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
楚滅蔡三歲,楚公子棄疾弒其君靈王代立,為平王。平王乃求蔡景侯少子廬,立之,是為平侯。【集解】:宋忠曰:“平侯徙下蔡。”【索隱】:今系本無者,近脫耳。是年,楚亦復(fù)立陳。楚平王初立,欲親諸侯,故復(fù)立陳、蔡後。【集解】:世本曰:“平侯者,靈侯般之孫,太子友之子。”
平侯九年卒,靈侯般之孫東國攻平侯子而自立,是為悼侯。悼侯父曰隱太子友。隱太子友者,靈侯之太子,平侯立而殺隱太子,故平侯卒而隱太子之子?xùn)|國攻平侯子而代立,是為悼侯。悼侯三年卒,弟昭侯申立。
昭侯十年,朝楚昭王,持美裘二,獻(xiàn)其一於昭王而自衣其一。楚相子常欲之,不與。子常讒蔡侯,留之楚三年。蔡侯知之,乃獻(xiàn)其裘於子常;子常受之,乃言歸蔡侯。蔡侯歸而之晉,請(qǐng)與晉伐楚。
十三年春,與衛(wèi)靈公會(huì)邵陵。蔡侯私於周萇弘以求長於衛(wèi);【集解】:服虔曰:“載書使蔡在衛(wèi)上。”衛(wèi)使史䲡言康叔之功德,乃長衛(wèi)。夏,為晉滅沈,【集解】:杜預(yù)曰:“汝南平輿縣北有■亭。”楚怒,攻蔡。蔡昭侯使其子為質(zhì)於吳,【正義】:質(zhì)音致。以共伐楚。冬,與吳王闔閭遂破楚入郢。蔡怨子常,子常恐,奔鄭。十四年,吳去而楚昭王復(fù)國。十六年,楚令尹為其民泣以謀蔡,蔡昭侯懼。二十六年,孔子如蔡。楚昭王伐蔡,蔡恐,告急於吳。吳為蔡遠(yuǎn),約遷以自近,易以相救;昭侯私許,不與大夫計(jì)。吳人來救蔡,因遷蔡于州來。【索隱】:州來在淮南下蔡縣。二十八年,昭侯將朝于吳,大夫恐其復(fù)遷,乃令賊利殺昭侯;【索隱】:案:利,賊名也。已而誅賊利以解過,而立昭侯子朔,是為成侯。【集解】:徐廣曰:“或作‘景’。”
成侯四年,宋滅曹。十年,齊田常弒其君簡公。十三年,楚滅陳。十九年,成侯卒,子聲侯產(chǎn)立。聲侯十五年卒,子元侯立。元侯六年卒,子侯齊立。
侯齊四年,楚惠王滅蔡,蔡侯齊亡,蔡遂絕祀。後陳滅三十三年。【索隱】:魯哀十七年楚滅陳,其楚滅蔡絕其祀,又在滅陳之後三十三年,即在春秋後二十三年。
伯邑考,其後不知所封。武王發(fā),其後為周,有本紀(jì)言。管叔鮮作亂誅死,無後。周公旦,其後為魯,有世家言。蔡叔度,其後為蔡,有世家言。曹叔振鐸,有後為曹,有世家言。成叔武,其後世無所見。霍叔處,其後晉獻(xiàn)公時(shí)滅霍。康叔封,其後為衛(wèi),有世家言。厓季載,其後世無所見。
太史公曰:管蔡作亂,無足載者。然周武王崩,成王少,天下既疑,賴同母之弟成叔、厓季之屬十人為輔拂,是以諸侯卒宗周,故附之世家言。
曹叔振鐸者,【索隱】:按:上文“叔振鐸,其後為曹,有系家言”,則曹亦合題系家,今附管蔡之末而不出題者,蓋以曹微小而少事跡,因附管蔡之末,不別題篇爾。且又管叔雖無後,仍是蔡、曹之兄,故題管、蔡而略曹也。周武王弟也。武王已克殷紂,封叔振鐸於曹。【集解】:宋忠曰濟(jì)陰定陶縣。
叔振鐸卒,子太伯脾立。太伯卒,子仲君平立。仲君平卒,子宮伯侯立。宮伯侯卒,子孝伯云立。孝伯云卒,子夷伯喜立。
夷伯二十三年,周厲王奔于彘。
三十年卒,弟幽伯彊立。幽伯九年,弟蘇殺幽伯代立,是為戴伯。戴伯元年,周宣王已立三歲。三十年,戴伯卒,子惠伯兕立。【集解】:孫檢曰:“兕音徐子反。曹惠伯或名雉,或名弟,或復(fù)名弟兕也。”【索隱】:按:年表作“惠公伯雉”,注引孫檢,未詳何代,或云齊人,亦恐其人不注史記。今以王儉七志、阮孝緒七錄并無,又不知是裴骃所錄否?
惠伯二十五年,周幽王為犬戎所殺,因東徙,益卑,諸侯畔之。秦始列為諸侯。
三十六,惠伯卒,子石甫立,其弟武殺之代立,是為繆公。繆公三年卒,子桓公終生立。【集解】:孫檢云:“一作‘終湦’。湦音生。”
桓公三十五年,魯隱公立。四十五年,魯弒其君隱公。四十六年,宋華父督弒其君殤公,及孔父。五十五年,桓公卒,子莊公夕姑【索隱】:上音亦。即射姑也,同音亦。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