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第二百四十五
十八年,復建內(nèi)學,選名儒主之。增修律成,賜名《鼎新》。
二十八年,始立通濟監(jiān)鑄錢。
二十九年,歸宋官李宗閏上書言:"夏國副使屈移,嘗兩使南朝,以為衣冠禮樂非他國比。怨金人叛盟,奪其所與地。此其情可見。壬子歲,粘罕嘗聚兵云中以窺蜀,夏人謂將圖己,舉國屯境上以待其至。今誠遣辯士往說之,夏國必不難出兵,庶足為吾聲援,以圖恢復。"書奏,不報。
三十年,夏封其相任得敬為楚王。
三十一年,立翰林學士院,以焦景顏、王僉等為學士,俾修實錄。金主亮犯四川,宣撫使吳璘檄西夏,俾合兵討之。
三十二年,夏國移置中書、樞密于內(nèi)門外。大禁奢侈。始封制蕃字師野利仁榮為廣惠王。夏人聞金人南侵,以騎兵二千至蔡園川及馬家才、禿頭嶺,將分道入攻,宣撫使吳璘命鎮(zhèn)戎軍守將秦弼說諭之。金兵敗,夏人乃還。
乾道三年五月,夏國相任得敬遣間使至四川宣撫司,約共攻西蕃,虞允文報以蠟書。七月,得敬間使再至宣撫司,夏人獲其帛書,傳至金人。
四年,夏改元乾祐。得敬以謀篡伏誅。淳熙十二年二月,諜報故遼國大石牙林假道于夏以伐金,密詔利西都統(tǒng)制吳挺與制置使留正議之。
十三年四月,復詔挺結(jié)夏國。當時論議可否及夏人從違,史皆失書。
紹熙四年九月二十日,仁孝殂,年七十。在位五十五年,改元大慶四年,人慶五年,天盛二十一年,乾祐二十四年。謚曰圣德皇帝,廟號仁宗,陵號壽陵。子純佑嗣。
純佑,仁宗長子也,母曰章獻欽慈皇后羅氏。仁宗殂,即位,時年十七。明年改元天慶。
開禧二年正月二十日廢,遂殂,年三十。在位十四年,謚曰昭簡皇帝,廟號桓宗,陵號莊陵。鎮(zhèn)夷郡王安全立。
安全,崇宗之孫,越王仁友之子。開禧二年正月,廢其主純佑自立,明年改元應天。
嘉定四年八月五日,安全殂,年四十二。在位六年,改元應天四年,皇建二年。謚曰敬穆皇帝,廟號襄宗,陵號康陵。有子曰承禎。齊國忠武王彥宗之子大都督府主遵頊立。
遵頊,始以宗室策試進士及第,為大都督府主。嘉定四年七月三日立,時年四十九,改元光定。金衛(wèi)紹王崇慶元年三月遣使冊為夏國王。
七年夏,左樞密使萬慶義勇遣二僧赍蠟書來西邊,欲與共圖金人,復侵地,制置使黃誼不報。
其后金人南遷,議徙都長安,遣元帥赤盞以重兵宿鞏州。夏主畏其侵迫,乃遣樞密使都招討甯子寧、忠翼赴蜀閫議夾攻秦、鞏;聶子述俾利西安撫丁焴答書,飭將吏嚴兵以待。時嘉定十二年三月也。子述尋罷去,焴持議不可輕動,師不可出。十二月,甯子寧遣使復申前說,且責我以失期,時安丙再開宣閫,許之,命利州副都統(tǒng)制程信任其責。
十三年八月,甯子寧以師期來告,丙遂決意出師,以奏札聞諸朝,不待報可,命將大舉,卒無功。夏人甯子寧、嵬名公輔亦率其眾歸國。
十四年正月,丙回利州。
十六年,遵頊自號上皇,傳位于其子德旺。
寶慶二年春,遵頊殂,年六十四。改元光定十三年。謚曰英文皇帝,廟號神宗。
丙戌七月,德旺殂,年四十六。改元乾定四年。廟號獻宗。
清平郡王之子南平王睍立,二年丁亥秋,為大元所取,國遂亡。
夏之境土,方二萬余里,其設官之制,多與宋同。朝賀之儀,雜用唐、宋,而樂之器與曲則唐也。
河之內(nèi)外,州郡凡二十有二。河南之州九:曰靈、曰洪、曰宥、曰銀、曰夏、曰石、曰鹽、曰南威、曰會。河西之州九:曰興、曰定、曰懷、曰永、曰涼、曰甘、曰肅、曰瓜、曰沙。熙、秦河外之州四:曰西寧、曰樂、曰廓、曰積石。其地饒五谷,尤宜稻麥。甘、涼之間,則以諸河為溉,興、靈則有古渠曰唐來,曰漢源,皆支引黃河。故灌溉之利,歲無旱澇之虞。
其民一家號一帳,男年登十五為丁,率二丁取正軍一人。每負擔一人為一抄。負贍者,隨軍雜役也。四丁為兩抄,余號空丁。愿隸正軍者,得射他丁為負贍,無則許射正軍之疲弱者為之。故壯者皆習戰(zhàn)斗,而得正軍為多。凡正軍給長生馬、駝各一。團練使以上,帳一、弓一、箭五百、馬一、橐駝五,旗、鼓、槍、劍、棍棓、炒袋、披氈、渾脫、背索、鍬䦆、斤斧、箭牌、鐵爪籬各一。刺史以下,無帳無旗鼓,人各橐駝一、箭三百、幕梁一。兵三人同一幕梁。幕梁,織毛為幕,而以木架。有炮手二百人號"潑喜",陟立旋風炮于橐駝鞍,縱石如拳。得漢人勇者為前軍,號"撞令郎"。若脆怯無他伎者,遷河外耕作,或以守肅州。