林書院數十年,聚生徒講論道義,繼其鄉顧憲成、高攀龍之緒。著響泉集。
沈善富,字既堂,江蘇高郵人。乾隆十九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典江西、山西鄉試。撰制誥,辦院事,纂修國史、續文獻通考,勤於其職。出為安徽太平知府,在官十有六年,尤盡心災賑。三十四年,大水,坐浴盆經行村落,得賑者五十萬口。當涂官圩決,密勸富家出糶,禁轉掠,使各村自保。有告某家不糶者,笞之,曰;“汝奉何明令使富家出粟耶?”民乃定。三十六年,泗州水,大吏檄善富往賑之,釐戶口之弊,民受其惠。值大疫,設局施藥施瘞,絕葷祈禳。前后課屬縣種柳數百萬株,官路成陰。埋暴十馀萬棺。時傳妖人割發,搜捕令下,諸郡騷然,獨太平不妄捕一人。兄弟訟,察其詞出一手,杖主訟者。兄弟悔悟如初。師弟互訐陰事,取案前文卷盈尺火之。曰:“爾詞必有稿,可上控郡守焚案,不汝靳。”兩造皆泣,訟乃息。貴池有爭地訟於部者,視舊牘,得成化二十一年閏四月官契,念愚民安知閏,檢明史七卿表,得是年閏四月文,據以定讞。
四十六年,擢河東鹽運使。鹽池受淡水,歉產,商運蒙古鹽多勞費。及鹽產復盛,弊多商困。善富曰:“鹽池自古為利,不當廢革。若聽民自販,必致蒙鹽內侵。商人之力,不患寡,患不均。其弊有三:奸商棄瘠據肥,一也;費浮地遠,伙攫其利,二也;僉代之期,貧富倒置,三也。”乃總三省引地為三等均之。復以道路遠近順配為五十六路,鬮分簽掣之,於是賂絕弊清。后乾隆末廢商運,蒙鹽果內侵,至嘉慶十一年,仍復舊制,皆如所預計。所至興學愛士,人文蔚起。以母老乞終養,居鄉多善舉。著味鐙齋詩文集。
方昂,字坳堂,山東歷城人。乾隆三十六年進士,授刑部主事,累晉郎中。會秋讞更新例,凡金刃殺人,概為情實。昂分別其輕重,固爭不得,后高宗特旨改正。坐是為同僚所忌,淹滯十年。又數上書與長官爭,長官慍之,卒重其人。以薦出為江西饒州知府。安南阮光平入覲,驛傳所經,多飾供帳。昂曰:“國家以威德服四夷,非讠夸以靡麗。”戒所屬勿與。擢江蘇蘇松道,已受代將行,營弁緝鹽,波及良善,眾洶洶不平。營弁以民變告,且徵兵,昂曰:“新守與民未習,民勿信。”自出曉諭,捕倡首者置法,申請上官褫營弁職,事即定。至任,有尼之者,遂謝病去官。
病痊,復出署松太道。閩,廣洋盜竄入吳淞,總督、巡撫、提督會師於寶山。昂建議曰:“衢山與大小羊山,江、浙之分界,港汊叢雜,盜船隨處可寄椗。一得風潮之便,倏忽出沒,猝不及防。當其乘風而來,迎擊之時,彼順而我逆;及其趁潮而退,追擊之,則我后而彼先:是使盜常憑勝勢也。請於要隘多設伏,俟其至,則縱使過,而躡其后;遇其退,則扼不使前,以待后隊之追剿。盜雖黠,無能為也。”從其議,盜果大摧。補江寧鹽巡道。緝訟師,剔衙蠹,戢強暴,弭盜賊,尤以砥礪風俗為先,屏絕酬酢。同官聞其風采,咸重之。嘉慶三年,擢貴州按察使,八閱月,遷江寧布政使。未久,以病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