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十三年,吳王夫差彊,陵齊、晉,來伐楚。十六年,越滅吳。正義表云越滅吳在元王四年。四十二年,楚滅蔡。【正義】:周定王二十二年。四十四年,楚滅杞。【正義】:周定王二十四年。與秦平。是時越已滅吳而不能正江、淮北;【正義】:正,長也。江、淮北謂廣陵縣,徐、泗等州是也。楚東侵,廣地至泗上。
五十七年,惠王卒,子簡王中立。【正義】:中音仲。
簡王元年,北伐滅莒。【正義】:括地志云:“密州莒縣,故國也。”言“北伐”者,莒在徐、泗之北。八年,魏文侯、韓武子、趙桓子始列為諸侯。
二十四年,簡王卒,子聲王當(dāng)立。【正義】:謚法云“不生其國曰聲”也。聲王六年,,盜殺聲王,子悼王熊疑立。悼王二年,三晉來伐楚,至乘丘而還。【集解】:徐廣曰:“年表三年歸榆關(guān)于鄭。”【正義】:年表云:三晉公子伐我,至乘丘,誤也,已解在年表中。括地志云“乘丘故城在袞州瑕丘縣西北三十五里”是也。四年,楚伐周。鄭殺子陽。九年,伐韓,取負(fù)黍。十一年,三晉伐楚,敗我大梁、榆關(guān)。【索隱】:此榆關(guān)當(dāng)在大梁之西也。楚厚賂秦,與之平。二十一年,悼王卒,子肅王臧立。
肅王四年,蜀伐楚,取茲方。【索隱】:地名,今闕。【正義】:古今地名云:“荊州松滋縣古鳩茲地,即楚茲方是也。”於是楚為捍關(guān)以距之。【集解】:李熊說公孫述曰:“東守巴郡,距捍關(guān)之口。”【索隱】:按:郡國志巴郡魚復(fù)縣有捍關(guān)。十年,魏取我魯陽。【集解】:地理志云南陽有魯陽縣。【正義】:括地志云:“汝州魯山本漢魯陽縣也。古魯縣以古魯山為名也。”十一年,肅王卒,無子,立其弟熊良夫,是為宣王。
宣王六年,周天子賀秦獻(xiàn)公。秦始復(fù)彊,而三晉益大,魏惠王、齊威王尤彊。三十年,秦封衛(wèi)鞅於商,南侵楚。是年,宣王卒,子威王熊商立。
威王六年,周顯王致文武胙於秦惠王。
七年,齊孟嘗君父田嬰欺楚,楚威王伐齊,敗之於徐州,【集解】:徐廣曰:“時楚已滅越而伐齊也。齊說越,令攻楚,故云齊欺楚。”而令齊必逐田嬰。田嬰恐,張丑偽謂楚王曰:“王所以戰(zhàn)勝於徐州者,田盼子不用也。【索隱】:盼子,嬰之同族。盼子者,有功於國,而百姓為之用。嬰子弗善而用申紀(jì)。申紀(jì)者,大臣不附,百姓不為用,故王勝之也。今王逐嬰子,嬰子逐,盼子必用矣。復(fù)搏其士卒以與王遇,【索隱】:搏音膊,亦有作“附”讀。戰(zhàn)國策作“整”。必不便於王矣。”楚王因弗逐也。
十一年,威王卒,子懷王熊槐立。魏聞楚喪,伐楚,取我陘山。正義括地志云:“陘山在鄭州新鄭縣西南三十里。”
懷王元年,張儀始相秦惠王。四年,秦惠王初稱王。
六年,楚使柱國昭陽將兵而攻魏,破之於襄陵,【索隱】:縣名,在河?xùn)|。得八邑。【索隱】:古本作“八邑”,今亦作“八城”。又移兵而攻齊,齊王患之。【集解】:徐廣曰:“懷王六年,昭陽移和而攻齊。軍門曰和。”陳軫適為秦使齊,齊王曰:“為之柰何?”陳軫曰:“王勿憂,請令罷之。”即往見昭陽軍中,曰:“原聞楚國之法,破軍殺將者何以貴之?”昭陽曰:“其官為上柱國,封上爵執(zhí)珪。”陳軫曰:“其有貴於此者乎?”昭陽曰:“令尹。”陳軫曰:“今君已為令尹矣,此國冠之上。【索隱】:冠音官。令尹乃尹中最尊,故以國為言,猶如卿子冠軍然。臣請得譬之。人有遺其舍人一卮酒者,舍人相謂曰:‘?dāng)?shù)人飲此,不足以遍,請遂畫地為蛇,蛇先成者獨飲之。’一人曰:‘吾蛇先成。’舉酒而起,曰:‘吾能為之足。’及其為之足,而後成人奪之酒而飲之,曰:‘蛇固無足,今為之足,是非蛇也。’今君相楚而攻魏,破軍殺將,功莫大焉,冠之上不可以加矣。今又移兵而攻齊,攻齊勝之,官爵不加於此;攻之不勝,身死爵奪,有毀於楚:此為蛇為足之說也。不若引兵而去以德齊,此持滿之術(shù)也。”昭陽曰:“善。”引兵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